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弗羅斯特的《白樺樹》是一首田園詩,在描寫靜謐的田園風光時,也展現了詩人內心對于理想與現實的糾結。通過解構主義的分析方法,對詩歌中存在的矛盾和二元對立進行解構分析,以新的理解,來解讀詩人的情感態度,發現詩人對現實的態度是模糊的,他既知道要回歸,卻也想逃避現實,表達了他對人生的困惑和迷茫。
關鍵詞:《白樺樹》 解構主義 二元對立
羅伯特·弗羅斯特(Robert Frost)是20世紀最受歡迎的美國詩人之一,曾4次贏得普利策獎,并被冠以“美國文學的桂冠詩人”的稱號。受其個人的生活經歷影響,他的詩歌多取材于美國新英格蘭的農村,也因此被稱為“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雖然他擅長描寫新英格蘭農村地區美麗的風光,但他詩歌的主題卻不僅僅只是感嘆農村的美麗自然風光,而是蘊涵了一定有關于人生的思考。他的詩歌看似簡單,實則含義豐富,用詞樸實卻構造了大境界?!栋讟鍢洹芬彩瞧渲幸皇字奶飯@詩歌,包含了樹林、冰霜、冬雨、雪等等意象。這首詩講述的是作者見到了一片彎了樹干的白樺林,由此展開的猜想:它們可能是被淘氣的小男孩蕩樹蕩彎了,也可能是被冰雪壓彎了;而男孩選擇蕩樹作為娛樂可能是因為孤獨。詩的最后,詩人感嘆暫時遠離現實再回歸多好,但又同時表達了現實無趣的想法。本文試圖從解構主義的角度出發,來解讀《白樺樹》這首詩歌所蘊含的主題和情感。
一.解構主義
德里達(Jack Derrida,1930-2004)在1967年發表的三部著作,奠定了解構主義的基礎。他對索緒爾的結構主義理論進行了質疑,并對西方形而上哲學傳統進行了批判。解構主義反對結構本身。他認為不僅語言符號與客觀事物之間存在差異,而且語言符號本身的能指和所指也非索緒爾所說的相互對應關系。一個能指所涵蓋的(即所指)其實是無數與它有差異的其他能指,這些差異組成一個個意義的“痕跡”(traces),幾點在這個能指之中,使它具有無數潛在的歧義,造成意義的不斷延宕變化。[1]也就是說,能指和所指之間的關系并不是固定對應的,而是存在著任意性,這就使結構主義賴以生存的深層結構不復存在了。解構主義還抨擊邏各斯中心論(logocentrism),主張多元主義,無絕對的權威或中心。
解構主義在七十年代吸引了相當大一部分的關注,這主要得益于美國學界對它的研究和著迷。解構主義作為一種文學批評方法,注重與文學文本的結合1。解構主義的分析方法則是先找出文本當中“二元對立”的內容,再對此進行分析解構,證明看似對立的兩方面在事實上并不完全對立,而是相互有交融的地方,即對二元對立進行消解。
以解構主義的方法分析閱讀文本,能找到與傳統解讀不太一樣的理解,從而可以更好的挖掘被忽視的文本信息,更好的理解文本所要表達的內容和主題,而不只是局限于某一單一主題。雖然解構主義遭受到了不少批評和質疑,被不少批評家認為虛偽和缺乏一定的科學性,但不可否認的是,解構思維仍然極大地推動了二十世紀下半葉的西方人文主義思潮發展,是文學批評理論的重要的一部分。
二.《白樺樹》的解構主義閱讀
白樺樹這首詩歌,存在著兩組二元對立:自由與壓制;理想與現實。首先白樺樹給人的感覺總是挺拔的直立的,筆直地向上生長的,甚至在詩歌的開篇兩句,也提到了挺直的樹,而作者看到的卻是白樺樹向左向右地彎曲著,幾乎壓向了地面。在這里,白樺樹向上生長是自然的天性,是不受拘束的自由,但可能是小男孩蕩彎了它們,也可能是冰雪壓彎了它們,無論是蕩樹還是冰雪壓迫都屬于對白樺樹本性的壓制。詩歌中的另外一組二元對立,理想與現實。弗羅斯特通過想象一個小男孩蕩樹,提出自己也曾是蕩樹能手,還想再去蕩一回。這事實上,是對現實生活的一種逃避,正如作者自己所說“Id like to get away from earth a while”[2],他想去爬白樺樹,來逃避這世間的煩雜。但他在詩歌中也提到離開一會兒后再次回來,這又體現出他想回歸現實的一面。
