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虎林 張志偉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特能集團晉東公司的退休干部張殿烈之家是一個紅色兵工世家。張殿烈妻子的爺爺王嘉奎在北京第七十兵工廠參加工作,1951年奉調進入晉東化工廠參加紅色兵工建設;岳父王龍濤于1945年參軍入伍,1947年在解放戰爭中犧牲。他本人進入晉東化工廠后,從普通工人做起,歷任技術員、中層干部,后擔任副廠長;1971年帶隊支援大寨建設,與原國務院副總理陳永貴多次晤面;三代同堂家庭成員中的9人參加兵工建設,其中6名是黨員,譜寫著“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紅色佳話。
張殿烈于1941年出生于紅色革命老區山西省榆社縣的一個小村莊,從小聆聽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彭德懷、劉伯承、鄧小平等在榆社轉戰殺敵,左權在榆社韓莊村創建八路軍總部修械所,后搬遷組建為黃崖洞兵工廠的紅色故事,逐步萌發了建設國防、保家衛國的初心夢想。1961年,張殿烈從太原化學工業學校(今太原工業學院)畢業后,毅然報名來到前身是黃崖洞兵工廠的晉東化工廠參加紅色兵工事業建設。
張殿烈記得,他剛入廠時,工廠還有參加過長征、上過戰場的袁良臣、何信志、吳開連、張伯衡等老紅軍、老黨員在生產管理一線工作。能在擁有紅色抗戰故事和光榮傳統的軍工企業上班,和張平、馮玉斌、韓金花、李印元、張雙則這些參加過抗日戰爭的黃崖洞老兵工們一起工作生活,聆聽轉戰長征、抗擊日寇、建設兵工廠、解放全中國的紅色故事,張殿烈十分高興自豪,覺得圓了自己少年時代的夢想,暗下決心要為晉東兵工事業奮斗終生。
按照工廠分配,張殿烈進入一個生產單位當工人,從拉排車、刮樹皮、劈小塊、除雜質等輔助工作干起,虛心向師傅請教學習操作要領,業余時間刻苦鉆研理論知識,逐步成為生產骨干,還負責小組的生產記錄、統計核算、通訊報道工作,月月都能超額完成任務,受到師傅們的好評。不久,張殿烈被調到生產計劃科從事計劃統計工作,幾年后又安排他擔任產品工藝技術員,期間解決了兩個技術難題。一是針對生產工人勞動強度大的問題,他外出調研、設計方案、試驗驗證,對槽桶機進行了技術改造,代替了舊式倒線機,不僅降低了操作工勞動強度,還提高了生產效率。二是針對索類裝藥用原材料稀缺難以采購的問題,他經過設計計算、試驗驗證,找到了廉價易得的新裝藥,并確定藥量及其生產工藝,在解決原材料價高難購問題的同時,還改進了生產工藝,提高了產品質量。
1971年4月的一天,張殿烈意外地接到時任廠長陳華洞通知,工廠按照原五機部、省國防科技工業辦公室安排,決定委派他帶隊到昔陽縣大寨支援農田水利建設,執行炸掉一座山梁的特殊任務。第二天,張殿烈一行就乘著兩輛車載著爆破器材到了大寨。張殿烈一行經過精心設計計算,并科學設置爆破點,實施爆破作業后達到了預期效果。當時,陳永貴興奮地對張殿烈說:“像這樣大威力炸破,何愁窮山變良田!”張殿烈一行在大寨的一周時間里, 除了完成這一大型的爆破工程外,還應大寨人要求實施過四次小型爆破,都達到了預期效果,鄉親們都十分高興。返回廠前,陳永貴專程趕來送別,并贈送毛主席半身塑像留念,設宴招待后派專車把他們送回陽泉。
在大寨支農的一周時間里,張殿烈親身耳聞目睹了大寨人民在黨支部的團結帶領下“戰天斗地”的動人事跡,深切感悟到“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寨精神和熱愛國家、熱愛集體、無私奉獻、一心為民的共產黨員風格。這種精神養分和兵工基因一起融入血脈,成為張殿烈自己乃至一家人堅守初心、敬業奉獻、建設兵工的精神動力,成為培育形成優秀家風的基因譜系。在這種精神感召下,張殿烈更加刻苦鉆研、努力工作、表現出色、成效明顯,隨后被調入工廠總調度室工作,依次擔任副主任、生產科長,1979年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被任命為晉東化工廠副廠長,1988年任總經濟師。期間在劉喜智、張延生兩任廠長的領導下,分管供應銷售、運輸、基建和人防工作、企業管理和計劃管理工作,團結帶領晉東黨員干部任勞任怨、苦干實干,大力實施基本設施建設,加強外貿合作和民品營銷,引進國外先進生產線,千方百計采購緊缺物資,實施運輸公司承包改制,新建一汽服務站,成立汽車修理廠,在保障提升生產能力、提升綜合管理水平、推進民品研發銷售、改善職工住房條件、維護企業土地權益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效,期間工作得到原兵器工業部、省工辦領導的大力支持和高度評價。在張殿烈之家這個兵工世家,盡管妻子的爺爺王嘉奎和岳父王龍濤的紅色故事、戰斗精神已經湮沒在歷史的煙云中。但張殿烈及妻子王相欽和兒女親家傳承紅色基因,投身新中國軍工事業建設,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無私奉獻、踏實肯干,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凡的業績。在這種光榮傳統、優秀家風感召下,大兒子畢業參加工作后調入晉東公司民爆分廠,還參加過國家重點工程航母基地建設;大女兒、兩個兒媳分別在晉東公司計量檢測中心、供應處、檢驗處工作。兩個孫子張成哲、張錦棋大學畢業后,毅然回到晉東公司工作。他們之中有6名是黨員,堅守在晉東這片紅色熱土上敬業奉獻實干、貢獻智慧力量,在親情血脈里傳承著同樣的紅色基因,延續著建設兵工、保家衛國的初心使命,成為晉東人口口相傳的兵工佳話。
(作者單位:特能集團晉東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