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槿
一吃過晚飯,兒子嘟嘟就從抽屜里找出一副紙牌,要爸爸陪他打牌。之前的大半個月里,嘟嘟待在鄉下爺爺奶奶家,跟堂哥學會了玩紙牌——跑得快,每天吃過晚飯,都要跟爺爺和堂哥打幾把。從老家回來后,他改不了這個習慣。
我說,紙牌是在老家閑著沒事才玩的,現在回城了,不能再玩這個,城里孩子不興玩這個。“現在放假,又不去幼兒園,為什么不能玩?”嘟嘟不太高興,坐到爸爸身旁把紙牌放在兩人之間的沙發上,自己先起了一張,然后催爸爸起牌。爸爸拒絕后,他賴在爸爸身邊拉拉扯扯。見爸爸仍無動于衷,他開始哭鬧。
道理說不通,我和老公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冷處理——雙雙離開客廳,把他一個人晾在了沙發上。哭了一會兒,見我們都不妥協,他慢慢止住了哭聲,自己玩起了玩具。
誰知到了第二天晚上,嘟嘟又提出同樣的要求——陪他打牌。只不過,這次他要求我陪他玩。
“打牌多沒意思呀!媽媽跟你做一件更有意思的事吧!”說著,我從書柜里找出一副世界地圖大拼圖。那是嘟嘟3歲時買的,由100個大小不同、形狀不一的復雜拼塊構成,以前他根本不知道怎么玩,被束之高閣了。如今他快6歲了,玩起來正合適。
我把裝拼圖的紙盒打開,把拼塊取出放在桌子上,拿起一塊仔細看了看,嘟嘟當即被吸引了。他拿起兩個拼塊想拼到一起,卻拼不成,換了一塊還是拼不成。隨后他一連試了好幾塊,都拼不到一起,他急了,把拼塊往桌上一扔說:“都拼不上,到底該怎么拼呀?”我說:“這個拼圖是益智玩具,需要敏銳的觀察力和耐心。比起簡單的紙牌,難度和挑戰性要大得多,只有多動腦子,多嘗試,才能拼好。”接著,我教給他一些簡單的技巧。比如,先把拼塊全擺在桌子上,仔細觀察原圖后先拼出邊框,因為邊上的拼塊都有一側是直邊,找出這樣的小塊,就能快速拼出邊緣部分。再觀察圖案及每個拼塊的特點,尋找能夠連接的結合點,使得凸凹相接……在我的耐心引導下,嘟嘟拼好了兩塊,頓時精神大振。我鼓勵他一邊拼一邊總結經驗。
忙活一個多小時,雖然只拼好了十幾塊,但嘟嘟的興趣轉移了,暫時把玩紙牌的事忘了。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我一有空閑就拿出拼圖邀嘟嘟一起玩。我鼓勵他多想辦法多找方法,和他一起研究,并把自己發現的技巧告訴他。他進步很快,從最初的一次能拼幾塊,漸漸地能拼出十幾塊、二十幾塊。經過幾天努力,他終于拼出一個中國地圖的雛形。看著自己的成果,他特別有成就感,開始自己主動玩拼圖,經常拼了拆,拆了拼,樂此不疲。吃過晚飯玩紙牌的事被他忘到了九霄云外。
年幼的孩子做事往往憑興趣,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分不太清。家長應有意識地予以引導,幫助孩子遠離那些過度耗費時間與精力卻又沒有太多意義的事情,用更有意義的事占據孩子的空間,拓展孩子的思維,發展孩子的智力,促進孩子成長。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