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瑤



“重慶武隆喀斯特”是中國南方喀斯特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深切型峽谷的杰出代表,它不僅是反映地球演化歷史的杰出范例,而且還是生命的記錄,反映了重要的、正在進行的地貌演化,重要的地貌形態或自然地理特征。他孕育出的三個獨立喀斯特系統,即芙蓉洞洞穴系統、天生三橋喀斯特系統和后坪沖蝕型天坑喀斯特系統,三者均是在長江三峽地區新近紀以來地殼大幅抬升的機制下發育形成的各異的的喀斯特系統,具有喀斯特特征的世界性意義。
武隆喀斯特景區位于重慶市,景區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武隆喀斯特景區內主要景點有芙蓉江、天然三橋、后坑。武隆喀斯特內的天然三橋是世界上現存的規模最大的天然石橋。芙蓉江內有一U型峽谷,芙蓉江集瀑布、水潭、峽谷于一體,是備受游客青睞的原始水上樂園。天坑是在大約兩百萬年以前由于水流沖擊而形成的。在武隆喀斯特的旅游開發上需要注意對于自然景觀的保護,進行旅游開發的同時與周圍鄉民結合建立一條完整的可持續發展的旅游模式。
重慶武隆喀斯特景區是中國自然景觀中的一個奇觀,重慶武隆喀斯特景區的奇特之處在于它區別于其他景點的負地形之美,它將自己的奇特與美麗深藏在地下。正是因為他的負地形之美才使得它在地下沉寂了千百年不為人知。我們有幸成為重慶武隆喀斯特景區的第一批觀光者,參觀他獨特的地形結構,絕美的自然景色以及各具特色的溶洞,在重慶武隆喀斯特的旅游開發中要著重注意對于景區內部的環境保護,洞穴類景點的維護相比于其他景觀來說難度較大。
武隆喀斯特的介紹
重慶市武隆喀斯特是由燕山運動以后形成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是地下水和地表水對于巖石相互侵蝕形成的巖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是我國五大地貌之一。重慶喀斯特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氣候,關于重慶喀斯特地貌的歷史資料非常少。這在中國景點內非常少見,沒有任何的詩句流傳,在《武隆縣志》中對于重慶市武隆喀斯特也沒有只字半語的描述,這與武隆喀斯特的地形有很大的關系。中國人對于山川、河流是有著敬仰之感的,甚至成為一種精神的寄托。我們對于景物的欣賞是非常直觀的,遠遠地就可以看見山的輪廓,聽見湍急的水流。這才是我國古代人民所向往和欣賞的自然美景。武隆喀斯特的地理構造非常獨特,它反其道而行之,將自己的美景隱藏起來,從外界觀看是看不出任何特別之處的,武隆喀斯特之美在于它的負地形之美,你需要沿著天坑和洞口一直往下走近兩百米才能看到喀斯特獨特的熔巖洞穴以及它仿若刀削的絕壁。古人十分敬畏鬼神,認為地下是鬼怪聚集之處,像喀斯特這樣需要深入近兩百米才能看到的景色古人是十分排斥的。也可能正是因為武隆喀斯特獨特的地形結構加上地理位置并沒有什么特殊性,導致無人發現。武隆喀斯特的記載歷史是從現代才開始的。武隆喀斯特是由芙蓉江、天生三橋和后坪這三個喀斯特景點組成,芙蓉江中有中國最深的豎井群和潛水洞,主河段長35公里,峽谷整體呈U形結構。芙蓉江的旅游資源非常豐富,江峽、瀑布、峰巖等,風光獨特,是一個被游客青睞的原始水上森林。
天生三橋內的三橋分別為天龍橋、青龍橋和黑龍橋,這三座拱橋屬于亞洲最大的天然橋群。后坪的全名是后坪沖蝕天坑,后坑的最大深度為295.3米,峭壁陡直,從深處往上望仿若坐井觀天,給人一種極大的震撼力。該景區尚在開發過程中,并未向游客開放。
武隆喀斯特自然景色
