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太
(天水市第四人民醫院,甘肅 天水 741020)
中藥注射液憑借起效迅速、毒性輕微等多樣化優勢備受認可,其應用范圍不斷擴大,所引起不良反應增多,其安全性問題備受關注[1]。此類藥物不良反應對機體危害明顯[2],發生與諸多因素相關,包括患者自身因素、藥物因素、配伍禁忌等。臨床相關研究不僅需要關注其療效,同樣需要重視其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使之更好為病患的健康服務。基于此,本研究調查分析中藥注射液不良反應,同時提出相應預防措施,現報告如下。
收集2014年10月~2019年10月醫院上報的中藥注射液不良反應事件37例,男16例,占比43.24%,女21例,占比56.76%;年齡30~85歲,平均年齡(58.40±15.12)歲。 其中 30-39歲 5例,占比13.51%;40-49歲 6例, 占比 16.22%;50-59歲 5例,占比13.51%;60歲及以上21例,占比56.76%。既往藥品不良反應史共6例,占比16.22%。
(1)統計反應累及系統與癥狀表現。
(2)不良反應產生主要原因分析。
(3)涉及中藥注射液品種。
數據分析應用SPSS21.0軟件。
不良反應累及系統主要為全身性損害,占比35.14%(13/37),癥狀表現為發熱、寒顫、水腫等。詳見表1。

表1 統計不良反應累及系統與癥狀表現
不良反應產生主要原因為所用中藥注射液為復方制劑,占比67.57%(25/37)。詳見表2。

表2 不良反應產生主要原因分析
不良反應發生率排名前三的中藥注射液依次為:生脈注射液、參麥注射液、紅花注射液。詳見表3。

表3 涉及中藥注射液品種
中藥注射液以中醫藥理論為依據,充分利用現代化中藥提取技術,對原藥材進行提取、純化等,以獲取中藥有效成分,將其制成可被機體吸收的溶液等[3]。此類藥物推薦給藥方式為:靜脈滴注、靜脈注射或肌內注射。行上述給藥方式給藥,可提高機體對藥物的生物利用率[4]。有研究提出:中藥注射液應用范圍廣,包括抗腫瘤、抗感染等,較單一結構的化學藥物更具治療優勢,功效提高[5]。中醫藥發展與應用歷史悠久,中藥屬于純天然物質,作用相對緩和,較西藥注射液不良反應發生率低[6],安全性更高[7]。隨著中藥注射液臨床應用范圍擴大,越來越多患者選擇中醫藥治療方案,相關不良反應報道日漸增多,其安全性問題受到極大關注。
藥物屬性通常包括兩方面:一是治療作用,二是不良反應。中藥注射液引起藥物不良反應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患者自身因素、藥物因素、配伍禁忌等。本研究結果顯示:(1)不良反應累及系統主要為全身性損害,占比35.14%(13/37),癥狀表現為發熱、寒顫、水腫等。提示:中藥注射液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極易引起全身性損害,癥狀不一、多樣。原因可能是:中藥注射液中含有大分子物質[8](包括:多肽、多糖等),其經靜脈進入機體血液循環,此類物質可能引起免疫應答,繼而出現全身性損害,癥狀表現為過敏、發熱等。(2)不良反應產生主要原因為所用中藥注射液為復方制劑,占比29.73%(11/37)。提示:中藥注射液為復方制劑,則會增加不良反應發生幾率。分析原因可能是:原藥材取材不同,來源不一,成分復雜并不單一,多含有致敏物質(如:鞣質、蛋白多肽等),故而在實際用藥過程中易致敏。此外,同一中藥材成分多樣,在尚未完全清楚其成分的前提下與其他藥物搭配使用,不同成分可能會相互作用,繼而出現新物質,引起不良反應,傷及機體。(3)不良反應發生率排名前三的中藥注射液依次為:生脈注射液、參麥注射液、紅花注射液。這與以上三種中藥注射液在臨床應用的概率高、患者基數大有一定的關系。由此可見,中藥注射液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功效與不良反應并存,應科學用藥、合理用藥、安全用藥。不良反應時有發生,應高度重視此類藥物所引起的不良反應,要做到早發現、及時停藥、對癥治療。
依據上述調查結果,本研究認為為了預防中藥注射液不良反應的發生,臨床在應用此類藥物時需要注意以下內容:(1)臨床用藥遵循“辨證施治”原則[9]。每種藥物都有其各自的適用范圍,應依據中醫藥理論合理使用,必要時請中醫醫師、藥師會診,共同診治、制定給藥方案。(2)用藥前詳細詢問患者過敏史[10]。特殊群體謹慎給藥,常規監測其肝腎功能。以更好規避其臨床應用過程中可能引起不良反應的因素,降低其發生機率。(3)選擇適宜的給藥途徑。靜脈注射雖能在用藥后短時間內起效,但不良反應發生風險最高。靜脈滴注時,滴注速度不宜過快。(4)宜單獨給藥。單味制劑并非單一成分,多為混合成分,復方制劑則成分更為復雜、多樣。病患初次使用中藥注射液時,應盡量避免聯合用藥,以防出現配伍禁忌。必須聯合使用時,可行間隔給藥。(5)現配現用,配液后放置時間不宜過長。
綜上所述,中藥注射液不良反應發生率日漸增多,引起不良反應的因素較多,在臨床實際使用過程中,應準確把握其適用證。在疾病治療、疾病預防方面需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做到辨證施治,給藥劑量要準確。在此基礎上充分考慮病患個體因素、配伍合理、給藥方式,在保證治療效果的同時,將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控制在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