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摘 要:《 平凡的世界》通過對底層勞動人民生存狀態的描寫,展現平凡人物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展現了人與人之間互幫互助不求回報的情感,從點點滴滴的普通生活中反映了我國廣大勞動人民樸實和向上的人性之美,本文從《平凡的世界》里的人物、苦難和愛情三個方面,揭示作者所描繪的平凡生活中所蘊含的人性美感,對作品的內涵做進一步的升華。
關鍵詞: 平凡的世界;人性;美學
中圖分類號: I20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8264(2020)02-0011-03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現實主義小說,也是小說化的家族史,路遙在小說中高度濃縮了中國西北農村的歷史變遷過程,表現了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真實樣貌,在刻畫社會各個階層普通人的生活中,他將農村與城市、挫折與追求、愛情與現實、失敗與成功、喜悅與悲傷雜糅到一起,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地釋放社會沖突對人性的考驗,展現時代更迭背景下平凡人生的蜿蜒曲折,讓讀者看到書中人物在經歷內心矛盾掙扎后釋放出來的人性美學。
路遙以孫少平和孫少安兩位來自農村底層的青年勞動者為主人公,刻畫了渴望用知識改變命運進入城市的孫少平,利用貸款擴展磚廠朝著農民企業家邁進的孫少安,在挫折和奮斗中從平凡到不平凡的故事。作者將國家宏觀政策形勢的變化揉入普通人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變遷中,展現出平凡人在從追求物質生活到追求精神生活的巨大轉變,通篇都閃耀著普通人的人性光輝?!镀椒驳氖澜纭饭卜譃槿齻€部分,它以“文化大革命”之后社會生活的百廢待興和隨之而來的改革開放為轉折,以黃土高原上孫玉厚一家的現實生活為主線,引發讀者對于時代背景下挫折與奮斗的思考。
小說第一部分講述了貧苦農民子弟孫少平在嘗試到戀愛苦澀和高考的打擊后,選擇留在雙水村,在這期間,田曉霞帶來的各種各樣的書籍給了孫少平極大的慰藉。而孫少平的哥哥孫少安由于家庭經濟原因很小放棄學業,一直在家務農,雖然跟村支書田福堂的女兒田潤葉產生感情,但卻因為門第關系無疾而終。
小說第二部分講述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改革開放的春風席卷華夏大地,國家開始在農村地區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田福堂作為村支書不但不響應號召,還開會要求村民抵制這次新的土地改革政策。孫少安卻號召大家把握機會,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并用賺的錢在村中建立了第一個燒磚窯,成為村里的“明星”。
小說第三部分講述了孫少平離開雙水村在煤礦當普通工人,他的認真和勤勞使他獲得身邊許多人的認可。孫少安則希望利用貸款擴大磚窯廠的規模,但因為聘請了非專業技術員,導致燒磚失敗,欠下銀行巨債,他卻通過不懈努力使燒磚廠重新運作起來,他的妻子秀蓮這時卻被查出患上肺癌,而孫少平的對象田曉霞也在抗洪中因為救人英勇犧牲,苦難并沒有打倒孫少平和孫少安,他們將挫折和奮斗視為人生中該有的平凡。
(一)平凡人物詮釋人性美學
《平凡的世界》中講述的大多是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他們出生在普通家庭,沒有過人的天賦,他們只是蕓蕓眾生,滄海一粟。他們展現的美是來自普通人的勇敢和堅持,是受到挫折之后的堅定,是摔倒之后的站立,是每個人在平凡生活中所做出的努力,這種美因為微小而不起眼,所以容易被人們所忽視。
主人公之一的孫少平,一開始只是一個吃得起丙菜,羞于貧困的孫少年,但他通過閱讀,結識了熱情開朗的田曉霞,也在田曉霞的帶領下認識世界的寬廣。無論處于何種境地,孫少平都對自己的精神世界一絲不茍,不顧家人勸阻堅持離開雙水村來到黃原做著如牛馬一般苦役的他,在環境惡劣的敞口子窯里,依舊沒有忘記讀書,“他從被子旁把黃提包打開,將新買來的衣服放進去。這時候,他才發現了提包里那本《牛虻》——半個月來他已經忘記了從賈老師那里借來的這本書;甚至也忘了他自己是個識字人呢!好,雨天不出工,他現在正好能看這本書了。他內心立刻感到一種顫栗般的激動!他很快倒在自己的一堆爛被子里,匆忙地打開了那本書,竟忍不住念出了聲:‘亞瑟坐在比薩神學院的圖書館里,正在翻查一大堆講道的文稿……”
在這個骯臟、惡臭的敞口子窯里,滿窯的工匠睡得像死人一般,朗朗而讀的孫少平仿佛是窯里唯一的星光。初時他對貧困的羞于啟齒,他對世界的疑惑不解,他對溫暖的感激涕零都能引起年輕讀者的共鳴,而后他在從書中認識到大千世界,開始對理想生活向往和實踐,這樣的思索與升華在許多人心目中,無疑是一種平凡的美,是一種激勵自身向上的美。
孫少安和很多五十年代出生的人一樣,為了能讓弟弟和妹妹多讀點書,成績優異卻只能選擇放棄學業,早早擔起家庭生活的重擔,但是所謂的窮家薄業讓他不知該如何面對愛慕著自己的田潤葉。在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他在土地上付出的血汗和艱辛,換來了幸福和喜悅,但是他沒有此止步于“莊稼人”的身份,在得知公社信用社貸款的方式之后,他用貸款籌集到的資金辦起了屬于自己的燒磚窯。“每天天還不明的時候,少安就緊張地爬起來,套起架子車,趕緊到磚廠去裝磚。運第一回磚的時候,原西縣城還在睡夢之中。他常常掙著命拉車,兩只手都快要趴到地上了,牲口和他都大汗淋漓,氣喘得像兩只風箱?!睂O少安對生活的拼盡全力并沒有讓他一帆風順,他用高工資雇來的人根本不懂燒磚技術,導致他欠下巨債。
路遙筆下孫少安的命運,與時代大背景的洪流相互裹挾著,孫少安沒有孫少平那樣的內心世界,沒有對于精神生活的向往,他只是自己與家人的英雄?!镀椒驳氖澜纭分写銦挸龅氖瞧胀ㄈ嗽诳嚯y中掙扎的美,是質樸而殘缺的美,這讓本書的藝術性得以自然地迸發。
(二)平凡苦難淬煉人性美學
路遙1949年出生于陜北清澗縣的一個貧困農民家庭,路遙的童年里充滿饑餓和困苦,他穿的永遠是不合適的舊衣服,因為家貧他被父親過繼給伯父,因為吃不起菜他只能挖野菜給自己“加餐”,因為穿著破褲子他被同學圍在一起嘲笑,這些窘迫而心酸的境況,給他的成長留下屈辱而深刻的烙印,這一切苦難都印刻在他筆下人物的命運里。路遙因為自己的“農民身份”而被戀愛對象斷交,生下女兒之后因為生活差異和性格習慣導致與妻子離婚,這也讓路遙筆下的愛情大多都蒙上了悲劇的色彩,無論是因為門第之見和孫少安錯過的田潤葉,還是剛剛熬出頭過上好日子就患上絕癥的秀蓮。路遙筆下的苦難并沒有驚天動地,里面只有他四十二年人生里一次又一次的坎坷。面對這些普通而平凡的苦難,書中的主人公們想要通過竭力奮斗,跋涉出這片泥沼,這種在平凡苦難里的掙扎和奮斗,激發出人性頑強不屈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