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基于研究調查分析陀螺運動項目的特點價值,論述7—8歲兒童動作發展規律、認知發展規律、身體發展規律,以及陀螺運動教學實踐經驗,確定以二年級為陀螺運動技能學習的臨界點。
【關鍵詞】陀螺 運動技能 學習臨界點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6A-0155-02
陀螺運動起源于中國,是彝族、壯族、佤族、瑤族、傣族等少數民族群眾喜愛的民族傳統體育運動。為了豐富學校體育課程資源,更好地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我國部分學校體育課堂引入陀螺運動。因此,尋找陀螺運動合適的學習臨界點,對進一步發展陀螺運動來說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和數理統計分析法等,調查并分析小學生學習陀螺運動技能的臨界點。
一、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廣西南寧市邕武路學校和南寧市興桂路小學1—3年級部分學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等網絡媒體工具檢索,借助現有的專業書本和網絡信息,借鑒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可借鑒的科研成果和理論依據。
2.數理統計分析法
運用Excel軟件對調查反饋的數據和資料進行整理統計,并轉換成統計表進行分析。
3.訪談法
對廣西民族大學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蔣東升教授,玉林師范學院體育與健康學院李遠華副教授及其他教師、學生進行訪談,收集可靠的資料。
二、陀螺項目特點與價值
陀螺運動具有健身性、娛樂性、對抗性、合作性和觀賞性,深受學生青睞。學生通過學習陀螺運動,可以了解陀螺的起源和發展歷程,并掌握打陀螺各式各樣的動作技術,為發展和弘揚中國少數民族運動奠定基礎;學生通過陀螺運動,可以發展手臂力量、腰腹力量、瞬間爆發力、靈活性、柔韌性及身體協調性。學生在鍛煉身體的同時,可以培養敢于拼搏、不畏困難、積極探索、機智靈敏、樂觀向上、團結協作、互幫互助的集體主義精神。打陀螺活動,使當地各民族形成了共同愛好,且賦予陀螺民族文化色彩,表現對當地民族文化的認同與傳承,承載著民族凝聚力,以及傳遞民族精神力,培養一代又一代人對民族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促進當地群眾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
三、以陀螺項目確定學生運動技能學習臨界點
為試驗陀螺的學習臨界點,筆者從一至三年級的學生中,每個年級平均隨機抽取30名學生,男女各15人;教師統一步驟進行教學,學生學習時間相同,均為40分鐘。學習結束后,檢驗成功放陀的學生情況如下表。
從上表可知:一年級學生能成功放陀的人數比僅為37%,二年級學生能成功放陀的人數比為73%,三年級學生能成功放陀的人數比為87%。一年級與二年級成功放陀人數比相差較大,而二三年級成功放陀人數比相差不大,且二年級學生成功人數超過50%。通過以上數據分析可知,二年級開始學習放陀技術較為合適,由此應以二年級(7—8歲)學生為陀螺運動技能學習的臨界點。
四、規律分析
(一)七至八歲兒童動作發展規律
學校體育課和課余活動形式,使小學生學習掌握一些體育鍛煉和保護自身健康的基礎常識,說出體育對身體健康的價值,在體育游戲和簡單的比賽中,能夠安全嘗試和應用4至5項比較連貫的中級基本動作技能,能夠初步評價和理解自己和同學的運動計劃,逐步改善自己的動作和認知,能夠活潑、開朗、愉快地與同學共同運動,初步具有敢于競爭、不怕挫折、守則、公正、負責和協作的優良品質。
(二)七至八歲兒童認知發展規律
1.信息加工能力:6歲以上兒童更有計劃性,能系統收集和過濾信息。
2.語言能力:7—8歲兒童語言意識增強,即對自己使用語言的自我監控能力提高,大部分小學低年級學生不能理解反語,中年級只有1/3的學生真正理解反語。(蓋曉松,2003)
3.思維能力:7—8歲兒童不能脫離具體的物理屬性,不能理解真正抽象或假設的問題,或涉及形式邏輯的問題。
(三)七至八歲兒童身體發展規律
