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畢節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貴州 畢節 551700)
《病原生物與免疫學》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課程,需要通過開設相應的實驗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理解。由于國家人才培養計劃及教學大綱的調整,我校該課程的課時從原來每周6~8 學時減少到每周3~4 學時,甚至有些專業完全取消了該課程;實驗課學時也從原來每學期16 學時減少到6~8 學時,導致許多實驗項目無法開展,使得學生的學習需要進行大量自學,而自學需要建立在學生是否具有適當學習思維和方法的基礎上。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是其學習能否取得成果的關鍵。同時,在以往上課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很多學生在實驗中只重視操作不注重原理,導致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為了能有效引導學生的自學能力,筆者在多個實驗教學中嘗試采取激發學生逆向思維的方式進行教學,取得較好效果。
在《微生物學》細菌染色實驗教學中開展最多的是革蘭染色。革蘭染色的基本步驟為結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乙醇脫色→稀釋復紅復染。通過革蘭染色可將細菌分為革蘭染色陽性和陰性兩種,不僅為分類鑒定細菌提供依據,而且能指導臨床用藥[1]。
通常情況下,革蘭染色的教學過程一般都是先由教師講解實驗原理,接著進行示教和學生操作,最后觀察記錄實驗結果。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生很少進行思考,只是“依葫蘆畫瓢”的完成操作,至于實驗原理則左耳進右耳出。究其原因,學生只是機械性地操作實驗,實驗原理及其相關的理論知識僅在教師講解時強制性地進行灌輸,并非讓學生主動思考。因此,在操作結束后,學生即把實驗原理拋諸腦后,完全不明白革蘭染色是為何而做、實驗的臨床意義何在?
為了能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問題的能力,筆者在革蘭染色實驗教學中將教學順序做了些許調整。首先進行示教和學生操作,接著觀察記錄實驗結果,最后提問學生“為什么同樣是革蘭染色,方法、步驟相同,但鏡下觀察到的細菌會呈現出紫色(G+)和紅色(G_)兩種不同的結果?”。通過提出的問題刺激學生的好奇心,同時,學生產生逆向思維,主動思考理論課時老師講解過革蘭染色之所以會呈現兩種不同的顏色,主要是細菌細胞壁的結構和化學組成以及細菌等電點不同造成的。借此,進一步印證了理論知識,加強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明白了革蘭染色既可以分類鑒定細菌,又能指導用藥的臨床意義。引導學生逆向思維的教學方法同樣可以應用到與革蘭染色相似的抗酸染色中。
《免疫學》血清學反應包括凝集反應、沉淀反應、免疫標記技術,這些試驗都是基于抗原與相應抗體在體內或體外發生特異性結合反應[2]的原理。我校血清學反應實驗教學開展的項目主要是抗鏈球菌“溶血素O”(膠乳凝集)試驗,用于判定鏈球菌感染狀態,診斷風濕熱和腎小球腎炎[3]。
在實際教學中,筆者同樣沒有按照“先講解實驗原理,接著進行示教和學生操作,最后觀察記錄實驗結果”的教學順序進行實驗教學。而是同上述介紹的方法一樣,首先進行示教和學生操作,再觀察記錄實驗結果,最后提問學生“為什么通過抗O 試驗觀察到凝集顆粒后能夠輔助診斷風濕熱和腎小球腎炎?”。此時,學生產生逆向思維,逐步通過思考得出結論:首先,之所以在抗“O”試驗中觀察到凝集顆粒,說明疑似患者血清中存在有相應的抗“O”抗體,因此才能與試劑盒中的已知抗原結合形成凝集顆粒;而該名患者血清中產生的抗體是由于既往(約1 年前)被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過,致使乙鏈產生的SLO 刺激血清中出現相應抗體;再結合乙鏈感染后產生的M 蛋白可誘發Ⅲ型超敏反應導致風濕熱和腎小球腎炎即可進行診斷。同樣,除抗“O”試驗外,此方法也可應用到其他類似試驗中,幫助學生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具體推導可見下圖:高職院校的教育具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此類院校主要是培養實用型人才,學生需要通過較長時間實習來學習掌握專業技能;另一方面,部分成績優異的學生會將重點放在語數外等課程的學習,以期通過考試升入本科院校繼續深造。以我校為例,為了能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參與臨床實習或提升學歷,許多基礎課學時被刪減,導致學生對于基礎課需要大量自學的現狀。但是部分學生基礎薄弱,自學效果難以評價。因此,當下高職院校的教學更應注重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教師起到的是引導學生的學習方法、開拓學生思維模式的作用;只有學生學會主動思考,將“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增強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才是當今教育者最需思考的問題。培養逆向思維是學生自學方法之一,這種方式可以在學生自學遭遇瓶頸時開拓一條新的路徑。當學生具有了適當的學習方法和思維,通過把逆向思維獲得的思路擴展延伸到其他相似問題中即能獲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同時,促進學生在根源上產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增強其就業競爭力,才能在根源上解決高職就業難的問題,也更加有利于學生今后的長期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