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凌,李圣琦
(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3)
微課起源于1960年阿依華大學附屬學校開展的Mini Course,我國對微課的探索始于2011年,從醞釀準備到快速發展經歷了近9年時間。為充分利用互聯網等信息化手段服務教育教學全過程,推動智慧教育的發展,2019年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教育”[1]。這意味著微課不再是獨立存在的教學資源,而是依托云平臺成為混合式、信息化教學的重要工具。
筆者在信息化教學大力推行之際,參加了2018年廣西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和2019年廣西高校信息化教學大賽,制作的微課作品《室間隔缺損血流動力學》和《寶寶發熱怎么辦?》分獲一等獎、二等獎。臨床醫學專業微課不好制作,教師講不清楚,學生聽不明白,畫面不美觀,技術要求高,制作經費有限,而且制作好的微課用在哪里、怎么用也是教師疑惑的問題。筆者現將《室間隔缺損血流動力學》微課的制作和應用體會分享如下,掃描圖1的二維碼,即可觀看該微課。

圖1 《室間隔缺損血流動力學》微課二維碼
兒科學是臨床醫學的二級學科,是高職臨床醫學專業的必修專業課程,要求學生通過學習掌握兒科學常見疾病的診斷及處理方法。兒科疾病具有自身特點,即使同一疾病也可能與成人臨床表現不同,如何抓住特征、突出重點,是教師制作微課時需要考慮的問題。兒科學課程的授課對象是三年制高職學生,他們基礎相對薄弱,文字理解能力、學習自主性及專注性都有待提高,但思維活躍,樂于接受新鮮事物。因此,制作的微課要能讓學生直觀感知,并注重對學生的引導[2]。
微課教學的最高境界是讓學習者“秒懂”,選題要具有典型性[3]。臨床醫學教學有固定模式,一般按照“疾病概要—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及鑒別診斷—治療及預防”順序講授,教學重點多為疾病的臨床表現、診斷及治療,教學難點多為發病機制,這些都可以作為微課的選題。除此以外,筆者認為選題還可以是知識點的導入、知識點背景介紹、知識點拓展延伸等,合適的選題會給課堂教學效果帶來質的飛躍[4]。
室間隔缺損血流動力學屬于兒科學循環系統疾病先天性心臟病(以下簡稱先心病)的教學內容,各型先心病的血流動力學特點是發病機制,屬于教學難點。學生如果掌握了血流動力學特點,可以推出其臨床表現,便于記憶,此外,只要理解了一種先心病的血流動力學特點,就可以舉一反三,理解其余內容。室間隔缺損血流動力學是學習先心病的一個切入點,有利于其他知識點的導入,故筆者將其作為微課選題。
劇本編寫是微課制作過程中一個必不可少的步驟,劇本的好壞決定了微課的成敗,其中教學導入更需要精心設計。有學者統計發現,“情境導入型”和“懸念制造型”微課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5],醫學類微課多數是引用臨床案例[6],屬于“情境導入型”,因此少見的“懸念制造型”微課或許更能抓住學生的眼球。劇本編寫需要結構完整,導入、講授、歸納幾個環節必不可少[7],在此基礎上,緊緊圍繞教學內容,參考網絡優秀科普視頻的表現方法,選擇學生喜歡的形式,如熱點時事、論文引證、動漫等,豐富微課內容,琢磨臺詞,使劇本變得“有意思”。
《室間隔缺損血流動力學》微課從“先天性心臟病為啥會讓人生病?”這一問題入手,通過列數據,提出教學難點,完成教學內容的導入。講授中,將正常與異常情況進行對比,采用打比方的方式對室間隔缺損血流動力學進行講解,推導出臨床表現及預后,結合特別的解說方便學生理解,如將缺損部位稱為“小洞洞”,血流增大比作“人流量增多”,動力性肺動脈高壓比作“限行”等。最后,對室間隔缺損血流動力學特點進行總結,完成一個知識點的講解。
微課設計需要兼顧內容設計和形式設計兩方面的需求[8]。表現形式是微課的載體,選擇正確的表現形式可以更好地展示教學內容。目前,微課設計形式和制作技術呈現出多樣化、差異化的發展趨勢[9-10]。臨床醫學類微課的表現形式多為幻燈片錄屏、錄像摳圖、課堂實錄和現場實操等,但實際效果較差,并不值得推薦[9]。筆者認為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表現形式,生澀難懂的發病機制可以使用動畫,熱點問題可采用訪談問答,需要演示計算過程的可以使用畫板,技能操作可突出重點、分段展示,分析數據可以引用論文論證,邏輯性強的知識點可使用思維導圖等。從學生角度出發,多使用“互聯網思維”[9],作品呈現方式不拘泥一種,可以將多種形式相結合。
《室間隔缺損血流動力學》微課的表現形式以動畫為主,可以很清晰地展示動靜脈血流及血液分流方向,同時使用柱狀圖、彈幕、矢量圖、臨床圖片、標識、聲效等,使畫面直觀有趣。
