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深耕式”校本研修方式的構建策略,提出通過耕讀、筆耕和耕研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注入動力,為鄉村振興助力。
【關鍵詞】深耕式 校本研修 耕讀 筆耕 耕研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6A-0085-02
振興鄉村,從振興鄉村教育開始;振興鄉村教育,則從振興鄉村教師開始。我校地處偏遠鄉村,教師人數約30人,隨著老一輩教師逐漸退休,新分配教師逐年增加,學校教師隊伍越來越年輕化,隨之而來也出現了許多問題。如教師年齡結構分布不合理、教師專業結構分配不均衡、青年教師缺少團隊合作意識等。而鄉村學校要持續深入發展,必須要有一支業務精良的教師隊伍。
近年來,我校立足鄉村,深入挖掘地域特色元素,積極打造農耕特色校園文化。因此,學校結合校園文化,提出“深耕式”校本研修方式,即以農耕心態,遵循教育規律,精耕細作,培育教師研修文化,涵養教師專業素養,影響教師教學行為。學校既讓教師“走出去”開拓視野,又積極搭建各類研修平臺,讓教師共同閱讀、寫作、探究,從而切實有效地提升教師的業務水平。
一、耕讀累累夯基礎
“耕讀”即教師通過深入閱讀,把書籍中優秀的人物作為自己的學習標桿,從而讓自己在大師、名家開辟的道路上繼續前行。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師要“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要讀出教育的知識,讀出教育的思想,讀出教育人生的感悟,讀出教師的個性。我校教師的讀書活動主要從三個層面開展:
首先是管理者讀書,即學校管理團隊的讀書活動。學校管理者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如果僅憑經驗和個人閱歷分析、解決問題,往往有很大的局限性,也不會產生許多創新的做法。而且我校管理團隊也較年輕,缺少經驗。因此,我校要求他們每學期認真閱讀一本教育類或管理類書籍,學習教育思想和管理方法,并在期末以務虛會的形式開展交流研討,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此外,要求每人每月閱讀教育類雜志,如《中小學管理》《人民教育》等,了解優秀學校的做法和最新的教育動態。
其次是全體教師讀書。學校每學期給教師發放2本書籍,其中一本為教學類書籍,一本為國學經典,此外給每位教師每年訂閱一份教學雜志。推出了教師學習摘錄本《心靈感悟》,提倡教師在平時的學習中,及時收集有益的文章、語句,將其整理成冊,積累學習資料,為今后的工作提供便利。教科、工會、師訓等部門聯合組織開展讀書心得交流會,促進教師多讀書、讀好書。通過讀書活動,全體教師不斷接收新的教學理念,更新舊有的知識體系,提高了自身的業務素養。
最后是成立班門讀書會。學校自2009年起成立讀書會,成員為近三年分配新教師和學校骨干教師。每學期初,讀書會秘書長根據學校書友特點制訂本學期讀書計劃,每月由書友輪流導讀,導讀教師需提前撰寫導讀提示,一般預設3至5個交流話題,各書友經仔細閱讀、認真思考后,在現場各抒己見,最后導讀者及時整理實錄,讓所有書友回味反思。讀書會成立至今共開展了80多期活動,一批批年輕教師在閱讀中不斷成長,讀書會也獲得了奉化區優秀教育科研團隊榮譽稱號。
我校通過多種形式促使教師深入閱讀,改變了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為,為教師的成長奠定了理論基礎。
二、筆耕不輟促內化
“筆耕”是指教師把在日常教學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或是對本身在某一階段的教學經驗、反思進行總結、提煉,然后通過寫作的形式表達出來。寫對于年輕教師來說是一大挑戰,如何提高教師寫的能力?關鍵在于筆耕不輟。
首先是撰寫教學反思。學校要求每一位教師在上完一節課后,在備課本上撰寫教學反思,字數不限,可以是對本節課教學過程中某一點的感想,也可以是對某個知識點的感悟,甚至是對學生回答中的一些想法。備課本每月展示一次,讓全體教師學習分享,這既是督促也是一次學習過程。一開始教師覺得沒什么可以反思,但是經過指點,他們慢慢學會了反思,并且在寫論文時會將這些反思用作寫作素材,嘗到了寫反思的甜頭。
其次是撰寫聽課心得。每位教師每學期都會外出參加各種聽課培訓活動,所聽的課都是經過精心打磨的優質課,對教師而言是一次非常好的學習機會。因此,學校要求每位外出聽課的教師選擇一節課撰寫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聽課心得,并上傳至學校的網絡研修平臺。此舉既能督促教師在聽課中認真學習思考,又鍛煉了教師的寫作能力,還能為他們以后寫論文積累素材,同時上傳至網絡平臺也給其他教師提供了學習機會,一舉多得。
