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圣經·舊約》中一共出現三次井邊訂婚場景:以撒迎娶利百加,雅各爭娶拉結和摩西招贅米甸。在這三個類型場景中,敘述者對三位新娘的描述依次減少:利百加是故事的主角、拉結是配角、西坡拉位居幕后。文章通過對每個場景中新郎和新娘的形象分析及對新娘描述的前后對比,揭示父權制度下女性順服謙卑的形象以及其逐漸明朗的附屬地位。
關鍵詞:訂婚類型場景 女性 順服
一.引言
《圣經·舊約》中一共出現三次井邊訂婚場景:以撒迎娶利百加(創24:1-58),雅各爭娶拉結(創29:1-20)和摩西招贅米甸(出2:2:16-21)。男主人公(以撒由老仆人代言)和未來的新娘在井邊相遇相識,最終喜結連理。盡管三個故事中人物特征和場景構成有明顯的不同,但主題思想和情節發展都比較相似:兩人都是在井邊相遇;新娘先是在井邊打水,然后告知家人新郎的到來;之后新郎被邀請到女方家里,最后訂立婚約。
羅伯特·艾爾特對于訂婚類型場景做了比較細致的分析,他認為《圣經》中的“類型場景”是一種非常巧妙的敘事技巧,具有承上啟下的提示作用,并以此說明模式的重復和變化對突出主題及人物刻畫有重大的作用。在艾爾特的研究基礎之上,劉意青對“訂婚場景”也做了進一步的分析,并指出“貌似簡單和重復的《圣經》敘事一點都不簡單,其中包含了豐富的內容和寓意,的確值得我們細細地去挖掘和品位”(21)。
雖然三個“訂婚類型場景”故事的主題和情節比較相似,但是敘述者對三位女主角形象的描述的詳細程度卻有很大的差別:對利百加的外貌舉止描述的詳盡細致,對拉結的長相和行為僅僅作了簡單的介紹,而對西坡拉幾乎沒有進行單獨描述。艾爾特認為圣經的類型場景“真正有意思的不是模式的規律性,而是每個模式的具體使用過程中因為目的的改變而出現的劇烈變化”(52)。對三位新娘描述的區別能夠反映出族長制家族中女性地位的逐步邊緣化,揭示出父權制中女兒被主宰的命運和和妻子收斂和順服的形象。
二.以撒迎娶利百加
敘述者對第一個訂婚場景的描述最為細致,其篇幅占據了《創世紀》24章的大部分內容(創24:11-67),是三個訂婚類型場景中篇幅最長的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新郎缺席的場景。在這個場景中,亞伯拉罕的老仆人長途跋涉,出現在了訂婚場景中的水井旁,成為以撒的代言人。新娘利百加不僅親自出場,還得到了敘述者全方位的描述:文中首先指出“利百加是彼土利所生的,彼土利是亞伯拉罕兄弟拿鶴妻子密迦的兒子”(24:15),這段話清楚的表明了利百加的身份——和亞伯拉罕同族。這個身份的闡明非常重要,間接地告訴讀者利百加符合亞伯拉罕對兒子的擇偶要求(24:4);然后敘述者繼續介紹“那女子容貌極其俊美,還是處女,也未曾有人親近她(24:16)。亞伯拉罕要求兒媳必須是本族女子,強調的是女子的血統;而作為新郎,以撒可能最初關注的是新娘的相貌,這段文字不僅告訴讀者利百加容貌俊美,能夠得到新郎的喜愛,而且她還尚未出閣,是新娘的絕佳人選。
在這個類型場景中,敘述者通過句子的重復、大量的對話和明顯超越圣經敘述準則的細節描述緩慢的推進情節的發展。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利百加打水給亞伯拉罕的仆人和駱駝”,前后一共重復了四次。第一次出現在老仆人對上帝的祈禱中(24:14),第二次是在打水的過程中(18-20),第三次和第四次出現在老仆人向拉班等人的敘述中(43-44,45-56)。從祈禱到應驗,再由老仆人將這兩件事情敘述一遍,進一步強調了老仆人和利百加的相遇絕非偶然。文中并沒有說明上帝是否真正的對此事進行干預,但是經老仆人這么一說,他代主娶親的請求瞬間就變成了神諭,讓利百加的家人難以拒絕。而在重復的過程中,敘述者也向讀者展現了利百加慷慨善良的美好形象:利百加剛把瓶里的水打滿,老仆人便出現并請求喝瓶里的水,利百加并沒有直接把水瓶遞給老仆人,而是“急忙”拿下瓶來,托在手里給他喝,讓對方舒舒服服的喝水。之后,她又“急忙”把瓶里的水倒在槽里,又跑到井邊打水,為所有的駱駝打水上來(24:20)。前后這兩個“急忙”充分的表現了利百加不假思索的慷慨和發自內心的好客。當利百加的哥哥拉班出現后,她的慷慨善良就顯得更加突出。