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云生

1930年夏,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在浙南地區誕生,同時成立了中共浙南特委。紅十三軍是當時中共中央軍委編入正式序列的全國14支正規紅軍之一,這支紅軍在浙南地區迅速壯大,很快就擁有6000余人,他們活動在東海之濱,江兩岸和刮蒼山地區,游擊范圍包括浙南的溫州、臺州、麗水及金華地區的20多個縣,經歷大小戰斗百余次,堅持武裝斗爭歷時4年。
浙南特委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領導下,重點領導武裝斗爭與積極進行建黨和發動群眾,開展土地革命,籌建紅色政權。
紅軍十三軍在浙南的起,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牽制了敵圍剿中央蘇區的部分兵力,對中央蘇區及其他地區的革命武裝斗爭起了積極的支持作用,在浙南人民心中播下了革命火種,為后來浙南游擊根據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一、紅十三軍成立前浙南地區的革命斗爭形勢
1.中共溫州獨立支部的建立
早在1924年8月,設在上海的中共中央派謝文錦到家鄉宣傳馬列主義和全國革命形勢,建立隸屬中共上海區委的中共溫州獨立支部,領導各縣黨的工作,籌建黨團組織。他一方面在學生、工人、農民中廣泛宣傳馬列主義,另一方面著手細致的組織工作,先后介紹溫州實業界、教育界知名人士鄭側塵、胡識因夫婦和林平海、莊競秋、胡惠民、戴樹棠、孫道濟等人加入中國共產黨。經過認真籌備,1924年12月,中共溫州獨立支部(溫獨支)在信河街侯衙巷新民小學成立,胡識因任書記,直屬中共中央領導。同時謝文錦還介紹戴寶棒、金貫真、李得等8人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溫州支部,戴寶椿任書記。
“溫獨支”成立時,溫州只有幾個國民黨員,尚無國民黨組織機構,鄭側塵等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并幫助發展國民黨員籌建國民黨地方黨部,溫州地區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
1925年五冊慘案后,“溫獨支”和國民黨左派人士發動溫州學生成立“溫州學生救國聯合會”和“溫州五冊慘案后援會”。發動商人罷市、工人罷工、學生罷課,開展抵制外貨、查禁漏海活動。6月6日,溫州城區舉行萬人集會和游行。瑞安、樂清、平陽等地相繼成立“滬案后援會”或“救國會”,抵制帝國主義,聲援上海人民的正義斗爭。“溫獨支”還逐步開展工農運動、組織行業工會在農村開辦平民夜校,宣傳革命真理。
1926年10月“溫獨支”成員王國、張培農參加毛澤東主持的廣州第六期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歸來,以中央農運特派員的身份分別到永加、平陽領導農運。至年底,永加、瑞安、平陽、樂清等地,許多鎮、鄉、村都成立了農民協會。
