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 神經外科二病區,河南 鄭州 450052)
三叉神經痛是常見的腦神經疾病,以單側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呈現反復發作的陣發性劇痛為主要臨床表現,其發病率隨患者年紀的增長而增長,多發于中老年女性患者,且右側多于左側[1]。由于患者疼痛劇烈,經常會對其生活質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2]。臨床對三叉神經痛首選藥物治療,以卡馬西平最為多見,但該藥應用于三叉神經痛患者中的副作用較明顯,故臨床常采取與其它藥物聯合治療。本研究通過對2018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86例三叉神經痛患者使用卡馬西平和甲鈷胺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一、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86例三叉神經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n=43)和對照組(n=43)。其中,試驗組男20例,女23例,年齡范圍在30~65歲,平均年齡在(41.2±8.4)歲,病程在2~39個月,平均病程為(8.95±5.67)月;對照組男19例,女24例,年齡范圍在32~66歲,平均年齡在(40.5±7.9)歲,病程在2~40月,平均病程為(9.67±5.83)月。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病程等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二、納入及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⑴患者均符合《三叉神經痛診療中國專家共識》[3]中關于三叉神經痛的臨床診斷及治療標準;⑵伴三叉神經運動及感覺受損的表現;⑶治療依從性較好。2.排除標準:⑴對治療藥物過敏者;⑵伴嚴重的軀體疾病患者;⑶合并精神疾病患者;⑷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⑸不愿意參與調查者。
三、治療方法 對照組應用卡馬西平治療:卡馬西平膠囊,初始劑量100mg/次,2次/d,初次給藥觀察患者的耐受性,在確認患者耐受性良好的基礎上逐漸增加用藥劑量,以每日增加100mg為宜,但最大不超過800mg。試驗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甲鈷胺治療:卡馬西平治療同對照組,另加甲鈷胺注射液0.5mg/次,1次/d,臀部肌肉注射,連續注射10d;后口服甲鈷胺片0.5mg/次,3次/d。2組患者均治療20d。
四、觀察指標 視覺模擬評分(VAS)[4]:得分區間在0~10分,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難以忍受的劇痛,0~10分之間,疼痛程度依次遞增,患者得分越高,則說明患者疼痛越明顯。生活質量評分:采用科室自擬的生活質量評分表,主要包括睡眠評價、飲食評價、日常生活評價、生活興趣評價、精神狀態、心理狀況等方面,得分區間在0~10分,0分表示對患者的生活無干擾,10分表示嚴重干擾到患者生活,0~10分程度依次遞增,患者得分越高,則說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差。不良反應發生率=發生不良反應的例數/總例數×100%,其中,不良反應主要觀察患者是否出現眩暈、復視、惡心等共濟失調癥狀,是否出現多性紅斑、疼痛加重等癥狀[10]。
五、治療效果評定 治療效果評定[5]:1.顯效:患者的疼痛癥狀有明顯減輕,臨床癥狀均消失;2.有效:患者疼痛癥狀時有發作,但疼痛程度有所減輕,且其他臨床癥狀基本消失;3v 無效:患者的疼痛癥狀無明顯變化,且臨床其他癥狀均存在。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六、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 進行數據分析,VAS評分和生活質量評分均采用(±s)表示,比較采取t檢驗;治療總有效率和不良反應發生率均以%表示,采用x2檢驗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和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s,分)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和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t=17.420,aP=0.000;bt=26.161,bP=0.000;ct=14.850,cP=0.000;dt=26.198,dP=0.000。
組別例數對照組 43 8.67±1.34 4.69±0.67a 7.64±1.59 3.82±0.55c試驗組 43 8.58±1.26 2.73±0.75b 7.44±1.30 2.04±0.37d t 0.321 12.780 0.639 17.707 P 0.375 0.000 0.262 0.000 VAS評分 生活質量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結 果一、2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和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 治療后,2組患者的VAS評分和生活質量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且試驗組的VAS評分和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二、2組患者治療效果總有效率和不良反應發生率的比較 治療后,試驗組患者有1例發生復視,治療效果評定中,顯效19例,有效24例,無效0例;對照組患者有2例發生復視、2例出現惡心癥狀、1例出現頭暈、1例出現紅斑,治療效果評定中,顯效18例,有效20例,無效5例。試驗組的治療效果總有效率要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要低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P<0.05),見表2。
討 論三叉神經痛是面頰部三叉神經分區中的一種陣發性劇烈疼痛,疼痛表現為突發的短暫性劇痛,疼痛持續時間短暫,每次持續數秒至數分鐘不等,且發作時常伴有精神系統的癥狀[6]。其病程越長,發作越頻繁,遷延難愈,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臨床迫切地需要尋找到一種能最大程度緩解患者疼痛,且價格較為低廉、副作用較小的藥物及治療方法。對于三叉神經痛患者,臨床醫師會首先建議口服藥物治療,卡馬西平作為臨床治療三叉神經痛的首選藥物,其歸屬于鈣離子通道阻滯劑,能夠增加鈉通道的滅活效能,對突觸后神經元和突觸前Na+通道起到抑制作用,從而阻斷了神經遞質的釋放,降低神經細胞的興奮性,達到抗驚厥的作用。但當患者大量應用卡馬西平時,則會引起低鈉血癥的發生,易引發惡心、眩暈、復視等共濟失調癥狀。甲鈷胺是一種內源性維生素B12,起到改善神經元傳導的作用,可以通過甲基轉換反應促進核酸-蛋白-脂肪代謝,從而修復受到損害的神經組織。據相關研究報道[7],甲鈷胺能夠改善三叉神經痛可能與以下原因有關:1.甲鈷胺相較于非活性維生素B12 來說,其進入神經細胞更為簡單;2.甲鈷胺可以促進髓鞘中卵磷脂的合成;3.甲鈷胺作為蛋氨酸輔酶,在促進用于組成軸突的結構蛋白中起到重要作用。二者聯用治療三叉神經痛作用更為顯著,且不良反應更少。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的治療效果總有效率要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VAS評分和生活質量評分要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2組患者治療效果總有效率和不良反應發生率的比較[n(%)]
綜上所述,對三叉神經痛患者應用卡馬西平聯合甲鈷胺治療,能夠降低患者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