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睿
(河南大學,河南 開封 475000)
鋼琴曲《山丹丹花開紅艷艷》是一首以陜北地方民族音樂為素材改編而成的具有濃郁民族特點的鋼琴改編曲。歌曲描繪了紅軍長征勝利歸來抵達陜北時,正逢滿山的山丹丹花盛開美艷動人的場景,使人心曠神怡、心生歡喜,展現了一幅陜北老百姓在黨的領導下以樂觀向上的精神面貌積極生活的畫面。
王建中(1933-2016年)出生于30年代的上海,江蘇省江陰人,他是我國當代著名的鋼琴家、作曲家,也是一位出色的音樂教育家。主要作品有《云南民歌五首》《百鳥朝鳳》《梅花三弄》等。經王建中先生手創編后的鋼琴作品完美的使中國民族音樂與西洋樂器——鋼琴的演奏手法融為一體,深受當時海內外聽眾的喜愛,后來這些作品也成為了中國膾炙人口的經典佳作。
在這一望無垠的黃土溝壑中,陜北人民終日以黃沙、西北風為伴,艱苦貧瘠的生活并沒有使他們退縮,他們引吭高歌表達內心情感,以狂放不羈的歌聲來面對生活的疾苦。《山丹丹花開紅艷艷》就是這樣一首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陜北民歌,旋律真摯優美,襯詞親切直白,它的曲調就如同陜北當地淳樸的人民一樣開闊高亢、親切動人。
引子中加入了各種形式的裝飾音和琶音,以自由的散拍子喚醒了聽眾對陜北地方音樂寬廣開闊、自由奔放的感受,將聽眾帶入一望無垠、遍地山丹丹花開的陜北革命老區。開頭的倚音更是點睛之筆,模仿了安塞腰鼓雙手同時擊打腰鼓所發出的鼓聲,輕巧而靈動,猶如清晨的鳥鳴。緊接著的十二連音恍如一陣微風,吹拂過滿山遍野紅艷似火的山丹丹花那片美麗壯觀的場景,讓人深陷其中。在樂曲的第二部分(譜例2)進行了由單音旋律走向轉變成八度與和弦結合的演奏方式,讓人聯想紅軍長征勝利后進入陜北地區時人們熱烈歡騰的熱鬧場景。
王建中先生采用非常具有陜北民族特色規律性的安塞腰鼓節奏型——符點后十六分音符(x.x xx)的音樂織體,將陜北人民擊打腰鼓氣勢磅礴的場景在鋼琴的敲擊下表現得淋漓盡致,整首曲子的音樂形態具有非常鮮明的民族魅力。第三部分是曲子的高潮段落,主題再現,延續了第二部分的喜悅之情并加以感情升華,更為深情,把音樂情緒再次推向高潮。
這首《山丹丹花開紅艷艷》從曲式結構上看具有它的獨特性,采用的是中國民族調式,其創作風格為復三部曲式結構。其詳細結構如下:

一級曲式結構 引子 第一部分 連接 中部 再現部樂段變奏 變奏曲式 樂段變奏二級曲式結構A A1 B B1 B2 B3 A A1三級曲式結構abb abb cdef cdef cdefef1 cdefef2 abb abb調式調性 f商調
由上表可知,本曲以復三部曲式為基本結構,樂曲結構變化多樣非方整性。以陜北信天游為主題素材,并以建立在f商民族調性上的變奏曲式為表現手法。樂曲的引子部分(第1~第8小節)運用了多種裝飾音和琶音,主要旋律隱藏于分解和弦中,具有民族五聲調式的風格特點。音樂流暢自由、清新動人,如清晨微風拂過陜北高原山丹丹花般令人心曠神怡,為第一部分樂段做了很好的鋪墊。
第一部分(A段落+A1段落):這一部分由三個樂句構成,采用了東方的調式體系,旋律主題鮮明熱情。A段落運用了民族商調式的多處切分節奏以及連續切分的創作特點,強調了曲子的主題。A1的再現部分在曲式織體上將原有的單音旋律線條改寫為豐富的八度旋律和弦式,并在裝飾音上作了細微的變化,使節奏音型靈活多變。
第二部分(連接部分B+B1+B2+B3):在這部分作者運用了快板的速度以及大量的和弦、跳音來表達陜北人民對長征勝利歸來的紅軍熱烈歡迎的心情,這一部分也是全曲中情緒渲染最為濃厚的部分。此段落中將主題進行了三次變奏:第一變奏在音程上運用了較多的二度音程,并以民族調式色彩為主的和聲方式演奏;第二變奏又在第一變奏的基礎上對旋律主題進行加花變奏,旋律也在高音和低音交替進行;繼而在樂曲的主題旋律上又進行了第三變奏,整體進行拉寬并巧妙地運用了離調和弦,展現了樂曲中載歌載舞、鼓樂齊鳴的場景。
