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玲

(資料圖片)博時基金權益投資成長組投資副總監蔡濱。
“如果你在這個市場待的時間足夠長,你將要承擔的遠比你已經經歷的多得多、重得多。市場最狂熱的時候你會在,要怎么冷靜?市場最悲觀的時候你也會在,要怎么堅定?市場徘徊猶疑的時候,要怎么從混沌中尋找結構性機會?沒有運氣的時候,你要靠什么去替投資者賺錢呢?”博時基金權益投資成長組投資副總監蔡濱經常這樣問自己。
在過去兩年的封閉運作期里,他的博時榮享回報混合基金經歷過市場最悲觀的時刻,也經歷過瘋狂的“科技牛”,猶如一架歷經風雨的長途飛機,即將抵達目的地。截至2020年8月7日,博時榮享回報混合A成立至今已為持有人賺得收益103.57%,年化收益43.74%。更值得一提的是,基金運作期間最大回撤僅-12.17%。今年以來收益達47.82%,在同類型43只基金中排名第一(數據來源:銀河證券/20200807,同類型基金為混合基金-定期開放式靈活配置型基金-定期開放式靈活配置型基金(A類))。
除了定開基金外,蔡濱還管理著博時產業新趨勢、博時產業新動力等多只開放式基金。自2014年12月起至今,管理公募基金年限已超5年,現任基金資產總規模82.39億元(數據來源:博時基金二季報/20200630),管理時間最久的博時產業新動力A目前任職回報達177.86%(數據來源:wind/20200807)。
蔡濱認為,投資就是為信任買單。他相信長期投資的價值,也感激相信他的投資人。“我自己風格偏穩健,偏追求長期收益的確定性,希望我的投資人也是偏穩健的,不是以博取市場短期收益為目標。我們能一起堅持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理性投資。”
問:如果給自己做個風格畫像,你會如何定義自己?
蔡濱:從我對自己投資風格的總結來看,大概三個方面:
一個是持倉特點,我基本上就是專注于權益,主要是做成長性投資。持倉的板塊和行業配置上, 80%都是自下而上精選策略;配置特征是比較穩健的,最主要的配置在周期、消費和制造板塊上,但我的整體行業配置其實是比較分散和均衡的,并不會把單一個行業或單一個板塊買的特別多,最多也不大會超過20%,單一行業的凈值占比相對行業平均值來說偏低一點的;倉位上,因為幾個產品都是靈活配置型,所以比較靈活,另外也由于我的整體風險偏好較低,結合這幾年的市場,大部分時候權益倉位維持在50%-80%之間。
第二是投資行為特點。我的換手率應該不算高,但也不算低,大概接近行業平均數。這是個結果,歸因角度,因為我主要做成長性投資,會比較追求個股的風險收益比。簡單地理解,一個是股票貴了我是會賣掉的,不會因為它好,就一直拿著。因為A股市場波動比較大,我們會適時兌現收益,這會帶來一部分換手率;另外我們也會控制風險,如果我們看錯了,不管是漲是跌,也是要賣掉的,也會帶來一些換手率;我的持倉集中度偏高,風險偏好比較低;比較重視風險收益比,比較注重回撤控制。
第三個是能力特點。大類資產配置不是我擅長的。我基本上不做債,所以不會在債和權益或者其他商品上去切換。事實上我也覺得股票市場長期會是大類資產配置里面最好的,而且我們也沒有什么太多對沖的工具,所以我就是專注在股票市場。行業上,我可能看制造業多一些,在產業升級這個角度選股能力跟折射能力上面可能強一些,從組合數據量化復盤來看,基本上主要收益都是由阿爾法來貢獻的,不是行業輪動,也不是擇時貢獻。所以我可能最主要的能力體現在選股上。擇時雖然也會做,但不一定能做對,所以我盡量減少擇時。
最后,從我管理的這些產品業績角度看,一個共同特點是,短期爆發力可能不會特別強,但是長期表現會相對比較穩健。從過去幾年的數據來看,我在震蕩市里面可能表現會更好一些,熊市可能會比市場跌得少,牛市可能最多也就跟上市場。
問:你的投資邏輯是什么?