利百加遇到老仆人時并不清楚對方的身份,對于一個陌生人,她不僅提供幫助,而且沒有期待任何回報。拉班雖然也為老仆人收拾了房間,為駱駝預備了地方,但是他的安排卻是在看到妹妹身上所帶的金環和金鐲之后(24:30)。這個細節描述不難讓讀者看出拉班熱情招待客人的動機以及他處處算計的貪婪;此外,當老仆人問到家里是否有住宿的地方,利百加說:“我們家里足有糧草,也有住宿的地方”(24:25),她從正面回答了老仆人的問題,表現出了內心的接納和歡迎。而拉班強調的卻是自己為住宿所付出的努力:“我已經收拾了房屋,為駱駝預備了地方”(24:31),暗示著他為招待客人付出了時間和精力,并期待自己的付出有所回報。拉班貪財重利的形象在這里得到了栩栩如生表現,而正是他的貪財重利進更加襯托出利百加慷慨善良的正面形象。
盡管利百加慷慨善良,但她的言語行為還是透露出作為女性的順服和接納。當老仆人提出飲水的要求時,她不僅滿足了老仆人的請求,還主動給駱駝飲水,這一系列行為固然反映了利百加的積極和熱情,但請求喝水的既不是達官貴人,也不是自家長輩,利百加在不明對方身份的情況下就滿足對方飲水的要求,表現出女子的順服和謙卑。此后,利百加的父親和哥哥在聽完老仆人的訴說之后,不假思索就承諾對方可以把她帶走,而利百加也毫不猶豫的接受了父兄的安排——跟著老仆人離開家鄉去見自己未來的丈夫(24:51)。對于利百加而言,這就意味著她的所有權由父親轉移到了丈夫,而利百加也似乎期待著早日遇到自己的丈夫,完成由女兒到妻子的身份轉變,承擔起傳宗接代的任務。
在利百加見到自己未來的丈夫時,她那種恭順的形象表現的更加突出:“利百加舉目看見以撒,就急忙下了駱駝……就拿帕子蒙上臉”。利百加完成這一些列動作時,并未進行思索,也沒得到老仆人的提示,充分的顯示了當時妻子在丈夫面前所應表現的謙卑和恭順。而在利百加和新郎以撒相遇之后,敘述中的主語馬上就由利百加變成了以撒:“以撒便領了利百加進了他母親撒拉的帳篷,娶了她為妻,并且愛他”(24:67)。當利百加和以撒相遇之后,以撒馬上占據了主導地位,成為“領、娶、愛”這一些列動作的主語,而利百加少女時期的積極主動瞬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作為妻子的順服。
總之,雖然利百加性格積極主動,但是卻不得不聽從父命、不得不臣服于丈夫,這都體現了族長制時期女性的順服和謙卑。這種形象的對立也使得利百加成為《圣經》中典型女性形象之一。
三.雅各爭娶拉結
敘述者對于第二個訂婚類型場景的描述較略,只有17節(29:2-18)。故事的男女主角分別是雅各和拉結,但是雅各沒有像以撒那樣在訂婚場景中缺席,并成為場景中的主要人物。
場景敘事的角度是從雅各展開,當他在向牧人打聽拉班的消息時,拉結緊接著就出現了。拉結的出現有點類似于利百加在老仆人祈禱后的現身,但在這里,敘述者卻沒有對拉結進行任何形象描述,而是對了雅各的言行舉止進行了重點敘述:他上前轉離了井上的大石頭,飲了舅舅的羊群,并且與拉結認親。在上一個訂婚場景中,打水飲羊都是有由利百加來完成的,新娘是整個場景的主角,而在第二個場景中,新娘站到了旁邊,打水飲羊的任務由雅各來完成,新郎成為主角。此外,在第一個場景中,當利百加出現在井邊的時候,敘述者馬上告訴我們她容貌極其俊美。而當拉結出現在井邊時,她的外貌似乎變得無關緊要,在剛出場時就被忽略掉了。直到后來雅各向拉班提親時敘述中才提到拉結美貌俊秀(29:17),但其主要目的是和姐姐利亞做對比,從而說明雅各為什么會選擇拉結,使雅各所作的決定看起來合情合理。
與利百加的積極主動不同,拉結并沒有自己打水,而是默許雅各飲她的羊群。在這一場景中,讀者只看到忙前忙后的雅各,不知道拉結在在做什么,甚至沒有看到她的任何對白。在拉結出現之前,雅各甚至和牧人進行了一段很長的對話(48:4-8),而拉結出場后卻沒有一句“臺詞”,她的消極被動似乎是在襯托雅各的精明能干。新娘在這一場景中不僅沒能成為敘述的中心,就連話語權也悄無聲息的消失了。訂婚類型場景中對這種對女子敘述的邊緣化反應了女性地位的進一步降低:
