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慧
想象力是創新性思維與創意傾向的核心和基礎,是一個民族創新能力的源泉所在。201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印發,指出要“注重保護學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能力”。小學是學生想象力、好奇心發展的重要階段,保護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是小學教育的使命。荷蘭數學家弗賴登塔爾認為,數學學習唯一正確的方法是“再創造”,想象力在這樣的學習中不可或缺。想象力不僅涉及表象再現的能力,還涉及意象綜合、概念創生與邏輯推理的能力,因而數學教育應給予想象力足夠的重視。那么,怎樣建設利于學生想象力生長的數學課堂,讓學生成為知識叢林的探索者,使學習過程意趣盎然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
想象力的獨特性在于它表現為情感與思維的靈活性。開放的課堂文化有助于學生形成情感與思維的靈活性。開放的課堂文化意味著教師要相信學生的自我發展能力,意味著師生能夠廣泛聽取不同的意見,意味著學習內容、學習形式、學習進程等都不是按部就班地演繹教案,意味著課堂要有預設更要有生成。如特級教師張齊華教學“圓”,讓學生交流“為什么半徑有無數條”,接連有三四個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了證明,之后還有很多學生踴躍舉手發言,張老師均一一讓他們說出自己新的想法。一般情況下,在這個環節,教師只要讓學生說出一兩種證明方法即可。張老師處理這個環節所用的時間遠超出“常規”。學生沉浸其中,思維的火花不斷迸發,這樣的處理方式比追求課的完整而匆匆進入下一個環節明智得多。
積極的情感和活躍的思維是想象力產生的前提。因此,良好的學習氛圍對培養學生想象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美國教育家伯頓·克拉克提出的關于想象力培養的十條建議中就有四條是關于學習氛圍、師生關系的。上述張齊華老師教學“圓”,讓學生說明“為什么半徑有無數條”,他帶領所有學生認真傾聽,尊重、鼓勵發言的學生。當學生表達不清楚時,他善意地幫助學生說清楚,并在學生發言之后,帶領全班學生真誠地為發言的學生鼓掌。這樣的學習氛圍是安全的而不是可怕的,是寬松的而不是壓抑的,是友愛的而不是冷漠的……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有助于每一個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心向。
小學數學知識有些來源于生活,有些來源于數學內部(這一類也大多能找到生活原型)。建立數學與外部世界及數學內部的聯系,有助于學生體悟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實現知識的“再創造”。還原數學與生活、歷史等外部世界的廣泛聯系,能讓學生產生數學有用、有趣等積極的情感。如引導學生“認識圓”,教師借助課件帶領學生欣賞水面上的波紋、美妙的光環、月球上的環形山……在優美的音樂聲中,用詩一樣的語言旁白介紹:墨子關于“圓,一中同長也”的發現;歷史上埃及人在戰爭中第一次看到外族(北方的喜克索人)用的帶輪戰車,以為是天外來物……如此,學生可以看到,數學不再是冰冷的、抽象的、數學家編出來的天書,而是“有血有肉”的存在。

在數學學習中,想象力往往與其他思維方式有機結合,不易令人察覺。但培養想象力的某些手段有跡可循。如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根據題意想象實際情境或想出示意圖、圖式;解同結構的變式題常常需要類比,可以指導學生:你把這個問題類比成哪類問題,為什么可以這樣類比?(數量關系相同)學習新知往往需要依托舊知,可以提醒學生:這個新知與學過的什么知識有關呢?(運用類比)。
綜上所述,教師要理解想象力對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意義,積極構建有利于學生想象力生長的數學課堂,讓學生完整地經歷知識的形成和應用過程,使他們在興趣盎然的學習中發展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