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琦
(天水四零七醫院股份有限公司,甘肅 天水 741000)
慢性盆腔炎屬于婦科常見病,病情頑固,易反復,若僅行常規治療,則僅能減輕癥狀,整體療效有待提高[1]。中醫治療強調標本兼治原則,紅藤湯灌腸為效驗方劑,可清熱解毒、活血逐瘀,恰中病機,并且盆腔與腸管二者之間僅有“一壁”之隔,行灌腸處理后,局部藥物濃度提高,且能得以長久、有效維持,對炎癥滲出物吸收與消散進程產生直接促進作用[2]?;诖?,本研究應用紅藤湯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現報告如下。
1.1.1 納入標準
(1)符合慢性盆腔炎有關診斷標準;(2)意識清晰;(3)非過敏體質;(4)患者知情本研究且自愿參與。
1.1.2 排除標準
(1)生殖器異常出血;(2)血液系統疾?。唬?)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4)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5)近兩周內未使用抗生素;(6)精神疾患或存在語言障礙。
1.2.1 西醫診斷標準
(1)癥狀:低熱,疲勞,或伴有神經衰弱,下腹疼痛,腰部疼痛,勞累后程度加劇,或可見經量增多或白帶增多。
(2)婦科檢查:子宮后位,活動受限或者出現黏連固定,觀察子宮附件,發現單側或雙側均出現片狀增厚,能夠被壓縮,條索狀物形成或可被觸及,出現輕壓痛,發現盆腔部位單側或雙側均能摸到包塊。
(3)輔助檢查:行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其結果提示輸卵管部位出現阻塞,輸卵管積水,觀察結果提示其呈油滴狀集聚;行B超檢查,檢查結果提示可見炎性塊狀物,且其邊界不清,存在暗區,呈實質不勻之特點,或可見光點,較密,有積水,存在液性暗區。
1.2.2 中醫診斷標準
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辨證分型:濕熱瘀結,
主癥:下腹脹痛或存在明顯刺痛,疼痛部位相對固定、并未移動;腰骶脹痛;帶下量多,顏色呈黃色、為濃稠狀;
次癥:易疲勞,無力,經期疼痛程度增大,月經量增多或伴有明顯經期延長,小便顏色呈黃色,大便干燥,或者便溏、粘滯不爽;
舌脈:舌質呈紅色或暗紅色,或可見舌頭邊緣瘀點,觀察舌苔,呈黃膩或白膩,觀察脈象,呈弦滑或弦澀。
研究對象為2018年3月~2019年10月期間在醫院診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96例,依據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對照組48例,年齡22~45歲,平均年齡 (30.72±6.05)歲,病程0.5~6年,平均病程(3.32±0.78)年;研究組 48 例,年齡 23~44 歲,平均年齡 (30.75±6.08)歲,病程0.6~6年,平均病程(3.34±0.75)年。2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4.1 對照組
治療方案包括:(1)微波腔內理療;(2)抗感染治療,即生理鹽水(濃度:0.9%,用量:250mL)+頭孢呋辛鈉(用量:1.5g)+甲硝唑注射液(用量:0.4g),混合后行靜脈滴注。連續10d,為1療程,共2療程。
1.4.2 研究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紅藤湯灌腸治療,組方:紅藤 10g,敗醬草、鴨跖草、紫花地丁 20g,蒲公英30g;上述藥物配伍合理后濃煎,取汁150mL,行保溫處理,保溫40℃左右,臨睡前行灌腸處理,取8號導尿管,準確放置于直腸100~150mm,放置后經導尿管緩慢注入藥汁,完好置入直腸內,予以保留,保留時間6~8h。連續10d,為1療程,共2療程。
1)療效對比。治愈:自覺癥狀徹底消除,白帶正常,觀察宮旁組織,未見增厚、壓痛情況,行B超檢查,提示局部炎性包塊已消失;顯效:自覺癥狀徹底明顯消除,白帶基本正常,觀察宮旁組織,未見增厚、壓痛情況,行B超檢查,提示局部炎性包塊較治療前明顯減??;有效:自覺癥狀有所減輕,白帶趨于正常,觀察宮旁組織,增厚、壓痛情況較治療前有所好轉,行B超檢查,提示局部炎性包塊較治療前有所減??;無效:自覺癥狀并未減輕,白帶異常,觀察宮旁組織,增厚、壓痛情況較治療前并未好轉,行B超檢查,提示局部炎性包塊較治療前并未減小。計算總有效率,其為治愈、顯效、有效比例之和。
2)B超檢查結果對比。觀察指標包括兩項:(1)炎性包塊直徑;(2)盆腔積液最深徑。
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 20.0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數[n(%)]表示,行 χ2檢驗;計量資料應用均數±標準差(±s)描述,組內或組間比較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療效對比 例(%)