拉結在拉班出現之后就徹底退居幕后,由父親和雅各交涉,他們沒有征求新娘就決定了拉結的命運,安排了婚約。雖然利百加的婚事也是由父親和哥哥做主,但還是征求了利百加的意見(24:56)。另外,利百加的回答也表明她對這門婚事的贊同——嫁給約瑟是一種自愿行為。而拉結對自己的婚事并未表露心聲,拉班似乎根本就沒有考慮過她的態度,把她當作雅各七年勞務的回報,使這門婚事成為一種赤裸裸的交換。最后必須指出的是,利百加是以撒唯一的妻子,而拉結卻只是雅各眾多妻子之一。雖然拉結一直是雅各的最愛,但之后因為不育她也非常擔心自己的失寵,于是把自己的使女送給丈夫為妾,進一步強調了妻子的附屬地位和傳宗接代的角色。
四.摩西招贅米甸
第三個訂婚場景類型中的新郎是摩西,新娘是西坡拉,敘述簡潔緊湊,所占篇幅最短,只有5節(出2:16-21)。這一場景只是法老鎮壓以色列和摩西成為以色列領袖故事中的很小一部分,對這一場景敘述的壓縮也反映了婚姻或妻子在領袖人物的生平中已經被彈出了核心地位。
當米甸祭司的七個女兒來井邊打水飲羊時,一幫不懷好意的牧羊人把她們趕走了,這時摩西挺身而出,英雄救美。不管是通過武力還是通過溝通,摩西成功的幫助女子們飲了羊群,這間接說明要么摩西力大無比,要么機智過人。摩西的介入和之前幫助希伯來人(2:11-14)的事件前后呼應,顯示了摩西富的正直勇敢。敘述中用“起來”、“幫助”和“飲”一些列動作來襯托摩西的英勇行為,這一串動作在女子向父親報告時又重復了一遍,強化了摩西的英雄形象。過人的力氣、機智的頭腦和富有正義感,這些優秀的品質都在暗示他就是上帝揀選以色列領袖。
在這一訂婚場景中,新郎得到了細致入微的描述,而新娘的角色越發顯得無足輕重。新娘和她的姐妹被牧人驅逐卻無計可施,顯得柔弱無能。利百加和拉結在井邊與新郎相遇之后,都急忙去告訴家人,而新娘姐妹們在接受幫助之后,既沒有表現出她們的感激,也沒有主動地向父親報告所發生的事情,直到父親問起她們回來這么早的原因時,她們才向父親說明了情況。
在整個場景中,新郎和新娘的關系也完全被忽略掉了,取而代之的是新郎和未來岳父之間的互動:“摩西甘心與那人同住;那人把他的女兒西坡拉給摩西為妻”(2:21)。在第二個訂婚場景中,雅各因為拉結的美貌想要娶她為妻,而這次訂婚的動機更像是岳父對女婿的欣賞和感激,主動把女兒嫁給了摩西,并期待著獲得未來女婿永久性的保護。西坡拉的外貌、觀點以及對摩西的情感在這里都是未知的,我們只知道她是“七個女兒之一”,至于她與其他的姐妹在長相和性格上有什么區別,我們不得而知;同時敘述中也沒有說明父親為什么會選擇西坡拉而不是其他的姐妹作為摩西的妻子。這種對新娘的完全忽略映射了當時女性無足輕重的地位,使訂婚類型場景所反映的主題更加突出。
五.結語
在《圣經》敘事中,“訂婚類型場景”絕非機械的照搬先前的敘事模式,而是通過模式的重復和內容的改變來塑造人物和進行某種暗示。在上述三個訂婚類型場景中,敘述者對新娘角色的描述逐步減少,新娘經歷了主角→配角→幕后的轉變。她們不管性格是積極主動,還是沉默被動,最終都成為婚姻中交易的對象,其掌控權由父親轉移到了丈夫手中。通過“訂婚類型場景”,《圣經》中女性謙卑和順服的形象以及她們在族長制家族中的附屬地位得到了清晰的展示。此外,“訂婚類型場景”還要放在上帝揀選男性族長這一宏大的背景下去理解,以色列民族的歷史進程是由上帝來安排的,在這一進程中,男主角往往經過多重磨難和考驗才能成為家族的領袖,而與新娘相遇訂婚只是族長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插曲而已。
參考文獻
[1]《圣經》中文和合本(新國際版). 上海:中國基督教兩會出版部,2007.7
[2]南宮梅芳.水井邊的女人:評圣經中的利百加.《圣經文學研究》,2016.3.273-86
[3]劉意青.《圣經·舊約》的敘事特點、解讀的戲劇性和意識形態影響.《歐美文學論壇》,2002.12.15.1-35
[4]Alter,Robert.The Art ofBibli-
cal Narrative.London:George Allen& Unwin,1981.
[5]Frye,Northrop.The GreatCode:the? Bible and literature. 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1982
(作者介紹:陳鋼濤,北京京北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