1927年,蔣介石加緊了反共活動,4月初,密謀以暴力手段實行“清黨”,隨后提出對全國各地共產黨員應先“看管”的包括毛澤東在內197人的名單,其中“溫獨支”和溫州籍共產黨員有胡公冕、胡識因、唐公憲、鄭側塵、林平海、金貫真、孫道濟、莊競秋、戴國鵬、蘇眉如、何(何志澤)、黃等12人。接著反動派大肆逮捕、殘酷屠殺共產黨員,4月11日,溫州地區共產黨組織的創始人,南京地委書記謝文錦在南京被秘密殺害后沉尸秦淮河。同日,國民黨浙江省黨部商民部部長、“溫獨支”主要領導人鄭側塵在杭州被捕,后遭殺害。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大肆搜捕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浙江的國民黨右派繼寧波、杭州后在溫州開始“清黨”,大肆搜捕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陳仲雷、戴樹棠、蘇中常、童伯吹、蔡雄等先后被捕被害。隨后“溫獨支”成員全部轉入地下,溫州地區的革命斗爭遭受了嚴重的挫折。
中共溫州獨立支部自成立至遭破壞的三年時間里,遵照中共中央及上級黨組織的指示認真宣傳馬列主義,積極建黨建團,實現地方國共合作,廣泛喚起民眾,開展國民革命運動。“溫獨支”雖遭破壞,但在浙南大地撒下了革命的種子,為此后中共黨組織在浙南的重建和農民暴動奠定了基礎。
2.浙南農民武裝暴動
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和八七會議后,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派出許多干部到各地傳達會議精神,恢復和發展黨組織,領導農民開展武裝斗爭。
9月下旬中共中央特派員王若飛來浙江傳達八七會議精神,選舉產生了新的省委機構。1928年1月省委特派員鄭馨來溫州,建立中共永嘉縣委,到2月浙南地區就建立了永嘉、瑞安、平陽、臨海、溫嶺、遂昌、武義、蘭溪、永康、東陽、宣平等縣委。永嘉、瑞安、平陽建立的縣委,分別由鄭、林去病、游俠任書記。從此,浙南地區農民運動迅速發展,無田會、貧農團、雇農會紛紛建立,開展了減租、抗糧,增加雇農工資和平柴糧食的斗爭。一些地方開始組建區委一級黨組織和成立農民赤衛隊。
1928年3月14日至16日,浙江省委擴大會議在上海召開,出席會議的有黨中央代表周恩來,浙江省成員和溫州、臺州、嘉興等地的代表。溫州代表為林平海和王屏周。會議聽取了周恩來所做的全國政治狀況報告,會議認為浙江黨組織當時的任務是激發和領導群眾開展斗爭,“以達到武裝暴動的前途”。

1929年,永嘉中心縣委與上海的黨中央聯系密切,至10月共收到黨中央通告、通電、宣言等108件,各種書刊851冊。1929年6月,中共中央巡視員邵天民、徐英到浙南檢查貫徹“六大”決議情況,要求各地加緊革命宣傳,領導農民以反對苛捐雜稅、土地陳報、村里制為內容的日常斗爭,為發動農民武裝暴動、建立紅軍創造條件。到1929年10月,永嘉、瑞安、平陽三縣共建立了106個農村黨支部,計有黨員984人。
為貫徹省委擴大會議的精神,林平海、王屏周回到溫州后,加緊武裝暴動的準備工作。當時浙南大地連遭水旱風蟲自然災害。“溫屬六縣饑民達四十萬以上”,而國民黨政府向農民征收的苛捐雜稅有增無減,農村階級矛盾進一步激化,迫使農民揭竿而起,紛紛開展鬧荒、抗租稅等斗爭。不少地方先后形成了農民武裝暴動的中心區域,其中最著名、最活躍的是永嘉縣的西溪,這里有謝文錦、胡公冕、金貫真等一批我黨早期共產黨員,到蘇聯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過的就有13人,參加早期黃埔軍校的達30多人,他們曾在家鄉傳播革命思想,發展黨的組織。到1929年10月,西溪黨員發展到505人。加上該地區群山疊,地形險要,民性尚武,民間藏槍頗多,對開展武裝斗爭十分有利。11月13日永嘉西溪84個村莊,4000多農民手執刀槍棍棒,臂纏紅布,鳴鑼為號舉行暴動,襲擊省保安隊及民團,搗毀昆陽公安分局。針對這一形勢,永嘉中心縣委召開會議,因勢利導,決定成立浙南革命委員會和組織紅軍游擊隊。
