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銀燕
【摘 要】“情境-問題”式教學是一種開放的數學教學方式,小學數學的教學可以充分利用這種開放性思維的教育理念、獨立創新的思維模式幫助學生拓展思維,放飛發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為學生個性化發展提供幫助。本文從基本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這四個方面探討“情境-問題”教學模式的開放性,并滲透一些課堂教學中貫徹這一理論的有效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開放性;基本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學習方法
教育的理念更新使教師可以選擇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工作。小學數學情境與提出問題教學是一種開放的數學教學方式,逐漸走進了教師的視野之中、課堂之上。小學數學的“情境-問題”式教學利用開放性思維的教育理念、獨立創新的思維模式幫助學生拓展思維,放飛發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為學生個性化發展提供幫助。這里針對小學數學情境與提出問題教學這種開放的“情境-問題”教學模式,從幾個方面來探討它的開放性,并總結此種教學方法有效的教學策略。
一、從基本理念看“情境―問題”教學的開放性
“情境-問題”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開放性思維的形成,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意識。通過結合現實情境、結合小學數學教學內容提出問題,進而在情境的引導帶動下,幫助小學生去生動形象、通俗易懂地理解數學情境,從而解決實際生活當中遇到的問題,培養并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模式,使他們學會學以致用,將數學知識的理論合理充分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中。
例如,教師在教學課堂上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小吳的媽媽讓小吳去超市買蘋果和梨,給了小吳20塊錢。小吳去了超市之后發現蘋果是3元一斤,梨是2元一斤。那么請問:(1)小吳買3斤蘋果還剩多少錢?(2)小吳在買了三斤梨之后,還可以再買幾斤蘋果?(3)小吳要買幾斤梨和幾斤蘋果才可以將這20塊錢正好花光?這三個問題是從實際的生活情境中提出的有針對性的數學問題,由淺到深,由簡到難,也是循序漸近的。對這些問題,學生通過結合生活中的實際經驗將問題在腦海中形成一種形象思維,在形象思維建立后能直觀簡單地理解問題,并順利的解答問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這種“情境-問題”的教學方式,將生活情境與小學數學的理論知識充分結合,能夠幫助學生帶著興趣來探索數學問題的答案,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其對解決問題進行探究的動力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從教學模式看“情境―問題”教學的開放性
“情境-問題”教學方式是通過讓學生按照教師對學生所設置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能夠解答問題。教師在這種教學模式當中,可以通過傳遞接受式、自學指導式、問題探究式、情境陶冶式、模仿示范式、目標導控式等等多種形式的教學對小學數學知識進行深度講解,引導學生有效地學習。“情境-問題”教學模式上的這種多樣性、開放性,能夠運用到實際數學問題中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接受數學題目中遇到的困難。
例如,在教授小學數學角度這部分內容時,教師拿出手中的數學教材,將手中的教材適當的展開,通過演示書頁的兩條邊之間產生的那個交點就是角度,張開的角度越大角度越大,書的兩邊垂直放置所形成的角度我們為直角,在直角以內的叫做銳角,直角以外的角度叫做鈍角,而將書平鋪成一個平面所形成的角度我們稱之為平角。教師通過利用書本這個實際生活當中十分普遍的物品對學生進行知識概念的滲透,用演示的方法幫助學生直觀輕易的理解數學知識。同時讓學生意識到小學數學知識的運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細節上有所體現。當發現數學存在于生活,并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時,小學生就會調動起對學習數學知識點的積極性,更愛好研究數學,并學會在生活實踐中通過數學思維解決實際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對“情境―問題”教學模式的開放性進行驗證。
比如,在學習立體圖形這部分的內容時,老師在開展這堂課之前可以布置一個任務:讓小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物體,對所看到的物體形狀進行分類,相似的形狀分為一類;在第二天的課堂上老師會通過提問的方式來檢驗學生觀察的結果。在課堂任務布置之后,學生會更加注意日常生活中自己常用到的物品,并小心地按照老師的要求將形狀一樣或者相似的物品進行歸類。教師來驗證學習成果時,將學生列舉的皮球、大頭菜還有太陽叫做球體。水杯、石柱稱之為圓柱體,將冰箱、木門還有衣柜的大致形狀稱之為長方體。這種提出問題的方式驅動小學生走進生活、體認生活,通過參與生活實踐的過程加深學習印象,對學習內容會有更深入的了解。如此看來,“情境-問題”的開放性的數學教學模式對教師教學的創新和學生學習的創新都具有推動作用。
三、從教學方法看“情境―問題”教學的開放性
教師采用“情境-問題”的教學方法其目的就在于教師利用所創設的教學情境來引導小學生對小學數學問題進行準確、有效的思考,讓小學生在思考當中探尋、歸納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教師對問題提出的情境的創設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想象空間,還可以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帶著輕松愉快的情緒走進老師創設的問題的情境,在情境中感受探索數學問題所帶來的樂趣。同時情境可以有效的幫助學生思考,在情境中自主地發現問題,培養善于發現問題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學生解決數學難題之后,對學生日常生活中的難題也會采取這樣的思路來進行化解。對學生問題的反饋情況來看,教師也能夠初步掌握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程度,通過學生不同的掌握程度進行基本的補充和加強,完善學生的學習效果,從而對學生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指導。
例如,在學習除法這部分內容之前,教師拋出問題:媽媽從蛋糕店買來了六塊小蛋糕,現在需要平均分給三個小朋友,請問,你們會選擇怎么分?學生們對問題稍加思考,基本都能夠想到給每個小朋友分兩個的方法。其實大家可以注意到老師所提出的問題蘊含的核心數學知識就是除法的運用,可是學生在沒有學習除法的前提下也可以將問題的答案回答正確。對于學生而言,通過創設一個情境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可以簡化問題的難度,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其中蘊含的數學內容。在分蛋糕的這個情境下,教師提出除法的概念來引導學生用除法這種可以用書面的形式來解答的方法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由此可見,從教學方法的角度看,用“情境-問題”教學的開放性思維來解決數學難題和實際問題十分有效。
四、從學習方法看“情境―問題”教學的開放性
在情境中解答數學問題為小學生學習數學帶來了非常多的益處。除了用以上的角度來分析數學情境與提出問題教學之外,還可以從學生的學習方法的角度來分析。“情境―問題”教學能通過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進行獨自探索來獲得問題的答案,獲取知識、方法、技能。同時還可以適當地增加學生之間團隊合作的機會,不僅有助于增進學生之間感情,還能夠培養學生之間的團隊合作能力,讓他們互相學習,相互滲透、取長補短,使自己的思考更加全面,思考的角度更加多樣,學習的知識也會更加全面,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從而在數學學習上突飛猛進。
例如,在學習雞兔同籠問題時,教師模擬情境假如籠子里裝有雞和兔子,從上面看有8個頭,從下面看有26只腳,請問籠子里有幾個兔子幾只雞。學生通過教師設置的情境進行思考并小組討論,對他們之間的不同算法進行整理。可以是通過腳的個數的二分之一減去頭的個數就為兔子數量的方法,還可以通過列一元二次方程來進行解答。通過學生的自主思考和小組討論,學生之間不同的思維模式會想出不同的解決方法,讓“情境-問題”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的強大功效在具體的問題教學中得到體現。
總之,“情境-問題”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對小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重點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他們對小學數學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數學成績、數學素養,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南通市崇川學校,江蘇 南通 22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