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核心景區是國家AAAAA級景區,因為絕美的景色也成為了國際著名導演張藝謀在拍攝《滿城盡帶黃金甲》的唯一外景地。武隆喀斯特的溶洞是游客參觀重要的景色之一,溶洞的形成過程是山體長時間被地下水和地表水侵蝕形成的洞穴。武隆可以被稱為地表下的熔巖藝術區,溶洞之中怪石林立,別具特色。溶洞內的植物例如苔蘚、石花等依附著石壁生長,洞穴內用彩色的燈光進行照明,光影的深淺與色彩交錯中營造出了一種獨特的美感。洞穴內五光十色的鐘乳石等垂直縱生,為洞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令人不禁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武隆的天坑也很值得一看,武隆的天坑從整體圖片上來看,在山頂有一個大坑,就像是被人偷走一塊似的。天坑的形成原因是曾經在天坑周圍有三到四條水流量非常大的河流,河水匯聚的沖擊,內流的暗涌等。天坑正是由于受到水流長期沖刷而形成的,其形成時間距今大概在200萬年到230萬年間。天坑最典型的就是箐口天坑,箐口天坑的坑口造型堪稱完美,坑口整體呈現橢圓形,最高深度為295米。天坑的范圍很廣,天坑內的峽谷全程2300米,深度約500米,極為陡峭。對于武隆喀斯特景區的旅游開發要注意對于原本景物的保護,武隆喀斯特景區之前一直處于無人之地,正是因為無人打擾,溶洞內的苔蘚植物、石花等得以再次生存,其中不乏古老的物種,現代對于武隆喀斯特進行開發后給溶洞內安裝燈光等,對于溶洞內植物的光照、溫度、濕度等都產生影響,游客人流量大多少也會對于景區產生破壞。況且武隆喀斯特景區位處地下,要讓游客深入底下游覽景物需要保障游客的安全,在洞內大興土木又會對景區內原有的景物造成破壞。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人們在閑暇之余更愿意外出游玩,國內旅游行業急劇膨脹,旅游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后隨之而來的是景區的環境污染,水源遭到了破壞等。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避免景區的過度消費,建立景區可持續發展性還有待商榷。
武隆喀斯特旅游線路
現代旅行行業除了自身建設,首要做的就是大力宣傳。現在處于信息化時代,信息的覆蓋很快,宣傳不到位,人流量不足,景區的經營建設很容易出現問題。關于武隆喀斯特的宣傳入手點很多,例如在底下隱藏千年的美景武隆喀斯特自然景區等。除了對于旅行景區的建設與宣傳,對于武隆喀斯特附近的原住居民要起到幫助其解決基本的民生問題。在景點的建設中旅游度假區的修建需要消耗大量的資金,為了保障游客有觀光體驗的舒適性,在武隆喀斯特附近修建旅游度假區。將大量的資金投入到旅游度假區的建設中,忽略了武隆喀斯特景區周圍原住居民的生活。原住居民生活區和武隆喀斯旅游度假區形成巨大反差導致原住居民的心理失衡,武隆喀斯特景區附近的土地利用價值不高,居民收入較低,當地居民希望通過旅游景區來改善生活。旅游景區可以和當地居民合作建立一條完整的旅行線路,例如扶持原住居民修建農家樂、在景區內聘用附近居民來此工作等幫護原住居民解決民生問題。
重慶武隆天坑
武隆喀斯特自然景區是我國乃至世界喀斯特景區的奇觀。喀斯特景區內的天坑更是世界上現存的唯一一處完整的喀斯特系統,景區內的天然三橋,芙蓉江,造型各異的溶洞等都有很強的參觀性。武隆喀斯特是歷史為我們留下來的珍貴遺產。很難想象在過往的千年之間竟沒有人發現這一奇景,武隆喀斯特景區以它內斂的負地形之美保留至今,在對于武隆喀斯特的旅游開發時要注意對于現有景觀的保護,建立一條科學化可持續發展的旅游模式。
作者單位: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