最后是撰寫教學論文。每年的教學論文比賽對于鄉村學校的青年教師來說是個挑戰,許多教師抱怨無從下筆。因此,學校成立了靈溪筆會,指導教師開展論文寫作。筆會前,每位教師根據日常積累的教學反思和聽課心得,尋找素材,確定寫作方向。然后搭建論文框架,并請專家或校內骨干教師“把脈”,經初審合格后撰寫初稿。在初稿完成后,邀請專家舉行筆會交流活動,教師把自己撰寫論文的思路與大家交流,并請專家進行指導,提出修改建議。修改完成后,再請專家審核。教師通過這樣一次次的審核、修改、再修改,不僅提高了自身的寫作能力,而且在與專家的交流過程中提高了自身的專業能力。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學校通過各種形式開展筆耕活動,使教師既在教學中不斷反思、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又積累寫作素材,從而不斷提升專業水平。
三、耕研探究促提升
“耕研”是指教師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學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再改進實踐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提煉教學實踐中的優點,從而使自己教學能力再提升。我校以科研興校,不斷提升教師的科研能力。
首先成立“滋源研學班”科研共同體。為了切實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我校成立了“滋源研學班”這一鄉村學校科研共同體,成員由學校的青年骨干教師組成,同時聘請科研專家擔任顧問,校長擔任“班主任”。研學班通過每月召開一次科研例會、承擔合作課題、外出學習取經、不定期邀請專家蹲點指導等方式,積極推進科研共同體建設。我校成立“滋源研學班”旨在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成為學校的科研骨干,然后利用研學班的團隊力量共同推進課題研究,以點帶面,切實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
其次成立“昭明”班主任工作室。為了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充分發揮班主任在學校教學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切實提升班主任的專業素養和管理水平,達到促進班主任專業化成長的目的,使學校德育工作更能適應新時期發展的需要,促進全校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我校成立了“昭明”班主任工作室。班主任是學校德育的主力軍,但是學校基本上都是年輕班主任,年輕班主任缺少經驗,更缺少主持論壇的能力。我校通過建立班主任工作室,通過每月例會研討,由骨干班主任引領、專家指導,提高班主任工作能力。
最后是教研組研修。教研組是學校開展校本研修活動的主要媒介,每學期初,由教研組長組織,結合學校實際,聚焦教學中的疑難問題,組員共同研討出本學年的研修主題,然后開展一個主題、四個階段的校本研修活動,通過理論學習、心得撰寫、集體備課、組內磨課、優課展示、聽課評課、總結反思等活動,解決教學中的疑難問題,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
近年來,我校通過開展“深耕式”校本研修,教師專業發展碩果累累,在省、市、區級論文比賽中有5位教師獲一等獎,在奉化區教壇新秀評比中有2位教師獲得一等獎,在奉化區優質課評比中有2位教師獲得一等獎,有3位教師晉升高級教師。
鄉村學校“深耕式”校本研修模式雖然已經確立,但是我校仍在不斷對其進行探索。我校將繼續挖掘每一位教師的優勢,積極搭建各類平臺,提升教師的業務能力,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注入動力,為鄉村振興助力。
【參考文獻】
[1]楊向紅,沈峰.深耕研訓:提升教師課程領導力的區域實踐[J].上海教育科研,2018(11)
[2]李志剛.構筑“研究場”讓優秀成為大多數[J].中小學管理,2019(2)
作者簡介:王卓龍(1978— ),浙江寧波人,高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研究方向為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