不同的人對相同的教學內容有不同的理解,為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想法,需要準備足夠的素材,包括呈現畫面的PPT、支持教學內容的圖片、矢量圖、旁白、背景音樂、聲效等。PPT應具有較好的直觀效果,色彩搭配合理;圖片應選擇像素較高的文件,避免出現水印;旁白要在絕對安靜無回音的環境下錄制,可借用Audition軟件進行降噪;背景音樂應柔和舒緩,不可喧賓奪主。大多數素材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取。
由于大多數臨床醫學課程專任教師很難熟練使用各種視頻制作軟件,在有經費支持的情況下,教師還是愿意將作品交給專業制作公司完成,但問題是制作者沒有醫學基礎,很難理解制作內容、表達意圖甚至表現形式。因此,準備素材時的PPT就很重要,可直觀地表達教師的想法,借助PPT,教師與制作者面對面進行充分溝通,以保證制作的微課達到教師想要的效果。微課制成后,教師需要反復觀看,找出錯誤、瑕疵及不足之處交由制作者修改,使最終的成品臻于完美。
隨著“互聯網+教育”的發展,微課已突破單一資源類型的局限,依托各種“云平臺”實現學習平臺、學習資源、學習終端與網絡的結合[11],促進教學資源的整合、開發、重組和利用[12]。教學過程一般包括課前、課中、課后3個階段[13],根據微課教學內容,利用云平臺可以將其安排在課前,便于學生自學或測評;可以安排在課中,便于學生交流討論、知識延伸、隨堂測驗;可以安排在課后,便于學生總結和練習。微課短小精悍的特點,決定了其可以很好地應用于教學過程中。利用云平臺,微課還可以實現師生互評:記錄學生學習微課的過程,從多角度給予學生評價[14];學生亦可對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效果進行打分,還可圍繞微課內容向教師提問或給出建議,教師在線回復,改進教學方法。這一過程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并實現學以致用。
我院2017年加入全國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教育聯盟,借助職教云平臺,利用共建及自建的優質臨床醫學專業教學資源庫開展信息化教學。筆者將《室間隔缺損血流動力學》微課作為課前作業發布到職教云平臺上,學生只需花8分鐘時間即可完成觀看,如有需要還可反復觀看。課前,學生已對該知識點有了初步認識;課中,通過進一步講解,配合隨堂測驗,即可達到掌握和鞏固知識的目的;課后,師生互評,有利于教學方法的創新。
有學者認為,微課的制作和使用要系統、完整、規范、專業[15-16]。在臨床醫學專業教學中,一個疾病需要制作7~8個微課才能涵蓋所有知識點,這無形中會加大教師的工作量。另外,隨著在線課程的快速發展,學生在線學習時間增加,出現“刷課”現象,影響了在線課程積極作用的發揮[17]。筆者曾對我院255名臨床醫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51.4%的學生支持“可自主選擇的在線學習”,僅有5.5%的學生認為目前在線學習任務不重,72.6%的學生認為一次網課時間在10分鐘內為宜。說明學生雖然支持網絡學習,但認為線上學習任務過重,時間過長,流于形式。微課作為云平臺的教學資源,不應該只是教學內容的簡單堆砌、擴充,而要結合線下教學,充分發揮見微知著的作用,配合其他教學資源,成為打造“金課”的有效工具。
診斷學中的心電圖是臨床醫學教學中最難理解和記憶的內容,筆者兩個同事都曾經制作了關于心律失常心電圖特點的微課,但效果難以令人滿意。究其原因,與心電圖基礎知識繁雜,涉及心電向量學,內容抽象很難講解透徹[16]有關。如果將選題改為心電圖基礎知識,即使是初學者也能輕松掌握,還可以起到“啟后”的作用,便于后續學習。所以,筆者認為并不是所有教學內容都適合制作成微課,將需要講解透徹、具有承上啟下作用的知識點作為選題較為合適。
微課的聲音包括旁白、背景音樂和聲效,字正腔圓的旁白是每位教師都希望做到的,但對南方地區的教師來說口音難以避免,解決方法多為由播音專業人士配音或使用“文本生成語音”技術。筆者通過問卷調查發現,67.9%的學生喜歡在微課中聽到老師熟悉的聲音,31.1%的學生更喜歡標準的普通話講解,而喜歡機器音的學生最少,僅占1.0%。因此,只要旁白富有表現力,簡練親切,就能增強作品的感染力,筆者更建議教師為自己的作品配音。
總之,設計臨床醫學類微課要避免形式單一、出現同質化,應精選題材、緊繞主題、發散思維、充分準備,制作出令人眼前一亮的優質作品。目前我國正在積極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教育部要求教師“停課不停教”、學生“停課不停學”,我們正好充分利用線上教學的機會,借助云平臺,將直播課、慕課、微課等信息化教學手段相結合,探索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加強師生互動,進一步減輕疫情對正常教學工作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