蔡濱:堅持基于行業和公司的深度基本面研究,賺取企業成長的錢,以及一些周期性行業的行業輪動的錢。
當然,在投資框架上是一定要持續完善的。一個方面是要拓展我們的能力邊界。比如去年上市的科創板。我們會學習、觀察這些處于成長早期階段的企業,尋找和把握企業成長早期階段的投資機會。另一個方面是對成長和周期的評估周期在拉長。
在成長投資的框架里,之前講的一般都是3年-5年,看一個公司最少看3年-5年,可能看得比較清楚,可預見性比較強一點,但是有些行業的價值評估周期可能需要更長。比如現在的新能源車行業,它屬于滲透率比較早期的階段,你需要看到5年以后、10年以后這個行業是什么樣子的,市場會給它5年、10年的價值評估;再比如醫藥、消費等比較穩健的行業,也可能從更長一點的時間維度去評估它的成長性會更合理。
在周期股的投資框架里,我之前主要把握一些周期底部、股價底部轉向回升的機會,但現在來看,有些周期性行業在底部的時候,部分優質企業表現出來很強的抗風險能力,能夠在行業大面積虧損的時候保持不虧損,反而有非常多的行業超額收益。對這樣的公司,雖然不知道周期持續多長時間,但是當它的估值和風險收益比已經比較合適,非常具有吸引力時,我們就會去買,不像以前一定要等到周期底部見底了、有明確的回升跡象才去買。
問:你管理的產品很多樣,有開放式基金、封閉式基金等,有哪些心得?
蔡濱:我從2014年底起陸續開始管理幾只開放式基金,2018年加了封閉式基金。今年以來,市場有很多結構性機會,我管理的幾只產品都保持著中性倉位,投資運作都符合我們既有的投資邏輯和投資框架,賺企業長期成長性和有些周期性行業輪動的錢。
相比產業新動力、外延增長等老產品,博時榮享回報要特殊一點。它是一只封閉式產品,8月24日就要開放了。這只基金在管理上和其他幾只開放式基金最大的差異,也是優勢,就是封閉式管理,不受申贖流動性沖擊,投資頭寸管理更加靈活主動,倉位也就更穩定,也更容易做出收益。榮享回報另一個特點是可以投港股,雖然占比不高,今年也有不小的收益貢獻。客觀來講,客戶犧牲了流動性,給予了基金經理更多的信任,這只產品也以相對(我自己管理的其他幾只開放式基金)更好的業績表現去回報了投資者。
今年我還管理了一只新產品——博時產業新趨勢,這只新基金的運作仍然是一個類似構建安全墊方式的建倉策略。4月份以來市場是反彈的,但我們仍然堅持了長期組合穩健建倉的策略節奏,有的客戶看了就會比較著急,因為新基金不像老產品上來就有比較高的倉位,能快速跟漲;而且我們對新基金也不會簡單地用重復建倉去復制老基金,不同產品的定位和策略是不一樣的,所以雖然新基金凈值也在漲,但漲得很慢。不過我還是堅持在投資里很多時候“慢就是快”,我希望能夠謹慎建倉,先讓投資者不要虧錢、然后再有機會長期穩定地賺錢。
問:你如何看待今年的市場?
蔡濱:整體來看,2020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疫情對全球經濟肯定是一個重創,很多海外主要經濟體進入衰退。相對而言,國內是比較穩的。需要關注的一個點是經濟基本面和流動性之間的矛盾,短期市場以結構性機會為主,市場整體估值、至少A股整體估值還是不太貴的,中位數以下的個股分化也比較厲害。貴的(估值高的)可能處在歷史比較高的位置,但估值低的、像銀行地產上游的一些資源,處在歷史非常低的位置。所以市場是有很大分化的,這種分化會使得市場穩定性不夠高。
問:你從2014年底開始擔任基金經理至今,請分享你的投資心路歷程。
蔡濱:投資說到底,就是為相信買單。而投資和運作管理一只基金,需要為相信堅守。
堅守我們的相信,是因為我們相信的那些東西仍在進程當中,它們還在,甚至還在不斷地發展和完善——相信產業發展趨勢的力量,相信企業家精神,相信市場是長期有效的,相信時間的價值。
投資是個總結反思的過程。我覺得投資中最重要的反思,是反思投資的初衷。我們的初衷其實很簡單,就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為客戶理好財。如果初衷沒有變,剩下的就都在方法層面、戰術層面,這些都是能夠及時調整的。很感激選擇了我和我管理的產品的投資人。我自己風格偏穩健,追求長期收益的確定性,我會期望我的投資人也是偏穩健的,不是以博取市場短期收益為目標。
我們也很有信心去堅守我們的“四個相信”。不止于此,我們還相信市場會變得更成熟,我們自己的投資框架和能力邊界會不斷拓展和完善,我們能一起堅持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理性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