永嘉中心縣委委員雷高升、李振聲在西內集中360多人的武裝隊伍,編為4個中隊。1930年初,西楠溪組織了20多支農民武裝在瑞安的北區、西區,平陽的江南,溫嶺仙居的西南區,黃巖的西區,天臺的北區等都先后成為農民武裝暴動的中心區域。此外,處(麗水)金(金華)地區也出現了數支農民武裝,他們與溫臺地區的農民武裝斗爭遙相呼應。
各級黨組織的建立和發展壯大,此起彼伏的大規模農民武裝暴動,為紅十三軍的建立創造了各方面的基礎和條件。
二、紅十三軍的創建
浙南農民武裝暴動的浪潮迭起,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重視。1930年1月,黨中央派金貫真巡視溫州、臺州,2月初金貫真在瑞安縣肇平主持召開永嘉中心縣委第二次擴大會議,作出了政治、組織、工運、農運和開展武裝斗爭等決議。決定在永嘉西楠溪、平陽江南一帶組建紅軍,開展游擊戰爭。會后,金貫真主持舉辦了為期3天的縣區負責人訓練班。28日,金貫真向黨中央寫了長達1.5萬字的關于溫臺地區政治形勢、群眾斗爭、武裝暴動、黨和工人及群眾組織等的詳細報告,同時向在上海主持中央軍委工作的周恩來建議,派胡公冕到浙南負責軍事指揮。
3月初,中央軍委派胡公冕到浙南,同來的有劉蜚雄、金國祥(藍塵侶)。他們在永嘉縣白巖與王國等領導的農民武裝會合后,率部到達永嘉縣黃皮,在黃皮寺成立浙南紅軍游擊總指揮部。胡公冕任總指揮,劉雄任參謀長,金國祥負責經濟工作,王國、李振聲負責政治工作。不久,黨中央又派陳文杰到浙南。
3月下旬,金貫真赴上海向黨中央匯報浙南武裝斗爭情況,31日,黨中央致信浙南黨組織:“應當堅決在浙南以永嘉、臺州為中心組織地方暴動,建立紅軍。浙南地方暴動的前途就是奪取浙江一省政權的前途。”并指出:“為使黨更能敏捷地指導推動工作,有成立浙南特委的必要。”
為貫徹中央指示,金貫真回到浙南,于4月中旬召開永嘉中心縣委第五次擴大會議,會議決定:“溫州游擊隊暫編為浙南紅軍第一獨立團,臺州游擊隊暫編為浙南紅軍第二獨立團,永康游擊隊暫編為浙南紅軍第三獨立團,同時準備籌建浙南特委。”
5月初,西溪紅軍游擊隊攻下楓林鎮后,會合瑞安、平陽、仙居、青田等縣的部分游擊隊員在該地進行整訓。整訓期間,浙南紅軍游擊總指揮部根據中共中央1930年4月3日第103號通知,宣布浙南紅軍游擊隊統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正式設立紅十三軍軍部,軍長胡公冕、政委金貫真,政治部主任陳文杰,軍部設在永嘉縣五尺村。紅十三軍建立后,以各地游擊隊武裝為基礎,先后建立了3個團。
紅一團是1930年5月與紅十三軍軍部同時宣布成立的,是由永嘉縣西楠溪30多支紅軍游擊隊整編而成,團長雷高升,政委金國樣,下轄3個大隊,大隊長分別由雷高升(兼)、胡協和、謝文侯擔任。不久瑞安北區游擊隊500多人,黃巖、仙居游擊隊各200多人,青田和鴛云兩地的部分游擊隊200多人也編入紅一團。紅一團共計3200多人,是紅十三軍中人數最多、戰斗力最強的一個團。
紅二團是以臺州地區的溫嶺塢根游擊隊為基礎于同年7月組建而成的。塢根位于溫嶺縣的西南,與玉環、樂清兩縣接壤,緊靠樂清灣,海域廣闊,島嶼密布,群眾基礎較好。1930年3月,根據臺州中心縣委指示,已經成立塢根游擊大隊,下設20多個分隊,共300多人,有長短槍100余支。7月,根據中央與浙南特委指示,塢根游擊隊正式改組為紅十三軍第二團,團長柳苦民,政委趙勝,并由趙勝、柳苦民、程順昌、葉勉秀、趙裕平組成紅二團團委,指揮部設在塢根洋呈村,全團約1200人。下設3個大隊和1個直屬特務隊,程順昌任塢根游擊大隊隊長,陳洪法為青嶼游擊大隊大隊長,應保壽為楚門(海上)游擊大隊大隊長,程小林為直屬特務隊隊長。