第三部分(再現部A1+A2+結尾):這部分是樂曲的再現部分,屬于樂曲的二次高潮。A段與A1段的內容基本相同,只是在作曲的織體上稍作了改動,原有的單線條旋律進行到八度旋律和弦式的演奏手法。樂曲的結尾,綜合了本曲的引子和連接部分的主題元素進行變化再現,在樂曲的進行下逐漸減慢、漸弱,最后以PPP的力度結束整曲,給人以意猶未盡之感。
在這首鋼琴改編曲中,王建中先生也運用了多種多樣的演奏手法,利用鋼琴演奏的不同技法模仿了我國多種民族樂器的音色。樂曲的引子中作者加入了各種裝飾音模仿竹笛的顫音、滑音、打音、厲音等來凸顯竹笛清新的音色效果。同時對古箏的模仿也是在引子部分中的琶音開始的,在樂曲的引子中大量運用琶音,就明顯地凸顯了古箏的音色效果。
引子部分運用了我國傳統音樂常用的散拍子,由中弱mp開始,節奏自由舒緩,左右手交替進行琶音彈奏,一連串的連音由弱到強,由慢逐漸加快,一氣呵成,形象地給大家展現了一望無際的陜北高原,山丹丹花在清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動人的場景。在演奏時,我們需特別注意一連串的三十二分音符的流暢性,左手呼應的八分音符與二分音符要彈得極為輕柔,富有意境。彈奏到第五小節時,由前面的漸快突慢下來,下鍵堅決干凈且慢,此處以強f的力度彈奏,音色較前面幾小節也更需明亮些。
在作品的第一部分,主題旋律出現了兩次。預示著整首曲子的不斷推進、延伸。第二次旋律的出現將原有的單線條旋律轉變為八度和弦相結合的樂句,使樂曲進入一個小高潮,使我們在引子的鋪墊下慢慢“走進”陜北地區。
作品的第二部分,速度的要求(Allegro vivo)突然加快,力度也突然加強,給觀眾一種煥然一新、眼前一亮的感覺。八度的和弦跳音充分地表達了陜北人民迎接紅軍勝利歸來喜悅的情緒,載歌載舞的場景恍如重現。主題的三次變奏也在這部分進行,三次變奏旋律線條不斷加深,第三次主題變奏將旋律加花式進行,左右手交替的演奏技法彈奏使曲子猶如畫龍點睛。
第三部分也就是作品的最高潮段落,主題再現部。作者運用了右手的八度和弦組合左手的快速琶音演奏技法,使作品的音響效果達到了最佳,在第二部分的情感基礎上再次加深。它的音色飽滿且豐厚,大氣凌然的音波展現出了陜北高原連綿不斷的山川,令聽者有一種熱淚盈眶的激動感,在演奏左手的琶音時需要更注意手指的落鍵與起鍵的干凈快速,有意識地將手指跟著旋律移動重心,使音樂情緒飽滿富有激情。
尾聲的樂調恢復到信天游的曲調中,在這一部分作者也使用了大部分的琶音與分解和弦,使樂曲具有層次感,最后利用手指觸鍵作用于琴鍵之力的力度,手腕帶動手指方向的橫向進行以極弱(PPP)的力度結束整曲。月披輕紗,虛無縹緲的音色猶如宋代王禹偁《橄欖》詩中:“良久有回味,始覺甘如貽”,令人回味無窮。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民族傳統音樂在我國文化資源傳承的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是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我國各個地區、各個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特征。在這個世界多元化的今天來說,傳承和發展我國民族音樂顯得尤為重要。
王建中先生自幼接受了大量的西方音樂教育,但他始終把音樂創作的“根”植入中國民族文化之中。王建中先生通過民間的曲調融入西方先進的作曲經驗創編出這首鋼琴作品《山丹丹花開紅艷艷》,在我國歷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巨大影響力,同時也催生了一個新的產物——中國民族的鋼琴音樂。用西方樂器展現我國民族風格的音樂是我們學習音樂的道路中值得我們不斷完善和探索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