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明明
近年來,中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但環境污染、資源枯竭、氣候變暖、自然災害等諸多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日漸凸顯,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重視。同時,部分企業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綠色發展意識,進一步加劇了我國資源和環境的壓力。
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即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之外,新增生態文明建設這項內容。“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表明了國家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了戰略高度,并將生態環境保護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并把“發展綠色金融”作為推進綠色發展的路徑之一。綠色金融意在發揮金融對環境治理和產業發展的引導、約束和杠桿作用,鼓勵更多資金流向綠色環保產業,撬動更多社會資本開展綠色投資,推進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共生。
本文以盛世投資開展綠色投資實踐為例,剖析通過母基金支持綠色產業發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做法和典型案例,為私募股權投資機構開展綠色投資提供實踐經驗,并提出相關建議,以期更有效地發揮私募股權投資促進綠色科技、綠色產業發展的作用,為區域綠色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2016年,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七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鼓勵設立綠色發展基金,支持地方綠色產業發展。要求中央財政整合現有節能環保等專項資金設立國家綠色發展基金,投資綠色產業,體現國家對綠色投資的引導和政策信號作用;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政府和社會資本共同發起區域性綠色發展基金,支持地方綠色產業發展;支持社會資本和國際資本設立各類民間綠色投資基金。
2018年11月,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了《綠色投資指引(試行)》,將綠色投資定位為“以促進企業環境績效、發展綠色產業和減少環境風險為目標,采用系統性綠色投資策略,對能夠產生環境效益、降低環境成本與風險的企業或項目進行投資的行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綠色金融發展要求,推動基金行業發展綠色投資,改善投資活動的環境績效,促進綠色、可持續的經濟增長。
綠色金融是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手段,倡導通過投資實現經濟、社會的綠色、長效發展,兼顧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簡稱“ESG”)的責任投資理念與其不謀而合。當下,越來越多的投資機構通過在投資實踐中系統性融入綠色投資和ESG責任投資相關要求,同時,更多投資機構開始關注低碳環保、清潔能源等綠色產業和為經濟提質增效賦能的新興產業。盛世投資在充分借鑒海外成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特點與創投行業發展趨勢,在集團層面設立了獨立的責任投資委員會,負責ESG戰略規劃與決策,并打造了“內外兼修”的ESG體系。一方面,通過建立內部ESG行為指南,將ESG因素融入到經營管理和公司治理過程中,防范風險、提升組織效率和活力。另一方面,制定ESG投資制度與策略,將ESG因素融入到基金的募投管退全流程中,對基金和項目進行綜合評估并做出投資決策。同時在投后管理中主動管理ESG表現,通過行為改善進行ESG風險防控。
與綠色債券、綠色信貸等傳統綠色金融產品不同,綠色投資基金更加關注長期收益,具有機制靈活、無需抵押擔保、融資成本低等特點,能夠更加直接有效地支持綠色產業發展。盛世投資在實踐中探索出了“資本+產業+區域優勢資源”的新模式,通過“母基金+子基金”的方式,支持綠色實體產業發展,提升綠色產業對推進資源節約循環利用、生態系統保護的支撐能力,助力建設綠色低碳循環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截至目前,盛世投資管理了70余只財政屬性資金,投資了近300只基金,基金涵蓋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綠色農業等多個綠色產業領域。
以江蘇徐州老工業基地產業發展基金(有限合伙)(以下簡稱“徐州老工業基地基金”)和湖南湘江盛世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以下簡稱“湘江盛世基金”)為例,盛世投資管理的這兩只政府引導基金通過“母基金+子基金”,集中資金和資源,以股權投資支持節能環保、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綠色產業領域的項目發展,提升生態環境質量,促進區域產業轉型升級。
徐州老工業基地基金于2016年11月成立,基金規模20.1億元。該基金圍繞徐州老工業基地發展特點和優勢產業資源,采用“母+子”基金架構,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原則,通過財政資金撬動金融資本、社會資本的投入,以股權方式重點布局了新能源、裝備與智能制造、集成電路與ICT、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等領域。
徐州老工業基地基金于2019年對專注節能環保、新能源產業的徐州云荷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以下簡稱“徐州云荷基金”)進行了投資。
截至目前,徐州云荷基金已對外投資超過1.2億元,成功投資了唐山金利海生物柴油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利海”)、天壕新能源有限公司、埃索凱生物循環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個項目。
2017年,湘江盛世基金設立,規模20億元。通過母子基金兩級放大,實現財政資金的杠桿效應。自設立以來,該基金積極配合湘江新區的產業發展方向,循序布局新能源與節能環保、新材料、高端智能制造等綠色行業。截至目前,湘江盛世基金共投資了18只子基金,每個子基金均投資了綠色產業相關的項目。其中,有10只子基金重點布局綠色產業,累計投資了76個綠色產業項目,投資金額近14億元。
自2016年建設綠色金融體系的綱領性文件頒布實施以來,我國在綠色金融領域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相較于海外成熟市場而言仍處于起步階段,依然面臨著法制不健全、投資觀念落后、金融產品缺乏創新性、企業缺乏對綠色發展意識的重視以及對綠色技術的創新等方面的問題和困難。
綠色投資基金作為綠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資金利用率高、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促進資源有效配置等特點,是私募基金行業支持綠色產業發展,助力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為了更好地發揮綠色投資基金的推動性作用,針對當下面臨的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幾方面的建議:
健全綠色金融法律體系、完善綠色投資標準體系,有助于打造良好的綠色金融發展環境,從投資的各個環節保障綠色金融的有序探索和實踐,降低不必要的經營性風險。此外,建立健全綠色金融法律法規和相關標準,可以明確各參與方的責任與義務,通過設立獎懲機制,鼓勵更多社會主體參與進來。
不同于純市場化的母基金和直投基金,政府引導基金追求的是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統一,應鼓勵和支持設立秉承綠色投資理念和ESG投資的政府引導母基金,引導私募股權投資機構投向綠色領域,并在登記備案、稅收優惠等方面予以支持。
綠色領域的投資往往存在一定產業壁壘,且資金投入大、風險高、周期性長,需要大量長期資本金投入到這些領域。但目前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募資難度大,因此,呼吁養老金、險資、國有資本等長線投資資金重點參與到綠色經濟投資中來,發揮長期資本的引導和杠桿作用,撬動社會資本參與,為綠色產業注入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建議借鑒海外經驗,結合我國綠色經濟發展現狀及特點,進一步完善綠色基金和綠色資產的界定,完善信息披露和評價體系,編制適合中國的綠色指數,全面精準地呈現綠色投資的環境、社會效益。同時,有效的信息披露和評價體系也有助于綠色風險和綠色機遇的識別,有利于為綠色資產的退出打下良好的基礎。
(編輯: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