紅二團成立后,集中在西門島(今屬樂清縣),由趙勝負責整訓。紅三團的前身是永康、云的紅軍游擊隊。1928年后,地處永、鴛、仙三縣邊境的黃余田(今屬磐安縣)地區,在黨的領導下,出現了數支農民武裝,1929年成立了紅軍游擊隊。1930年5月,永康中心縣委書記應煥賢從溫州參加浙南紅軍和浙南特委的籌建工作回去后,將永康、云、仙居的紅軍游擊隊1500多人集中在永康方山口堂整編,宣布紅十三軍第三團成立。程仁漠(后叛變)任團長,樓其團任政委,下設3個大隊,9個中隊,1個獨立中隊,大隊長分別為王振康、王伸、呂巖柱,全團有長短槍900多支,土炮4門,手提機槍4挺,是紅十三軍中武器最精良的一個團。
在組建紅十三軍的同時,浙南黨組織也有了很大發展,當時有376個農村支部,多數分布在游擊中心區。1930年5月,王國楨以溫臺游擊區域的代表身份,在上海參加了全國蘇維埃區域代表大會,6月初回溫后,于6月18日至22日在瑞安漁潭中村召開浙南第一次黨代表大會,參加會議的有永嘉、瑞安、平陽、樂清、玉環、臨海、黃巖、溫嶺、天臺、仙居、永康等縣代表,以及工人、婦女、游擊隊、紅十三軍代表共25人,會上通過了《政治問題決議案》《組織問題決議案》《農村運動決議案》《婦女運動決議案》,選舉產生了浙南特委,書記王國楨,組織委員曹珍,宣傳委員趙勝,軍事委員陳文杰,農運委員應煥賢,工運委員朱紹玉,婦運委員楊德芝,秘書金絨三。浙南特委直屬黨中央領導。
三、紅十三軍的主要戰斗
紅十三軍的主力紅一團,其主要戰斗有奇襲麗水城、智取虹橋鎮、攻打平陽城、陶山殲敵、拔除李茅十三地民團、昆陽退敵、下保衛戰、殲滅“救鄉團”、黃山血案、攻克云縣城、襲擊渠、萬山阻擊戰、東征烏巖等。
1930年5月15日,胡公冕、雷高升率領紅一團900多人從永嘉表山出發,途經青田平橋時,擊潰國民黨省保安隊兩個連后,繼而進入瑞安,襲擊了陶山鎮警察所,奪取了全部武器。23日晚,紅一團和瑞安農民赤衛隊700多人會合進入平陽縣境,平陽縣委書記吳信直及葉廷鵬分別率江南、萬全赤衛隊共600多人前來接應,24日上午9時,分別從平陽縣南門、西門、北門攻入,繳獲國民黨守軍連部、警察所的部分槍支,占領了縣政府,砸開監獄,釋放了被關押的40多名群眾。后國民黨守軍反撲,紅軍與赤衛隊浴血奮戰到下午3時撤出戰斗,犧牲192人。
攻打平陽之前,政委金貫真到平陽部署戰斗及做國民黨軍策反工作,在5月20日返程途中,于溫州城內被捕,當晚犧牲。
6月25日,紅一團等600多人在中隊長徐定奎率領下,與一支黃巖農民武裝會合,準備奪取海門(今椒江)國民黨駐軍的槍械,但在溫嶺附近遇到國民黨軍攔截,戰斗不利,決定返回永嘉。27日部隊途經樂清大荊隘門嶺時,遭到樂清大荊民團的伏擊,紅軍和農民武裝除少數突圍外,大部分在戰斗中被俘或犧牲,大荊民團頭目蔣叔南對被捕紅軍指戰員和窮苦農民逐一審問后拉往大荊炭坊槍殺,然后合埋于百崗嶺船山,人稱“千人坑”,血戰隘門嶺是紅十三軍眾多戰斗中犧牲人數最多的一次,共計471人。
6月30日,紅一團攻克由反動民團駐守的永嘉李茅等13個自然村,擊斃民團11人,傷多人,活捉并鎮壓永嘉縣民團副團總,群情振奮。7月至8月上旬,紅一團三營在西溪下村三戰浙保四團和地方民團,斃俘敵各10余人。
8月30日,陳文杰和雷高升率900余人從永嘉與緒云交界的上董出發,準備攻打山城繹云,第二天拂曉到達云縣城南郊。紅軍在當地赤衛隊的配合下分兩路發起攻擊,國民黨守軍用機槍封鎖鐵索橋,20多名紅軍戰士組成敢死隊,在前進中擊斃敵機槍手。紅軍戰士乘機沖過鐵索橋擊潰國民黨省保安隊一個連,繳獲機槍兩挺,長短槍70余支,子彈9擔。紅軍占領縣城后,繳獲了縣政府大印,燒了縣署文契,打開監獄,釋放了200多名“犯人”,并在城內四處張貼標語,宣傳黨和紅軍的主張,將沒收的鹽、布匹、銅元分給窮人。但由于國民黨調集大批敵人分幾路向云逼近,紅軍考慮守城不利,四天后主動撤離縣城,攻克云縣城是紅十三軍百余次戰斗中最成功的一次。
