張耀弟
(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感染科,甘肅蘭州730050)
關健詞:結腸炎;潰瘍性;老年;臨床特點
目前對于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colitis,UC)的病因仍未闡明,其作為炎性腸病主要使結、直腸受累,遺傳、免疫異常、感染、環境等因素均能引發UC[1]。臨床上針對UC的治療主要包括對癥治療、合并癥控制以及營養糾正等[2]。國內有文獻報道UC中老年患者比例約為10%~15%[3],該類患者因免疫力降低、肛門括約肌功能下降,病情反復,多同時合并腸外癥狀表現[4]。本研究擬對比分析UC中老年與非老年患者間臨床特征,以期為UC老年患者診治提供參考,報道如下。
選擇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126例UC患者,男78例,女48例,年齡20~76歲,平均(53.6±5.8)歲。 UC診斷均符合文獻[5]中相關標準;排除標準:(1)發生腸穿孔、結直腸癌患者。(2)伴有嚴重肝、腎功能障礙。(3)伴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血液疾病、惡性腫瘤。(4)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根據患者年齡進行分組,年齡≥60歲40例患者作為老年組,年齡<60歲86例作為非老年組,其中老年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67.9±4.5)歲。 非老年組男56例、女30例,年齡(45.6±3.8)歲。
按文獻[5]相關標準進行治療。記錄兩組臨床資料,主要包括臨床類型、病變范圍、病情嚴重度、臨床癥狀、合并癥等情況。入院當天檢各項測實驗室指標,包括白細胞計數、血小板計數、紅細胞沉降率、血白蛋白、血紅蛋白、C反應蛋白、凝血酶原時間等。治療4周時評價療效,分為顯效、緩解、無效,總有效=顯效+緩解;顯效標準為血便、腹痛等癥狀消失,結腸鏡提示黏膜充血、潰瘍等消失,緩解標準為血便、腹痛等癥狀減輕,結腸鏡提示黏膜充血、潰瘍等好轉,無效標準為癥狀及結腸鏡結果未見好轉甚至加重。
數據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標準差方式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計意義。
1)兩組臨床資料比較:老年組的臨床類型與非老年組相似,差異均無統計意義(P>0.05);而老年組病變范圍遠端型比例較非老年組顯著升高,同時老年組病變輕度比例較高而重度比例降低,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臨床癥狀、合并癥均無明顯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例,%)
2)兩組實驗室指標比較:老年組血小板計數超正常水平上限比例為75.0%(30/40),而非老年組為27.9%(24/86),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χ2=15.984,P=0.002),而兩組間白細胞計數、血小板計數、紅細胞沉降率、血白蛋白、血紅蛋白、C反應蛋白、凝血酶原時間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意義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實驗室指標比較
3)兩組療效比較:老年組與非老年組使用美沙拉嗪比例分別為62.5%(25/40)、53.5%(46/86),使用美沙拉嗪總有效率分別為60.0%(15/25)、52.2%(24/46),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χ2=0.195,P=0.839);老年組與非老年組使用糖皮質激素比例分別為30.0%(12/40)、46.5%(40/86), 使用糖皮質激素總有效率分別為33.3%(4/12)、25.0%(10/40), 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χ2=0.358,P=0.503)。
目前UC發病率在腸道疾病中已居首位,其臨床表現多樣、疾病程度不一、并發癥多且有著較高復發率;臨床治療方案主要以對癥治療、治療并發癥、免疫抑制、糾正營養等[6]。UC老年患者受到年齡的影響,機體的免疫功能降低,同時肛門括約肌的功能亦降低,病程反復,多同時合并腸外表現。本研究結果提示,老年組與非老年組比較,在臨床類型、臨床表現、合并癥等方面均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而老年組病變范圍遠端型比例較非老年組顯著升高(P<0.05),即老年組的病變范圍較局限,主要以左半結腸型以及直腸型為主,而全結腸型比例較少;這與國外Venkateswaran等[7]報道結論相符。另外老年組中病變輕度比例較高而重度比例降低 (P<0.05),筆者認為可能因老年患者免疫反應降低而中青年免疫反應較強所致。
國內學者蘇樂樂等[8]報道,UC患者血小板計數升高且血小板活性增加,血液呈高凝狀態。本研究結果提示,老年組中血小板計數超過正常水平上限比例占75.0%,較非老年組的27.9%顯著增高(P<0.05),可見UC老年患者的血小板計數是普遍升高,筆者分析可能因老年患者存在較差的代償調節功能,而血小板計數升高可能也參與UC發生于老年患者中的病因。本研究因檢測條件所限,針對炎性反應、凝血功能的檢驗指標,僅分析兩組C反應蛋白、凝血酶原時間指標,未發現兩組間有明顯統計學差異 (P>0.05)。針對UC中老年患者藥物治療方案與其他年齡段比較并無差別,主要應用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聯合菌群調節劑或黏膜保護劑[9];但部分學者建議對于UC老年患者要以實際情況盡量減少激素劑量或者少用激素。Zamora等[10]研究結論提示,UC老年患者在使用糖皮質激素時雖然有較好的應答性,但耐受性卻很差。如老年患者對糖皮質激素有較好應答性,可將其劑量相應減低,對治療結果并無影響;如對糖皮質激素有較差耐受性,老年患者則會引發骨質疏松、心力衰竭、高血壓以及感染等副反應[11-12]。本研究結果顯示,老年組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比例較非老年組明顯降低(30.0% vs.46.5%),但老年組使用糖皮質激素總有效率卻未低于非老年組(33.3% vs.25.0%,P>0.05),與上述文獻結論相符。
綜上所述,UC中老年患者病變范圍較局限、疾病嚴重度較輕、血小板計數明顯升高、使用激素藥物比例低,但年齡因素對于UC的療效影響不大。由于條件所限本研究入組病例數較少,需擴大樣本量并加入其他檢測指標,進一步探索UC老年患者群的臨床特點,以提高對該類患者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