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培

(資料圖片)華寶基金總經理黃小薏。
國內ETF尤其是股票ETF經歷了高速增長。2018年末股票ETF規模3335億元,截至今年6月末,這一數字達到6260億元。這意味著,一年半時間里猛增了88%,明顯高于同期主動權益基金的規模增幅。
深耕這一領域多年的華寶基金斬獲了亮眼的成績。2020年,華寶基金ETF管理規模躋身行業頭部,同時科技、券商、銀行、醫療、電子等明星ETF產品在業內享有頗高認可度。與此同時,華寶基金在主動管理方面的布局也開花結果。
截至8月7日,華寶創新優選混合今年以來斬獲67.25%的收益,其最近一年收益更是高達131.24%;華寶先進成長基金今年以來上漲63.70%,最近一年凈值翻倍。
華寶基金擅長以“投資賽道”的形式打造系列產品。所布局領域中,既有主動型基金,也有ETF基金。
“業內一直有觀點認為主動與被動是左手和右手的關系,我們認為互聯網數字時代,主動基本面投資和數量化指數投資應該是相輔相成的。”華寶基金總經理黃小薏說。
目前,華寶基金已經形成了行業/主題基金、量化創新業務、全球配置和跨境投資業務三大主線,并在ETP(交易所交易型產品)業務上表現不俗。
在資管行業急劇變遷與激烈的競爭中,是否把握住競爭賽道的趨勢性機會,是否規避了不可承受的風險,是否全面考量了風險收益比,這些都是華寶基金重視的發展之問。近日,黃小薏接受《財經》記者專訪,詳解華寶基金的投資管理之道。
“對基金經理而言,投資管理業績最為重要,而作為一家資產管理公司,華寶基金必須精益求精,真正做到‘系統成功。”黃小薏說。
《財經》:主動權益產品和被動指數基金都是華寶基金布局的業務條線,華寶基金如何在兩種類型產品上實現更好的平衡?
黃小薏:業內一直有觀點認為主動與被動是左手和右手的關系,我們認為互聯網數字時代,主動基本面投資和數量化指數投資應該是相輔相成的。
事實上,華寶基金在堅持以投資風格或業內俗稱的“投資賽道”的形式打造產品系列上頗有心得。比如在醫藥醫療領域,我們既有主動型基金,也有Smart Beta的ETF產品。經過17年的深耕打磨,華寶基金的主動權益投資也亮點紛呈,風格鮮明、業績突出的基金經理層出不窮。我們也已經在權益投資上實現了消費組、TMT組、ESG組、周期組等多個團隊制的清晰劃分,由此來實現專業聚焦和深度挖掘,通過集體的智慧把握行業脈搏并挖掘出牛股。
《財經》:華寶添益是全市場規模最大的場內貨幣型基金,這幾年來監管導向對貨基整體的規模影響較大,公司對華寶添益這個產品的后續運作有何考慮?
黃小薏:華寶添益這只產品有幾層屬性:首先,它是貨幣型基金,第二,它是ETF,第三,它在場內緊盯保證金賬戶。在這個產品的運營管理上,投資和風控永遠是放在首位的。
華寶添益已經成立運作了七年多時間,積累了很多經驗。
首先,我們一直將其視為現金替代工具,在風險控制上尤為嚴格,不以收益、規模為導向。
其次,我們持續地跟進客戶的多元化。一些大型私募持有華寶添益的資金量會達到數十億元之巨,我們會提前了解這些客戶的資金安排及動向,便于我們提前做好資金安排。
最后,我們在整個產品體驗的打造上非常精細。2016年,市場出現了一輪債災,公司貨基的流動性承壓,也曾一天被贖回90億元,但是為了保證客戶體驗,我們頂住了壓力,不設贖回上限,采取了多種有效手段,保證了突發情況下的流動性管理要求。
《財經》:華寶基金布局ETF的初衷是什么?
