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真,李有杰,孔麗君,馬 穎,商文靜
(濱州醫學院基礎醫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3)
課程思政是2014年由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全新教育理念,是指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種層次、各種課程的教學活動。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課程思政理念與高等學校育人職責相契合,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與有效手段。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是研究生物化學組成和生命過程中化學變化的科學,在分子水平探討生命的本質,是學習其他醫學課程、在分子水平認識病因和發病機理、診斷和防治疾病的基礎學科。作為醫學院校的核心基礎課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時相對較多,以濱州醫學院為例,該課程包括64個理論學時和48個實驗學時,具備長時間與學生溝通交流的條件,為課程思政的實施提供了時間保障。該課程在臨床醫學專業大二開設,學生度過了入學彷徨期,完成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處于重塑人生觀、價值觀、職業觀的重要階段,正是實施課程思政的最佳時機。該課程既有高度的專業性、充滿辯證統一的思想,又與日常生活和臨床密切聯系,還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包含豐富的思政教育元素。
據此,濱州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研室在“以立德樹人為中心,實施全學科課程思政教育”的時代背景下,進行了課程思政的初步探索。
我校堅持“立德樹人”思想,聚焦課程思政建設。組織召開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專題會議,明確課程思政是學校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把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舉措。制定了加強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方案,為課程思政的順利實施營造了理論氛圍。
教師是實施和推進課程思政的關鍵因素,我校多次組織教師參加“關于課程思政建設的若干思考與教學實踐”的專題培訓,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以及《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精神,增強教師的育人意識和責任意識,為課程思政的順利實施夯實師資基礎。
我校秉承“仁心、妙術”校訓,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明確指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良好職業素養、創新精神的應用型醫學人才。要求學生熱愛祖國、誠實守信、勇于擔當、甘于奉獻,能夠應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基本觀點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崇高的社會責任感。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研室也在編定新版教學大綱時,把德育元素——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培養良好職業道德,樹立醫德醫風融入教學大綱。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學內容包含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部分課程思政教學內容見表1。多角度、深入發掘其中的思政元素,使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符合全程、多維度育人的“大思政”理念。
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科發展過程中,我國一代代科學家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北京協和醫學院的生物化學先驅吳憲教授在1919年提出的“血液系統分析法”,為現代臨床血液化學分析提供了重要手段,在國際上被長時間、廣泛采用,1931年他又領先于時代提出了蛋白質變性理論。我國科研團隊于1965年首次人工合成有生物學活性的結晶牛胰島素,1981年首次成功合成了酵母丙氨酰tRNA,1994年用基因技術成功治療了乙型血友病,1999年作為唯一的發展中國家參與了“人類基因組計劃”,2015年我國科學家屠呦呦因研制抗瘧藥物的杰出貢獻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一樁樁成就,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愛國熱情高漲。

表1 部分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安排
在氨基酸代謝一章中,通過苯丙氨酸代謝異常引出“不食人間煙火的孩子”——苯丙酮酸尿癥(PKU)患兒,向學生介紹我國為預防和治療PKU做出的努力:婚前檢查作為第一道屏障,發現可能的PKU攜帶者;常規新生兒足底血篩查,及時發現PKU患兒,發現越早,治療效果越好;國家衛健委已經將PKU納入國家罕見病目錄,將治療所需的昂貴的“特米”“特面”納入醫保,減輕患兒家庭負擔。這一系列政策都體現了新時代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是我們民族自信的源泉。我國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經有利用曲釀酒的記載,《孟子·離婁下》中“禹惡旨酒而好善言”就是很好的證明。這個例子一方面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古語醒今人。在學習血糖水平激素調節知識點時,進食后血糖有升高趨勢,誘導胰島素分泌增加,進而抑制血糖升高,這個現象正好印證了老子《道德經》中,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的思想。在學習基因工程一章限制性核酸內切酶的“回文序列”時,借古詩“霧鎖山頭山鎖霧,天連水尾水連天”,幫助學生輕松又深刻地記憶限制性內切酶的序列特點,感受傳統詩詞的神奇和美妙。