這兩組二元對立,看似都是彼此完全對立的,是相互的矛盾面,但從解構主義的角度來分析,它們也有相融交錯的地方。首先,白樺樹雖然天性上應當是向上生長不受約束的,但是冬季的冰雪霜凍,也是它們作為自然一部分應當承受的自然氣象。這樣的壓制,是無可避免的,是遵循著自然規律的,換而言之,白樺樹的自由生長本身就包含了風雨冰雪霜凍壓迫的可能。白樺樹在受到了冰雪的壓迫,壓彎了枝干這一現象中,也包含了它們向往自由的一面:被沉重的冰雪壓制,已經“dragged to the withered bracken by the load”[2],但依舊沒有被折斷,僅僅只是彎曲了枝干。但它們甚至能借助著風的力量,即便只是微風“breeze”,顫動枝干,拆裂冰塊。
其次,嚴酷的現實使得“I'd like to go by climbing a birch tree.”[2]在這里,詩人想要擺脫這讓人厭倦的塵世,忘卻那些瑣碎和痛苦。這的確也是一種逃避,對現實生活的一種逃避,但是,詩中所提到“toward heaven”,則展現了他逃避后的目的地,意味著天堂即是逃離生活苦楚,心靈得以慰藉的理想之地[3]。爬樹則是向上的一個運動,向上意味著追逐理想,在逃避的過程中,詩人是要追尋理想的。同時,詩人也提到“dipped its top and set me down again”[2],這意味著,雖然詩人想要逃避現實,可心中也是仍然記掛著必須要回歸現實的,哪怕是逃離,最終的歸宿還是回來。在詩的結尾處,詩人感嘆“That would be good both going and down again.”[2]表達了詩人即使最終還是必須接受回歸現實的一面但也想經歷追逐理想的過程,同時又一次表達“One could do worse than be a swinger of birches.”[2]詩人對現實厭煩,世事無趣,想遠離的一面。雖然詩人在詩中點明,他還是會回歸,但整首詩歌,對于想象一個小男孩蕩樹花了大量篇幅的描寫,也對自身遭受現實打擊進行了暗示,甚至結尾還要再次強調,有的是比蕩樺樹更沒意思的事。由此可以看出追逐理想,逃離現實對于詩人來說,還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對現實是逃離還是回歸,其實詩人的內心也是有很多的糾結的。
三.結語
從解構主義的角度來閱讀《白樺樹》這首詩歌,就能解讀出不一樣的意義。解構主義認為“‘閱讀的是敘事中的矛盾,其目的在于保留這種矛盾,而不是將敘事簡化為一種穩定而唯一的結構或意義,因此解構主義為文本的解讀提供了一種跨越常規的嶄新視角?!盵4]解構主義閱讀,就是要解讀出文本的不確定性。
解構主義批評家強調,解構一個文本的目的并不是挖掘文本本身存在的缺陷,而是為人們提供一個新的閱讀視角。對這首詩歌的解構主義閱讀,顛覆了傳統對這首詩所要表達的積極的人生觀的理解。傳統的解讀認為,詩人要表達的是面對人生的困難不應該選擇逃避,要積極去面對,因此,“詩人的人生觀是積極的”[5]。
而解構主義閱讀認為,在這首詩中,詩人對于現實的態度,是模糊的。他一方面被理想所吸引,厭倦現實的煩惱與憂愁,想逃避;另一方面卻也是知道,哪怕是選擇逃避,爬上了樹,爬到一定程度后,枝干也會因為承受不住重量而將他送回地面。回到現實并非是詩人自己的選擇,而是無法避免的最終結果,在面對這種結果前,詩人想要逃避。詩人這種理想與現實,逃避與回歸的內心糾結,也反映出其對現實的迷茫感和困惑感。
對詩歌中的矛盾進行解構分析,提供了一種新的理解——即詩人內心的迷茫和困惑,挑戰了對這首詩歌反映積極人生態度的傳統理解。
參考文獻
[1]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Robert Frost,Robert Frost Selected Poems[M].PARK LANE PRESS,New York·Avenel,2002
[3]安潔,于朋,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選擇—解讀弗羅斯特《白樺樹》和《雪夜林邊停駐》人生主題[J].時代文學(下半月),2009:74
[4]谷峰,從解構主義的角度分析《雪夜林邊小駐》[J].英語廣場,2014(3):14-15
[5]張翼鏑,解讀弗羅斯特詩歌—《白樺樹》[J].科技視界,2014(29):146
(作者介紹:陳錫穎,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