黃小薏:投資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對未來發展關鍵因素的把握,為此,我們較早就開始了對此輪全球投資領域發展趨勢的追蹤和思考,很早就看到數量化投資工具將在國內得到廣泛應用的趨勢,并基于此預判進行了相關前瞻布局。如今看來,很多方向和趨勢依然在演進。
公司在量化投資領域重點發展ETP(交易所交易型產品)業務,目前已經形成了以科技ETF、券商ETF、銀行ETF、醫療ETF、電子ETF、軍工行業ETF等為代表的行業和主題ETF系列產品矩陣,同時注重Smart Beta策略的研發和運用。
《財經》:近兩年ESG投資理念逐漸得到國內投資者的認同,華寶基金在ESG投資上布局情況如何?
黃小薏:本質上,ESG投資是在權衡經濟、社會和環境三方面效益的情況下進行投資,看重長期價值,這與華寶基金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的理念相契合。
華寶基金在綠色投資、ESG投資領域布局較早?;谠谶@一領域的多年積累,我們在主動管理和被動投資領域率先進行了產品布局,先后發行成立了華寶生態中國、華寶綠色主題、華寶ESG基金等多只基金產品。例如在主動投資方面,華寶綠色主題混合基金已經成立近兩年,成立以來凈值總體不斷向上;另外我們去年發行成立的MSCI中國A股ESG指數基金,7月份凈值同樣創出了歷史新高。
《財經》:如何看待當前公募基金行業的發展?
黃小薏:作為資產管理行業的重要一員,公募基金的業態相對比較簡單,如何更好地把客戶端的需求和資產端的投資結合起來,是行業一直在用心探索的事情。
2020年6月末,中國公募基金資管規模超越17萬億元大關,較2019年末增長了2.5萬億元。
可以說,我們正在見證中國公募基金行業的高速發展,尤其在大力倡導打破剛兌、凈值化管理的大資管時代下,公募基金與生俱來的優勢也得以更為淋漓盡致地發揮。
當前,公募基金行業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對客戶需求的把握不夠精確,在產品設計上缺乏針對性等。總體上,我們剛剛邁入真正的財富管理時代,未來隨著理財市場的逐漸規范,不同風險收益特征的理財產品會滿足客戶多樣化的投資理財需求,真正走向體系化發展道路。
《財經》:目前公募基金、銀行、券商、獨立基金銷售機構均有獲得基金投顧試點資格,如何看待各類主體在這一領域的競爭?
黃小薏:基金投顧業務開展的本質在于提高投資者投資的紀律性,增強投資體驗感,并適度規避追漲殺跌等行為。對于開展投顧業務的機構而言,基金投顧為機構更加深刻地理解投資者的理財需求,精準服務投資者,為投資者做好一站式服務提供了更好的商業路徑。
各類金融機構紛紛進入這個業務領域,無疑會加劇市場競爭。于公募基金而言,券商資管的威脅并不大,相比之下,壓力主要來自于銀行。銀行有客戶、資產、體量上的優勢,若能夠引進一些專業資產管理人才,發展會非常迅速。當然也無需多慮,一來中國財富管理市場足夠大,足以容納千帆競發的競爭存在;二來術業有專攻,公募基金業20余年的積累足以支撐其在這一業務領域實現長足發展。長遠來看,競合關系才是這個市場的常態,未來誰做得更加專業,誰真正解決了行業痛點,誰就能脫穎而出。
《財經》:目前A股行情關注度頗高,要不要“上車”成為投資者最糾結的點,您如何看?
黃小薏:從中長期看,中國資本市場正值難得的發展機遇期。美股3月份以來的技術性牛市,對A股普漲起到了良好的帶動作用。不過任何一輪行情的啟動,都需要經濟基本面的支撐。目前全球都在復工復產,中國在疫情防控上表現得尤為出色,復工程度也遠超預期。如果三季度經濟基本面數據能夠持續向好,將為后市行情注入更強動力。
這輪行情是由機構資金點燃的。資金多、經濟基本面不差,疊加行情修復的需要以及通脹預期,一些盈利預測可持續的低估值板塊,配置價值顯著提升。當前整個A股市場的基礎也比過去更為健康,我們判斷這輪行情不會是曇花一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