辯證思維能力就是承認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善于抓住關鍵、找準重點、洞察事物發展規律的能力[2]。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中有多層次的辯證統一:結構與功能的辯證統一、合成與分解的辯證統一、局部與整體的辯證統一等[3]。例如,學習物質代謝及調節時,生物分子有各自的代謝途徑,然而各個代謝途徑必須協調統一才能保障個體健康。將辯證統一思想融入教學,使學生了解生命的本質,明確“牽一發而動全身”,使其在以后的臨床工作中“抽絲剝繭”,尋找疾病的本質,受益終身。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是基于實驗的學科,學科的發展離不開科研實驗,迄今與課程相關的諾貝爾獎達一百一十多項。在介紹科學成果的同時穿插科學大師的科研故事和學術成就,科學家的愛國情懷、探索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有助于培養學生堅持不懈、積極探索的精神。Watson和Crick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基于前人大量研究數據提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DNA雙螺旋結構設想,體現了創新科研思維的意義。我國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是在190次失敗之后獲得的成功,這也是堅持不懈科研精神的體現。我國首例結晶牛胰島素的合成,是多學科、多團隊、大協作產出的成果,體現了科研中團隊協作的重要性。
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謹求實科研精神的主陣地。在第一節實驗課上,告訴學生要尊重原始實驗數據,如果實驗結果與預期不一致,要反思實驗設計和過程,分析原因。如果確認設計操作無誤,則需要重復實驗,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在進行實驗設計時,要注重對照實驗的設置,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醫學院校人才培養要把醫德培養放在首要位置[4]。在介紹定氮法測定蛋白質含量時,引出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的社會事件,強調誠信的重要性。在講授SARS病毒結構時,介紹我國醫務工作者抗擊“非典”期間舍己為人、無私奉獻的事跡。救死扶傷、關愛患者、敬業誠信、社會責任感等職業道德教育,能增強學生作為醫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也有助于建構和諧醫患關系。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課程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教育閃光點。在學習基因診斷和基因治療章節時,引入2018年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編輯嬰兒”事件[5],教育學生警惕科研倫理問題,恪守道德規范。在學習生物大分子結構與功能時,通過圖片和動畫展示蛋白質和核酸的分子結構,凸顯生命之美。在實驗教學時,教育學生尊重生命,愛護實驗動物。
《禮記·大學》有云:“德者本也。”高校是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也是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的獨特戰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到人才培育目標的實現、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提高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6]。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課程深挖思政元素、實施課程思政初步實踐中,我們也有了一些收獲:(1)身正為范,端正學生態度。教師以身作則是對學生最直接的思想引導和行為示范。本課程學時多,教師和學生在半年時間內頻繁接觸,實驗課上更是近距離無障礙交流,教師精心設計、準備授課內容,以飽滿的精神面貌面對學生,是最好的愛崗敬業教育。同時,教師的價值觀、愛國情懷和對科學的嚴謹態度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這樣的引領示范,比口頭宣講更有親和力和說服力。(2)無痕融入,潤物細無聲。以專業技能知識為載體的課程思政,具有強大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有助于將課堂主渠道功能最大化[7]。但課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課程,教學還要以課程為本。思政元素的引入切忌牽強刻意、生搬硬套,要真正做到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思想政治教育融為一體[8]。(3)多平臺全方位融合。隨著教學理念的轉變和技術的不斷進步,高校課堂教學形式日漸豐富,課程思政也可以借助多平臺全方位融合。案例、圖片、動畫,理論課、實驗課、網課,慕課、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等都可以成為課程思政的載體,實現全方位育人。(4)思政反哺課程教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知識點多,內容抽象難懂,課堂教學氣氛沉悶。思政元素的融入不僅順應了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的“大思政”趨勢,還能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提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