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楊娟
2019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進一步強調“加強美育工作,積極開展舞蹈、戲劇、影視與數字媒體藝術等活動,培養學生藝術感知、創意表達、審美能力和文化理解素養”[1]。大美育觀的內涵十分豐富,不僅僅局限于審美提升,更涵蓋一切旨在促進人整體發展的活動。而影響美育目標能否實現的關鍵性因素,則是教師自身的美育能力,正所謂“一切美好的教育思想理論都要靠教師的操作才能切實轉為現實”[2]。大美育觀下的教師行為不應只是縱向割裂式發展,還需通過橫向協作與聯動,形成區域性專業社群。
教師專業社群的形成要追溯到20 世紀末的美國,它的產生可以扭轉學校教師的封閉狀態,使其參與大環境的決策與內省,從而形成教改合力。經過30 余年的深化拓展,從注重教學技能的獨立提升到關注教師在專業領域的思維、品格、技能等整體發展,從強調個體成長到集體群落的協作和運行,區域性專業社群內涵有了更深層次的延伸[3]。張佳和彭新強對上海市7 所中小學進行抽樣調查,歸納出合作學習、專業能力、校長領導、結構支持、組織變革障礙5 個方面為變量。研究發現,在大陸地區“結構支持”對教師專業社群影響最大,即如果學校能夠為專業社群提供足夠的資源和空間,則教師整體的專業能力會得到更大的提升。教師進入專業社群后,可以打破自身孤立和封閉的狀態,通過知識共享、情感共鳴實現教師群體的整體發展。
在大美育觀的引領下,社群個體不再是簡單的集合,而是以個人學習涵養集體成長,以集體成長帶動個人發展。社群成員基于專業的目標、活動和規范,促進知識、技能、思維、情感的聚合,從而提升社群的美育能力,更好地落實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核心素養愿景。大美育觀下的區域性教師專業社群,與當前的教研組和課題組有所不同,尤其是在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中,其以全面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牽引力和聚合力,呈現出以下幾個特征:一是廣泛性,摒棄了傳統美育拘囿于審美課程的弊端,注重美育空間的擴展性和實施主體的廣泛性,將美育解放出來并擴大到一切成全人的發展活動中。二是融合性,淡化美育課程邊界,一方面促進美育與其他課程的融合,另一方面將美育理念滲透到各個實踐活動中去,在相互融合中達成知、情、意的和諧統一。三是深刻性,從重視人的審美到關注人的成全,在持續的實踐和改進中追求美育的深刻落實。
自2001 年9 月,筆者所在的無錫市惠山區成為第一批國家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至今已經走過了近20 年的課改之路,在藝術教育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但是,當前我區藝術教師配備還略顯不足,特別在小學階段這種情況尤為突出;藝術教師的教學業務能力普遍提升,但學科專業能力發展上動力不足;教師在大范圍區域進行相互合作、研究、反思的機會不多。為緩解這些問題,亟須在大美育觀下聚攏更多專業教師,促進教師團體的專業均衡和發展,提升整體美育能力。無錫市惠山區教師發展中心于2016年9月正式成立惠山區藝術教師研修團隊,并逐漸衍生出更為靈活和鮮明的社群組織,“惠山區教師舞蹈坊”就是頗具特色的一支,現以此為例,闡述教師專業社群的建設和運行。
教師專業社群基于共同愿景確定社群宗旨,而社群宗旨的確定則要充分考慮教師成員結構和發展需求。目前惠山區舞蹈教師在專業水平上存在分布不均衡的現象,有些學校的教師已經加入省、市舞蹈家協會,而有的學校甚至都沒有舞蹈教師。若構建社群平臺,通過共享互通,可持續提高教師整體舞蹈水平和美育能力,基于這種現實需要我區成立了“惠山區教師舞蹈坊”。為保障其有效運行,社群建設應遵守三個原則,一是專業鮮明,避免主題渙散;二是關系平等,促進成員合作;三是責任意識,推動集體成長。本社群由區教研員、骨干教師牽頭,依托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名校平臺,在實踐、理論和資源層面上保證了社群發展的廣泛性、融合性和深刻性。
有了“惠山區教師舞蹈坊”的初步構想,還要制訂出社群活動方案作為指南。本社群的活動方案由全體社員共同擬定,涉及六大方面:一是社群目標,點燃專業生活,提升美育能力;二是社員配備,設置團長、副團長各一名,成員15至20 人;三是三年規劃,明確切實的學期、年度活動安排和達成目標;四是社員條件,以共同愿景聚攏專業教師,在全區范圍內廣泛招募合適的成員;五是活動內容,厘清活動地點、時間、方向,活動的形式既有專業技能訓練與研討,也有專家理論講座與指導;六是保障和規范,為教師申請了支持經費,每次活動酌情納入個人繼續教育學時,并制定詳細的考勤制度。
社群活動主要包含常規活動和大型活動,由團長提前通知成員活動內容和注意事項。常規活動時間為每兩周一次,每次半天(周四上午)。2017 年剛開展活動時,由社員向學校申請調課來參加活動。隨著活動的不斷深入、社團的日漸成熟,目前由區教育局在學期初列入工作計劃,將排練要求統一下發至學校,學校在安排社團成員課務時會避開周四上午的社團活動時間。開展大型活動時,社群一方面積極組織教師參與,利用周末和假期進行密集訓練,并邀請專家進行現場指導;另一方面引導教師主動參與,觀摩學習高水平的研討實踐活動。2018—2019 年“惠山區教師舞蹈坊”組織或參與的大型實踐活動如表1所示。
“惠山區教師舞蹈坊”的每位教師在每次活動后,及時通過線下線上等途徑發表活動反思,并在學期末匯報個人成長情況。社群助手做好記錄工作,整理研討圖片、文字資料,形成規范的研討記錄,以制作海報、匯編成冊、發表“美篇”、上傳教育網站等方式對外展示。每學期結束后,團長通過出勤率、研討參與度、個人成果、綜合表現等指標進行量化考評。及時的總結、反思和表彰,提升了“惠山區教師舞蹈坊”的運作水平,提高了教師的專業素養,教師產生了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表1 2018—2019年無錫市“惠山區教師舞蹈坊”組織或參與的大型活動
在大美育觀引領下,整個社群發展取得了初步成效,每位教師不僅專業水平得到發展,美育能力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通過教師專業社群建設,突破原有的教師培訓模式,將教師個人學習轉向區域性專業社群提升,讓教師的個人努力轉變為群體的成長,促使全體教師在教學業務和學科專業能力上雙提升,以適應核心素養大背景下美育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