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菁菁
針對新入園的小班幼兒,教師需要建立一個良好的班級常規。幼兒剛入園時,常常會大哭大鬧。這時幼兒教師需要利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和耐心引導幼兒,在班級中建立良好的常規,逐漸緩解幼兒的焦慮,讓他們熟悉幼兒園的環境和氛圍,愛上幼兒園。
教師要有充分的愛心、耐心和細心,與幼兒建立深厚的感情,讓幼兒對教師產生依賴感和安全感。小班幼兒年齡小,生活自理能力較差,初來幼兒園時容易產生焦慮情緒。
另外,教師還需要掌握專業知識,了解幼兒的心理、生理特點等。例如,班級有個幼兒,剛入園時分離焦慮嚴重,不愿和其他幼兒一起上課。此時,教師應耐心引導幼兒,告訴他爸爸媽媽放學后會來接他回家的,以此緩解幼兒的分離焦慮情緒,再請其他幼兒帶領他一起玩耍,集體活動時也有意識地請他回答問題,分散幼兒的注意力,讓幼兒參與課程學習中。
小班幼兒的思維特點之一就是擬人化。教師可以讓幼兒在日常活動多模仿其他事物。如平時的散步環節,小班幼兒一到戶外容易興奮,孩子之間經常會發生追跑的現象。于是,教師可以試著換一種方法,對他們說:“今天我是烏龜媽媽,你們都是我的烏龜寶寶,讓我們一起來散步吧,小烏龜是怎么走路的呢?”幼兒特別感興趣,紛紛都說:“慢慢地走路。”然后幼兒會小心翼翼慢慢地開始散步。之后,教師可以再引導他們模仿小猴走鋼絲、小矮人走路等動作。在有趣情境的幫助下,枯燥乏味的散步變成了生動形象的游戲,既發揮了幼兒的主動性,又養成了一定的常規。
由于入園年齡較小,小班幼兒的思維和自我控制能力較弱,不能很好地區分對與錯。小班幼兒吃飯是一個難題,部分幼兒存在挑食的習慣,部分幼兒吃完飯后桌上一片狼藉。此時,教師可以采取兒歌引導的方式,選擇與吃飯禮儀相關的兒歌,教導幼兒愛惜糧食并保持桌面整潔。在每次午餐活動時,教師可以表揚那些吃飯時保持桌面整潔的小朋友,并給予他們小貼紙的獎勵,慢慢的,大多數幼兒都能在吃飯時保持桌面整潔了。
對小班幼兒來說,反復而空洞的說教并沒有用,不能很好地提升他們的常規。教師要引導幼兒結合自身已有的經驗來理解常規。比如部分幼兒在洗完手后經常會忘記關水龍頭或者沒有關緊,此時,教師要適時告訴幼兒:“哎呀,你們看,小水龍頭正在哭鼻子呢,眼淚一滴滴地落下來,你們想它哭鼻子嗎?那下次水龍頭要擰緊哦!”之后,很多幼兒在洗完手后都會自覺把水龍頭關好,還有一部分幼兒會提醒別人關緊水龍頭,不要讓水龍頭哭泣。小班幼兒的常規養成需要建立在他們自身的經驗基礎上,這樣他們才能更好地理解規則、遵守規則。
教師對幼兒很有影響力,幼兒會覺得老師做的事情都是對的,教師無意中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幼兒產生巨大的感染作用。所以,教師要做好榜樣。比如幼兒的午睡問題,剛入園的幼兒大多不習慣自己單獨午睡,有的睡不著就喜歡和邊上的小朋友聊天。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以身作則,在要求幼兒保持安靜后,教師也要安靜,不能在午睡室聊天。
教師要讓幼兒參與到常規的制定中,從而更好地發揮幼兒的主動性。比如在排隊時,一位幼兒東張西望,撞上了前面的幼兒,倆人一起摔跤了。教師可以借此問幼兒:“為什么會摔倒?”幼兒說不出原因,于是教師可以播放一個解放軍走路和排隊的視頻,讓幼兒認真觀看。觀后教師請幼兒說說自己排隊走路和解放軍叔叔們哪里不一樣?這時孩子們紛紛舉手說:“他們排隊不說話!他們排隊頭不會看來看去……”很快,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為自己制定了排隊的規則。
家長也是幼兒園的重要成員之一。小班幼兒常規的形成培養離不開家長的幫助與支持。教師可利用家長早、晚接送幼兒的機會,積極與家長溝通,同時利用空余時間拍攝幼兒活動照片上傳到群里,幫助家長了解幼兒在園情況。家長也要配合教師工作,鼓勵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放手讓孩子嘗試。從而提高幼兒生活自理能力,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如飯前洗手、飯后漱口等。有了家長的良好配合,班級的常規才能更好地養成并穩定。
(作者單位:常熟市崇文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