9月9日,紅一團又乘勝襲擊永嘉渠,渠距溫州城區30公里,駐有國民黨省保安部隊1個連和地主武裝,并筑有碉堡。國民黨守軍懾于紅軍攻克鴛云的聲威,不戰而逃,紅軍兵不血刃占領了渠,沒收了地主豪紳的大量浮財,然后退回永嘉表山。陳文杰留在上董養病,因叛徒董祖光出賣而被捕,9月20日在溫州英勇就義。
9月20日,胡公冕率領部隊700余人準備攻打臺州烏巖鎮和黃巖縣城,但在順利占領烏巖鎮后發現敵我力量太懸殊而決定放棄攻打黃巖縣城撤回永嘉。這一時期,紅一團出擊非常頻繁,除了上述戰斗和軍事活動外,攻打虹橋鎮(樂清縣)奪取李茅十三地(永嘉縣)均屬較大的戰斗。
紅二團的主要戰斗有西山下之戰、火燒上旺營、樂清劫牢反獄、湖霧大捷、葉藤嶺失利、塢根借霧退兵、外馬道夜襲水警隊、橫山繳槍、攻打茶頭村、誘敵觀音寺、伏擊琛山保衛團等。
紅二團以溫嶺塢根為中心,在溫嶺、玉環、樂清三縣的邊區,積極開展游擊活動進行大小戰斗30多次。1930年7月8日,柳若民、程順昌率紅二團主力200多人分三路包圍敵保衛團駐地茶頭村,經過激戰,拔掉了據點。7月10日和9月15日,敵人兩次進剿塢根,均被擊潰。10月,紅二團數度遭敵“圍剿”不得不分散到沿海島嶼上活動。10月上旬,浙南特委再次派趙勝到塢根整頓隊伍,打算與黃巖、臨海各地游擊隊會合,奪取玉環、溫嶺、黃巖等縣城。但由于紅二團領導內部發生矛盾,致使特委意圖未能實現。特別是12月12日,柳若民被內奸殺害后,內部矛盾加劇,軍心開始渙散,趙勝無法立足而離去。1931年2月,葉勉秀部署攻打海門,他親率11名戰士秘抵溫州,準備奪取從溫州開往海門、上海的“廣濟”輪。當“廣濟”輪駛至樂清黃華海面時,被國民黨水警隊“超武”號兵艦攔截,葉勉秀和一名戰士被捕,攻打海門計劃沒有實現。2月18日,紅二團又在溫嶺寺基遭敵襲擊,程順昌等人戰死,隊伍基本走散,趙裕平等去上海尋找軍長胡公冕 ,應保壽匯集余部繼續堅持在玉環一帶活動。
紅三團的主要戰斗有新樓 除霸、 南湖繳槍、金山頭突圍、唐市斃敵、方山口告捷等 。
紅三團開始時分散活動于永康、云、仙居交界地區。1930年8月,他們先后在云金竹、唐市和永康方山口、銅山嶺等戰斗中,殲敵數十人,繳獲槍支60余支。9月5日又準備攻打壺鎮,3個支隊共9個中隊,計1600多人在新樓集結并向壺鎮進發,由于敵人事先獲得情報,破壞了該鎮北端石龍頭的石板橋,加上連日大雨,溪水暴漲,攻打石龍頭的隊伍受阻,英勇的紅軍戰士冒著敵人的猛烈火力連續多次發起強攻,后因仙居紅軍沒能按時到達,紅軍腹背受敵而只得撤回方山口,此戰紅軍犧牲34人。由于國民黨浙保七團和云、永康民團對游擊中心區域進行殘酷的“清剿”,永康、云邊境燒 毀了紅軍家屬與群眾房屋720多間,100多名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遭殺害。在此情勢下,樓其團、錢雙全、王振康等率領部分紅軍在云、仙居、永嘉交界處堅持斗爭 。
四、 紅十三軍的失敗及其余部的斗爭
為了指導浙南黨組織的工作,加強對紅十三軍的領導,1930年8月,黨中央曾派遣潘心元等到浙南。潘心元在瑞安、永嘉、海門等地巡視了一個多月后回到上海,月日,潘心元作為紅十三軍主要領導人再次被黨中央指派到浙南工作。10月19日,他在玉環遭逮捕殺害,潘心元的犧牲,使黨中央重整紅十三軍的工作受挫。
紅十三軍武裝斗爭和浙南黨組織的不斷發展,嚴重威脅著國民黨政權的統治,國民黨派重兵“清剿”紅十三軍,同時到處捕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面對國民黨優勢兵力的“清剿”,紅十三軍決定分散游擊,軍長胡公冕和軍部幾位外來干部也駐巖頭、不予分散、發給鈴印、撤銷通緝令以及優惠給養等條件。雷高升開始予以拒絕,后在強敵壓境、糧彈短缺、部隊回旋余地日益縮小、處境更為艱難的情況下,終于輕信敵人“允諾”的條件。于1932年5月23日,率70余人下山。敵人把他們集中在永嘉巖頭東宗堂并將干部、戰士分開。敵人下令集中在四房堂的13名干部放下武器。雷等始知上當,戴元譜立即持槍抵抗,英勇犧牲。雷與另外幾名干部被捆綁。集中在另一處的戰士聽到槍聲,知道有變,便四散奔突,敵人用機槍掃射,22名紅軍戰士當場犧牲。雷高升等7人被押往溫州。
