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比較閱讀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應用,建議教師采取單篇比較、同組比較、古今比較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之間的本質區別,從而提升閱讀教學質量。
【關鍵詞】部編教材 比較閱讀 閱讀教學 應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6A-0068-02
把內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對的兩篇文章或一組文章(又或者是把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語文因素)放在一起,對比著進行閱讀,我們稱之為比較閱讀。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將有關內容不斷進行比較、對照、鑒別等,以分辨出這兩種事物的共同點與異同點,達到深刻理解文本內容的目的,最終開闊眼界、活躍思維,使認識更加充分、深刻,同時又可以看到差別、把握特點,提高鑒賞力。在語文教學中,利用比較閱讀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學生思維能力與理解能力的發展。那么,教師應該如何引領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呢?
一、基于單篇的比較閱讀
在比較閱讀中,學生只有把握事物內部的特點,才能更好地認識事物的本質特點。
(一)詞句比較,品味語言,感受特點
詞句是構成篇章的基本語言單位,篇章的文采靠具體的詞句來體現。引領學生就文中的關鍵詞句進行比較,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幫助學生更好地積累語言。如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圓明園的毀滅》一文中有些詞語的用法特別講究,值得學生比較、揣摩、品味。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筆者讓學生找出作者對圓明園予以高度評價的句子,并進行比較閱讀。在筆者的引領下,學生找出了如下句子:
①圓明園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
②它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
③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就這樣化為一片灰燼。
在學生找出這些句子以后,筆者再引領學生就這些句子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進行比較,從而讓學生發現作者在表達上的精妙。通過比較閱讀,學生明白了這些句子同樣是描寫圓明園的輝煌,但是,在用詞方面有很大的區別,如第一句用了“舉世聞名”,第二句寫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第三句則是用藝術的“瑰寶、精華”來體現,它們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反映了圓明園的輝煌,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段落比較,體會表達,深度閱讀
段落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在同一篇文章中,有些段落比較相似,教師可以采取比較閱讀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段的特點,把握文本的表達規律,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如四年級語文上冊《紀昌學箭》一課中,課文的二、三自然段是教學的重點。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練眼力”的形式對這兩個自然段的內容進行比較閱讀,讓學生閱讀后說一說這兩個自然段在表達上有什么區別。經過比較閱讀,學生發現,這兩個自然段中關于紀昌學箭的描寫都是分三步進行的:第一步先寫飛衛的要求,再現紀昌練箭的經過,最后寫紀昌練箭的結果。在此基礎上,再引領學生就這兩個自然段中關于紀昌練箭描寫中動作、語言描寫以及夸張的地方進行對比閱讀。這樣教學,學生不僅理解了寓言寓意,而且對紀昌能夠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練好基本功的優點也有了更深的認識。
(三)寫法比較,領會情感,促進表達
部編版語文教材選文豐富,體裁廣泛,而且文中有許多課文都運用了多樣化寫作方法。教師要能夠根據課文特點,引領學生就這些寫作方法進行比較,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文本情感,提升寫作能力。如六年級上冊《橋》這篇課文在語言表達上極具特色,教學時教師可以從寫法入手,引領學生就文章的寫作思路與表達方式進行比較閱讀,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文本特色。首先,在學生讀完課文之后,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思考:這篇小說和自己平時讀過的文章有哪些不同?在學生回答出“文中運用了大量的短句,結局出乎自己的意料”之后,教師接著追問:“有哪些地方讓你感到出乎意料?”學生普遍認為讓自己沒有想到的是小伙子竟然是老漢的兒子。這時候,教師再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如果讓你來寫這篇文章,你會怎樣寫?當學生說出自己的寫作方法之后,教師再讓學生把它與原文比較,讓學生說說哪種寫法給你的印象最深刻,為什么。通過比較閱讀,學生明白了文章的寫法更能讓人感受到老漢的大公無私形象,引起讀者共鳴,烘托出悲劇的氣氛,讓讀者受到感染。
二、基于同組內容的比較閱讀
(一)單元板塊內容間的比較閱讀
部編版語文教材中每個單元的編排內容都很豐富,有“單元導語、課文、課后練習題、語文園地、習作單元”等,它從整體上為學生的學習內容做了布局與安排,使學生的語文學習更具針對性。因此,教師要重視單元導語,并能夠在各篇課文中對比、滲透,以落實語文要素,提升語文教學質量。
如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單元導語是王維的詩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在這個單元語文園地的“日積月累”板塊中,需要學生積累王維的古詩《鹿柴》,因此,教師可以把單元導語中的內容與“日積月累”板塊中的內容整合在一起,讓學生說說它們的相同點與異同點。在比較閱讀中,學生不僅很快被帶入王維詩詞描寫的情境之中,而且對王維的詩句特點有更多的認識與了解,提升了閱讀教學質量。
(二)單元課文類型的比較閱讀
部編版語文教材中的閱讀課文主要有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在閱讀教學中,采取比較閱讀的形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課文之間的區別,提升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如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中,《少年閏土》和《好的故事》是精讀課文,都是魯迅先生所作,《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略讀課文。通過閱讀《少年閏土》和《好的故事》這兩篇課文,學生已經掌握了“用串聯法來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因此,在《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的學習中教師就可以采取比較閱讀的形式引領學生學習。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供學生思考:《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主要內容是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概括出來的?文章中的魯迅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它與前兩課中的魯迅形象有什么不同?通過比較閱讀,學生既可以豐富對魯迅先生的認知,又能把精讀課文中學到的閱讀方法運用到略讀課文中,從而提升閱讀能力。
三、基于古今文章的比較閱讀
相較于傳統教材,部編版語文教材中增加了文言文的篇目。文言文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學生只有對文言詞語方面的知識有了一定的積淀,才有可能比較順利地閱讀文言文。由于小學生的知識積累不足、閱讀經驗較淺,他們在學習文言文時會遇到各種困難,對此,教師可以根據文言文的特點,采取古今比較閱讀的方式,以減少傳統文化給學生帶來的陌生感,提升文言文的教學質量。
(一)引出文言文,重溫經典
如教學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紀昌學箭》時,教師可以把這篇課文與文言文版的《紀昌學箭》整合在一起,引導學生比較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思考:文言文版和現代白話文版的文章有什么區別?通過比較閱讀,學生很容易就發現現代白話文易讀易懂,而文言文版的文章中常常有許多詞語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同一篇文章,文言文的篇幅較短,語言比較凝練,而白話文的篇幅較長,還加上了一定的擴充與想象,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再現了故事的魅力。如此教學,使學生對文言文的形式和學習方法有了更多的認識,欣賞文言文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二)引出現代文,降低難度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隨著年級升高而逐步增加難度,當學生在文言文閱讀中遇到困難時,教師可以適時把內容一致的現代白話文展示給學生看,以降低學習難度,促進學生理解文言文。如教學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精衛填海》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借助課文中的注音把句子讀通順,再結合課文下面注釋大致了解故事內容。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把《精衛填海》的譯文展示在大屏幕上,讓學生對比閱讀。在學生讀完之后,教師再讓學生說說哪些是自己能夠讀懂的地方,還有什么疑問等。這樣把文言文與白話文結合起來對比閱讀,學生學起課文來倍感輕松。
綜上所述,比較是學生學習的好方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除了單篇比較、同組比較、古今比較,還有許多值得學生學習的比較閱讀方法,這就需要教師在結合文本內容與學生特點的基礎上,精心選擇適合學生的閱讀方法,引領學生開展比較閱讀,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的特點,進而提升語文教學質量。
作者簡介:呂靜忠(1979— ),女,廣西玉林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與研究。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