治療前兩組炎性包塊直徑、盆腔積液最深徑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炎性包塊直徑、盆腔積液最深徑均小于治療前(P<0.05),且治療后研究組炎性包塊直徑、盆腔積液最深徑均小于對照組(P<0.05)。 見表 2。
表2 B超檢查結果對比 (±s,cm)

表2 B超檢查結果對比 (±s,cm)
注:與治療前對比△P<0.05
組別 例數 炎性包塊直徑 盆腔積液最深徑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8 4.61±1.18 2.01±0.74△ 6.57±1.15 4.04±1.02△研究組 48 4.57±1.15 0.99±0.09△ 6.63±1.19 2.81±0.64△t-0.168 9.480 0.251 7.077 P-0.867 0.000 0.802 0.000
慢性盆腔炎為常見病,病程持久,對女性身心健康均不利,且其發病率逐年遞增[4]。因慢性炎癥長期存在,機體受到持續刺激,繼而出現炎性細胞浸潤、纖維組織增生,易與周圍組織產生粘連,影響子宮,使之出現活動受限或固定情況,附件或宮旁組織等出現增厚跡象[5]。子宮、附件、宮旁組織等產生粘連,藥物滲透過程受到阻礙,療效下降。急性盆腔炎沒有得到徹底治療或病患本身體質過差,均可導致病情反復、難愈,疾病長期存在可導致異位妊娠、不孕等,相關研究證實:疾病病原體包括需氧菌、厭氧菌等,屬于混合感染[6]。西醫治療主要使用抗生素,以抗菌、消炎,但給藥方式多為全身用藥,病變局部無法維持有效藥物濃度,不易被機體吸收,整體療效有待提高,且長期使用此類藥物,可致腸道菌群失調,對機體十分不利,引起一系列并發癥[7]。
中醫將“慢性盆腔炎”歸為“腹痛”、“帶下”等范疇,病機包括氣滯血瘀、濕邪與濁邪阻滯等,臨床治療強調活血化瘀、清熱利濕等,不僅可抗菌、消炎,而且能增強機體免疫力。紅藤湯為效驗方劑,適用于治療慢性盆腔炎,正切其病機,紅藤善解毒消癰,兼具活血、鎮痛、逐濕之功效;敗醬草、鴨跖草為清熱解毒之要藥;紫花地丁、蒲公英可清熱解毒,同時能發揮消炎止痛之作用。上述諸藥配伍合理,可清熱解毒、活血逐瘀。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紫花地丁富含多種有效成分,其中黃銅甙類、有機酸等均能起到抑菌作用,所含微量元素,能調節生物體免疫功能;蒲公英中所含蒲公英甾醇等諸多有效成分均能能起到抑菌作用,還能發揮利尿、健胃等作用。行紅藤湯灌腸治療,方中富含多種有效成分,同時能被直腸壁黏膜予以有效吸收,準確送至盆腔部位,直達病灶處,并于此處長時間停留,維持局部有效濃度,吸收更快,但因長時間受到炎癥刺激,直接影響盆腔病灶,此處循環加快、代謝加快,在此過程中更有利炎癥物質消散,再者,行中藥灌腸,無需經口服,無需經肝臟代謝,可避免發生首過效應,充分利用適宜溫度的藥汁,其本身就能發揮物理性的熱療作用,可加快盆腔部位微循環,更有利藥液吸收[8]。紅藤湯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療效明顯,疾病所致諸癥均減輕或消除,方便實施,未見不良反應。相關研究同樣表明:行灌腸給藥,藥物能直接被直腸吸收,能達到充分吸收之目的,且能直接作用于盆腔部位,避免刺激機體其它臟器,基本上不會引起不適,認可度、接受度高。需要注意的是:慢性盆腔炎病程長,且易反復,如要避免其反復發作,就需要保證治療徹底,叮囑病患不要僅僅因癥狀減輕即停止當下治療,否則易造成病邪隱伏,伺機作變,故致病情反復,建議在行紅藤湯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過程中,需合理應用抗生素,以便祛邪務盡。紅藤湯灌腸治療簡便易實施,同樣適用于基層醫療機構,可操作性強,但在實施過程中需嚴格遵循有關操作規范,做好保溫處理,藥汁溫度要適宜,同時需準確把握藥汁保留時間、導管置入深度等各項指標。在實施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內容:(1)肛管插入深度適宜,不可過淺或過深;(2)紅藤湯需現煎現用,需能在一定時間內保持恒定溫度,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恢復與改善,加快藥物滲透與吸收進程;(3)灌腸壓力把握要準確,不可過高或過低,否則無法使藥物得以保留,多建議在晚睡前行灌腸治療,目的在于更有效延長藥液保留時間。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提示紅藤湯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療效增進。治療后研究組炎性包塊直徑、盆腔積液最深徑均小于對照組,提示紅藤湯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則B超檢查結果改善明顯,炎性包塊直徑、盆腔積液最深徑均變小。原因可能是:紅藤湯可清熱解毒、活血逐瘀,同時行灌腸法給藥,可增加藥物利用度、用藥安全系數。
綜上所述,紅藤湯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療效增進,且B超檢查結果提示恢復良好,炎性包塊直徑、盆腔積液最深徑均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