雷高升在綁赴刑場時,高呼“共產黨萬歲!”從容就義。這就是國民黨制造的“巖頭事件”。“巖頭事件”標志著紅十三軍斗爭的失敗,但是浙南的武裝斗爭并未就此偃旗息鼓。紅一團余部100多人在金永洪帶領下堅持在永仙邊境頑強斗爭。西溪一帶堅持斗爭的九支武裝,1933年9月以后分散為零星隊伍繼續活動,其中有的堅持到1938年,直到與中共永嘉西溪中心區委重新接上關系。
紅二團的趙裕平,1932年從外地返回溫嶺后匯集余部與應保壽部在樂清灣、旋門灣等島嶼上,依靠群眾堅持斗爭,1935年8月趙裕平犧牲后,應保壽繼續打著紅十三軍的旗號,打官兵,鎮土劣,護貧民。1936年應保壽犧牲后,其部下繼續堅持海上活動。
紅三團的錢雙全、程義仁等在中共永康縣工委的領導下,匯集余部重建武裝,開展斗爭。1934年秋成立了浙西游擊隊,后改稱浙西工農紅軍第一、二大隊。1935年11月份,與粟裕、劉英領導的紅軍挺進師在永康、婚云邊境的黃弄坑會師。
此外,紅一團的鄭秧,在參加攻打烏巖戰斗后,于1931年到蘭溪縣包郎殿居住,以行醫、傳授武術為掩護,深入蘭溪、龍游、湯溪、壽昌的毗鄰地區,在兩年多時間里,秘密發展紅軍1500余人,打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第二師”的旗號,自任師長。1933年10月,由于內奸出賣,紅軍地下組織遭到全面破壞。鄭秋10月30日被捕,12月15日,在龍游西門外英勇就義,同時被捕犧牲的還有紅二師主要骨干張自強等17人。
五、紅十三軍失敗的原因及其歷史功績
1930年3月,周恩來赴共產國際匯報工作(8月18日回滬),這期間,李立三在黨中央內部起主要決策作用,他的左傾冒險主義路線在中央占統治地位,提出了“赤化浙江”和集中兵力攻打中心城鎮的指導思想。浙南地區處于國民黨統治的心腹地帶,反動勢力頑固強盛。紅十三軍在左傾冒險主義錯誤思想指導下,不顧敵強我弱的客觀情況,頻頻出擊、勞師遠征、連續攻打縣城和集鎮,屢次遭受巨大的犧牲和損失。
在紅十三軍和浙南特委活動時期,浙南地區有1700多名共產黨員和紅軍戰士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連以上干部大部分殉難。尤其是主要領導人的先后過早犧牲,無法形成一個穩固的領導核心,嚴重削弱了紅十三軍的指揮力量和戰斗力量。
部隊中黨的建設與政治思想工作薄弱,紅軍部分指戰員存在極端民主化思想,內部矛盾時有發生。這些都給紅十三軍帶來了難以適應復雜斗爭環境以及實現其所肩負的歷史使命的責任。
紅十三軍的革命雖然失敗了,但其歷史功績是不可磨滅的。紅十三軍在浙南堅持斗爭先后達四年之久,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和農村的封建勢力,在一定程度上牽制了敵人“圍剿”中央蘇區和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的兵力,對中央蘇區及其他地區的斗爭起了支持作用。紅十三軍在浙南人民中宣傳了黨和紅軍的主張,播下了革命種子,為后來紅軍挺進師的活動和浙南游擊根據地的建立及黨組織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紅十三軍所譜寫的血染的歷史將永放光芒!
(楊俊欣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