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在對自然事物的科學探究和運用數學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過程中,不僅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充分發展形象思維,而且初步嘗試歸類、排序、判斷、推理,逐步發展邏輯思維能力,為其他領域的深入學習奠定基礎。因此,教師應將數學與生活結合起來,不僅有利于幼兒理解抽象數學,同時也能讓幼兒聯系數學與生活經驗,從而將數學更好地運用于生活中。
數學活動的開展離不開操作材料的輔助,如何選擇幼兒數學活動的操作材料直接決定了整個活動的成功與否。教師要根據幼兒的興趣,選擇一些符合幼兒年齡發展特點的材料,重新設計后加以利用,以此激發幼兒探究興趣,促進幼兒發展。在日常生活中,教師應多觀察分析,選擇幼兒熟悉、喜愛的材料,并將它們運用到幼兒數學教學活動中,調動幼兒學習積極性。
例如,桌面玩具很受孩子們的喜歡,它顏色多樣,形狀各異,玩法豐富,充分體現了材料的多樣性。因此,在數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它們的價值,讓幼兒根據玩具的顏色、大小、形狀、長短以及輕重等各種性質來分類,還可以利用這些特點進行排序、分合、加減的嘗試。中班數學活動“萵苣有多長”中,教師可以選擇幼兒生活中常見的回形針和雪花片來測量萵苣,讓幼兒自己動手操作,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并掌握測量的方法和要領。與此同時也得出一個結論,即不同的測量工具測量同一個物體會有不同的測量結果。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強調:“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因此,教師應有機結合生活實際現象與抽象數學,讓數學與生活實際整合,讓幼兒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在學習數學中感受生活,從而輕松愉悅地獲得知識,促進發散性思維的發展。
大班數學活動“認識時鐘”中,幼兒對于整點和半點的理解總是容易混淆。當單獨拎出一個具體的時間點時,幼兒總是不能很好地接受和理解。此時,教師可以利用幼兒一日生活各個環節的照片,讓幼兒將一日活動的每個環節和時間點聯系起來。將抽象不容易理解的數學與孩子們熟悉的生活聯系起來后,幼兒的理解能力大大提高,在反復的練習中孩子們漸漸認識了時鐘。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數學活動貫穿于一日生活的每一個環節。教師應做一個有心人,把握教育機會,完成具有教育意義的教學活動。如排隊做操時,教師可以讓幼兒數數自己是第幾排第幾位小朋友;吃飯時可以讓幼兒手口一致地數數每桌有幾個小朋友;在進行戶外活動時,可以請幼兒數一數拍了幾個皮球,踢了幾個鍵子……甚至幼兒的區域活動也運用到了數學。如“娃娃家的買菜”“醫院看病付錢取藥”“銀行取錢”等一系列主題活動都是運用數學的縮影。
一個輕松、愉悅而又科學的數學環境對幼兒學習數學來說十分必要。教師應鼓勵幼兒自主探索,在熟悉的生活中獲得知識,激發幼兒數學潛能。通常教師采用動物貼紙貼在物品上的方式,方便小班幼兒找到屬于自己的被子、毛巾等私人物品。到了中班后,教師可以將動物貼紙對應的方法改成數字對應,將幼兒的具體形象思維轉換成抽象思維。例如,我班教室置物架的玩具品種繁多,每次取放后都較為雜亂。幼兒便開始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集思廣益。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后,幼兒決定在每個物品和置物架格子上標數字,根據數字擺放物品,解決了物品雜亂擺放的問題。
此外,教師要兼顧幼兒個體發展的差異性。不同幼兒的接受能力存在差異。教師在進行數學教育時,要注意因材施教,注重個別差異性,讓幼兒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內有所提升。
陶行知先生說:“沒有生活中心的教育就是死亡教育。沒有生活中心的學校是一所死學校。不住在中心的書籍都是死書。”每一個孩子都需要天性的發展,因此教師在教育活動中要敢于放手,大膽解放孩子的思想、手、腳、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充分享受生活的自由和美好,在玩中學,也在學中玩。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廟港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