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江陰市第一中學 承小華 陳 靜
高中數學中,雖然概念只是幾個學術名詞,但它是學生認識與理解數學知識的基礎。在教學工作中,許多教師因對數學概念講授不全面,導致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不透徹,從而失去學習興趣。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概念教學逐漸成為高中數學教學的重點之一,教師必須通過探索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掌握數學概念的基礎上做到合理運用,從而提高抽象、邏輯推理、直觀想象、數學運算和數據分析等學科素養。
引入概念是一堂數學課的教學關鍵。傳統教學中,教師很多時候是通過直接講述完成課堂授課,使學生硬性接受某一概念。情境蘊含著問題,問題離不開情境,高中時期是學生形成邏輯思維能力的關鍵時期,教師在概念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問題和生活教學情境引入特定概念,使學生能夠做到以境生情。教師不僅能夠將概念抽象化為具體知識,還能使學生在寬松的教學情境中更好地體驗到情感。學生在情境教學過程中,既能夠深刻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也能夠真切感受和體驗到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為提升學習興趣、提高思維能力奠定基礎。
例如,教師在講解“不等式”的概念時,可以創設生活情境展開教學,將抽象問題簡單化,如列舉出“乘坐公交時身高低于一米二兒童免費”“高速公路上汽車速度每小時不得超過120 千米”“植物生長溫度大約在18~20 攝氏度”“小紅每天練習跳繩個數不低于300 個”等生活中學生熟悉的案例,使其明白不等關系。學生通過教師創設生活案例教學場景,不僅能夠聯系實際,清晰地了解到不等式與生活息息相關,還能夠體會到學會運用不等式能夠解決各種問題,從而增加數學學習興趣。
設置開放課堂主要是為了實現學生主體地位,使其成為課堂的主人,這也是新課標要求之一。教師要在開放的課堂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發現與創新能力,使其全身心投入到課堂概念學習中。教師在高中數學概念教學過程既可以采用小組合作模式,也可以創設體驗性課堂,使得每一位學生能夠實現與發展自我。開放課堂教學不僅是將課堂時間、空間開放,還可以將學習資源和方法開放,使學生能夠展開無限想象去探索未知概念,從而激發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但是,開放課堂并不是教師撒手不管,讓學生沒有章法和規則地自由發揮,而是作為課堂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在學生探索出概念后給予適當關注以及肯定,增強學生學習自信。
例如,教師在講授“集合概念”時,可以打造開放性課堂,列舉出“什么是集合”“生活中常見哪些例子能夠構成集合”“集合表示方式是什么”等問題,使學生思考后以小組為單位得出最終結論。學生在開放性教學環境中,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與分工,一人負責一個問題,最后經所有人員討論后形成統一答案進行匯報總結。教師在課堂中主要充當調控課堂節奏人員,使學生能夠在開放的環境中掌握討論速度,從而使得課堂高效進行。學生在開放式課堂中不僅能夠總結出“集合概念”,還能夠在掌握集合寫法和讀法的基礎上與生活實際相聯系,提升學習興趣,形成發散思維。
概念是數學思維的基本形式,是客觀事物中數與形本質屬性的反映,高中數學采用概念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理解和運用能力,課后練習也是概念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強化學生對基本概念的理解。學生通過不斷練習概念習題,不但能夠加深認識,還能夠在解題過程中將數學概念學以致用,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引導學生在練習中不斷成長,在改錯中不斷進步,消除錯誤、模糊、混淆概念,有效避免單純背誦枯燥與乏味的概念。此外,教師在指導學生練習高中數學概念習題時需要掌握一定技巧,避免傳統教學中“大量機械性、重復性練習習題”,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創新做題方法,增加學生做題積極性。

在新課標的指引下,高中數學教師一定要及時反思教學效果,切實抓好概念教學,不僅通過創設教學情境引入概念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還要通過設置開放課堂使學生發散思維,在不斷練習中掌握概念,最終達到高效課堂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