7—8歲兒童身體發展規律主要表現為:男女生身體發展指標無顯著差異,身體部位比例基本相同;骨骼較軟,容易變形;肌纖維薄而有彈性,但肌力弱,耐力差;動作協調性逐步提高,骨骼肌有了一定的發展,對簡單動作有所控制,動作的準確性和靈活性逐漸提高;心臟小,胸腔又窄又小,呼吸肌不發達,肺活量小,呼吸頻率高;力量發展緩慢,手臂和肩部力量特別差,反應時間相對較長。小肌肉及關節囊發展逐漸完善=>協調小肌肉控制準確(7—8歲)。
(四)七至八歲兒童身體素質敏感期
楊世勇認為,運動素質發展的敏感期是指:“每一種運動素質在兒童、少年時期有機體自然生長發育的基礎上,在某些特定的年齡階段發展較快,呈現出發展的最佳時期。”中小學生身體素質的自然增長階段劃分如下表所示。
從以上表格可知,7—8歲兒童處于柔韌素質、靈敏素質發展的敏感期,教師在體育教學中抓好學生的柔韌素質和靈敏素質訓練,可達到最佳的訓練效果。
五、教學實踐
7—8歲二年級學生經過小學一年的系統訓練,能系統觀察事物,集中注意力的時間為20分鐘左右,好動、對任何運動都充滿好奇心、敢于嘗試挑戰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天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體育實踐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注重教學的娛樂性和趣味性。根據教學經驗可以判斷,陀螺項目運動技能從7—8歲年齡段(小學二年級)開始學習比較適宜。
1.在實際教學中得出以下經驗
①陀螺水平甩出,頂部向上,使陀螺垂直落地。
②正確運用動作技術,出陀螺時必須有力。如果甩出、抽回幅度太小,陀螺不能旋出,鞭子反而被纏住,不能旋轉。
③必須使陀螺垂直落地,否則陀螺就會走動。
④在掌握正確的技術下,控制甩出與抽回力量,從而控制落點。
2.在教學中適合用直觀教學法
直觀教學法是根據學生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提出,是指學生運用已有的學習經驗和感官能力,通過直接觀察教師的示范動作學習運動技術的方法,是教師在課堂中向學生傳遞信息的主要手段,具有顯明的形象性和直接性。學生通過聽覺、視覺和肌肉感覺,獲得對運動技術的基本感知,并積極使之與已有思維相結合,從而在思維中構建動作技術基本過程,發展思維能力,再通過后續階段的實踐練習,達到完全掌握技術動作的目標。而感知是認識的基礎,在體育教學中正確運用直觀教學法,對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陀螺教學經常使用的直觀教學方式,有動作示范、動作錄像、動作技術圖片等。陀螺教學貫徹直觀性原則,首先明確教學認知技能目標、素質目標、情感目標。教師根據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情況,有目的地使用直觀教學方法。對低年級學生進行技術教學時,宜多使用動作示范、動作技術圖片分析等,可以將學生的動作進行錄制后再播放,與正確的動作技術進行比較,以糾正學生的錯誤動作。陀螺教學中貫徹直觀性原則,還要充分利用學生的視覺、聽覺和肌肉本體感覺,通過直觀學習,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動作技術過程,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實際體育教學過程宜采用的教學步驟
第一階段纏陀:陀螺底部朝上擺放,依陀螺尖長短纏繞二至三圈,再由陀螺尖往陀螺身由上而下纏繩,依序拉緊,約逾三分之一最佳。
第二階段放陀:放陀前,兩腳左右開立,稍寬于肩,兩膝微屈,上體前傾,重心落在兩腳之間(或稍偏左腳),左手持陀于左側前方,右手持繩于腹前,以腰為軸轉動上體,左手持陀做預擺動作,兩膝隨上體轉動屈伸調整身體重心。左手持陀向左側方引臂,右手持鞭隨擺,重心隨之移至左腳上,左膝稍屈,維持身體平衡。
綜上所述,(7—8歲)學生在二年級開始學習放陀技術較為合適,以二年級作為陀螺運動技能學習的臨界點,對進一步學習和發展陀螺運動至關重要。
作者簡介:吳宛真(1994— ),女,廣西柳州人,二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教育學學士,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