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碧蘭
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鄧小平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形成了較為系統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中國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李學林、潘爾春等著《鄧小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研究》一書,于2019年11月經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全書對鄧小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及其當代價值進行了深入而系統的研究,是近年來鄧小平理論研究領域少有的力作。該專著具有以下特點。
一、內容全面而豐富,學理性強
該書出版以前的同類研究成果基本都為單篇論文,囿于篇幅所限,大多是歸納、梳理鄧小平的相關論述,內容不夠全面和細致,也缺少有深度的學理性探討。從內容上看,該書對鄧小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理論淵源及其發展階段進行了全面分析,從鄧小平人與自然和諧的思想、生態文明主體建設理論、優化國土開發格局理論、生態系統與環境保護理論、資源節約理論、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理論、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其他領域建設理論七個方面,建構了鄧小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內容體系,論述全面而豐富。從學理深度上看,近年來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學界關注的理論熱點,具有多學科背景的該書作者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為指導,運用生態學、環境科學、法學等相關學科原理與方法進行系統的跨學科學術研究,其整體的學理性水平達到新高度。
二、資料的搜集與利用具有合理性與科學性
2004年以前,由于許多重要相關資料尚未出版,有關鄧小平生態文明建設的研究成果在資料上主要來自一些事件當事人的回憶與《鄧小平文選》,資料非常有限。該書作者在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立項以后,充分利用2004年以后出版的《鄧小平年譜(1995-1997)》以及《鄧小平文集(1949-1974)》等重要文獻中新披露的資料,全面研究鄧小平關于生態環境的決策、指示等內容。同時,結合同時期相關文獻,運用相關學科的理論,科學地解讀鄧小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形成歷程,盡量不遺漏任何資料細節,從而達到對相關材料盡可能地合理利用,寫出一部在完整性、準確性方面最能真實地反映鄧小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著作。
三、創新性評價鄧小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當代價值
以往的同類研究成果對鄧小平生態文明建設戰略部署的實施與成效等環節缺少必要的研究,因而對其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當代價值欠缺較為恰當的評價。作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成果,課題組從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社會主義實踐與近現代中外生態環境變化等多維視角,全方位地探討鄧小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來龍去脈,在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國際與國內等不同方面來定位這一思想,揭示其多方面的歷史貢獻,從而完整地、創新性地評價其當代價值。特別是探討該思想中的科學精神、發展觀、系統思維、幸福觀等,對建設美麗中國的啟示,更彰顯出其現實意義。
當然,客觀而辯證地來看,該書也尚有不足。從史料的角度來看,限于目前有關情況在資料公開上的不足,本書也存在一些瑕疵。如:在展示鄧小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生態環境狀況的影響方面,雖然作者在相關章節中都有敘述,但沒有以單獨一章整體呈現出來。總之,雖然該書還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但在鄧小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研究領域,仍不失為一部取得明顯突破的學術成果。
(責任編輯 付國英)
作者系四川旅游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