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西朱小學 陳 方
江蘇省徐州市大廟小學 丁小東
布魯姆教學觀告訴我們,掌握學情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必須堅持的原則之一。這就要求我們要創新學情調研方式,增強教學的針對性、預見性,主張教師教學要“以學定教”。近階段,我們數學組圍繞《基于智慧教室學情監控下數學課堂的精準教學研究》這項課題,在“學情監控”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大家圍繞數據,把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進行了深度融合,使得我們對掌握學情有了比較準確的、更加科學的依據。
選定實驗班級,開始項目的研發和實驗。上課時,教師使用一臺平板電腦,向學生展示學習資料(圖片、文檔、音視頻等);學生使用點讀筆、點讀卡,在線進行實時操作,互動生成,實現了移動互動教學。教師課前下發預習內容,先學后教,課上運用焦點平臺,師生、生生互動的教學過程,大大提高了數學課堂教學效率。課堂擺脫了原來枯燥無趣的講授,提升了學生的想象力,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全面開啟“學講+焦點”探索模式,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深入推進“學講課堂”改革,促使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更加有效地服務于課堂教學,以達成課堂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不斷發展。教學過程的核心是課堂教學,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激發學生積極性,必須要加強教師對課堂教學的監控能力。焦點智慧課堂上,老師快速收集學情,實時反饋教學結果,從“關注部分學生”轉向“關注每一位學生”,實現智慧互動課堂。
IPAD 代替實物投影儀,實拍實傳,教師不用在展示臺和學生之間來回走動,提高了課堂效率;搶答功能適時激發了學生之間的互動,他們的學習注意力顯著提高了;隨機點名,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答題的機會,促進了學習公平;運用點讀筆現場進行練習檢測,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操作中學得不亦樂乎……在不斷地實踐和探索中,逐步形成了“焦點+學講”的獨特課堂風格特色。
課前,教師借助平臺開展前置性教學研討、備課、教學預設、預習推送、問題收集等,都能通過平臺高效達成。
課上,教師依據前置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目標,精準高效組織課堂學習活動:通過搶答、隨機提問、在線答題、拍照上傳、同屏對比、作業投影講評等方式,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生成了精準的學情大數據。
課后,教師還可以利用平臺同步推送孩子的學習數據到家長的手機APP,并針對不同孩子學習分層推送作業,家長在焦點空間中可掌握學生每道題的答題情況,了解學生的學習軌跡,及時對孩子進行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導,為家校合作開通了“直達班車”。
在教師的教學監控能力中,對教學的反思是教師教學監控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課中當堂檢測的答題情況通過“焦點智慧教室”生成相關數據,教師通過對反饋數據的整理、分析,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個性化作業分層布置,逐步形成分層作業庫或分層作業超市,助力學生更好地發展。
以《比例尺的應用》一課為例,共設計了6 題當堂檢測,根據學生答題情況進行統計,教師根據數據統計,將學生分為A 類、B 類、C 類。A 類學生:個人答對率在90%以上,有15 人,占全班35.7%;B 類學生個人答對率在70%~90%之間,共13 人,占全班31%;C 類學生個人答對率在70%以下,共14 人,占全班33.3%。依據這個數據,老師就可以分層布置作業。
數學老師積極探索適合本校“校本教研”的新范式——基于學情監控下的精準教學研究。數學教研組和備課組緊緊圍繞這一主題開展研訓活動,借助“焦點智慧教室”云平臺,主要從數據收集、數據處理、數據分析、數據應用等方面切入,進行精準教學研究。研究分三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通過學情前測,促進教師養成二次備課和教學設計微調的習慣,促進其自我能力提升;第二階段,通過數據分析,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科學評價,進而促進教師更好地教、學生更好地學,讓教、學、評三者在學講方式課堂中有機合一;第三階段,通過學情監控逐步建構分層作業模型,以分層作業庫或分層作業超市的形式呈現,助力學生更好地發展。
總之,我們將繼續利用“互聯網+”思維,促使課堂教學改革和現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讓信息化手段和數學課堂深度融合,真正提升數學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