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永輝 詹莜國 王志江 張永貴 余平 許東亞 歐陽進


摘要:為明確烤煙苗期薊馬發生規律,探索捕食螨防治薊馬的釋放技術,對烤煙苗期薊馬的種群動態和捕食螨的最佳釋放方式進行了系統研究。結果表明,烤煙出苗以后即可見到薊馬危害,且種群密度逐步升高,直到移栽前達到高峰(大約每50株29.34頭),移栽后急劇下降;面狀釋放的速效性明顯優于點狀釋放,但持效性明顯差于點狀釋放;點狀釋放從40 d開始,無論是蟲口減退率還是防治效果,都優于面狀釋放。利用捕食螨防治烤煙苗期薊馬時,應在烤煙出苗以后盡早釋放;當苗期薊馬的蟲口基數較大時,建議采用面狀釋放方式來防治薊馬;當苗期薊馬的蟲口基數較低時,建議采用點狀釋放方式來防治薊馬。
關鍵詞:烤煙;薊馬;發生規律;捕食螨;防治效果
中圖分類號:S435.72;S47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 2020)12-0079-03
D01:10.1408 8/j .cnki.issn0439-8114.2020.12.017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由于當前普遍使用的60目防蟲網并不能對薊馬起到很好的防控作用[1],致使薊馬(Thrips)在烤煙育苗期間頻繁為害煙苗[2,3],尤其是薊馬科(Thripi-dae)部分種類因取食所傳播番茄斑萎病毒(Tomatospotted wilt virus,TSWV)等多種植物病毒[4]所造成的危害遠比直接取食所造成的危害更為嚴重[5.6]。據相關報道,薊馬偏好取食烤煙苗期的葉片和花期的煙花,尤其在苗期,薊馬對煙苗的為害株率與TSWV發病的病株率和危害程度表現出一定的正相關性[7]。近年來,昆明煙區烤煙苗期受薊馬平均為害株率為35.78%,優勢種類為外來人侵生物西花薊馬(Franlcliniella occidentalis)[7]。據筆者初步調查,烤煙苗期受薊馬為害嚴重時,受害株率可高達80%以上,并可直接導致煙株在田間的TSWV發病率達30%以上。當前烤煙苗期多采用大棚或者小拱棚漂浮育苗,棚內環境受外界自然因素影響較小,適合采用天敵進行生物防治,尤其是在綠色生態煙葉開發進程中,針對病蟲害實施以生物防治為代表的綠色防控逐漸成為烤煙病蟲害防治的重要途徑之一[8]。捕食螨(Predatory mite)作為近年來被成功商品化規模繁育的主要天敵之一[9],已經在蔬菜、花卉等多種作物上用于薊馬的生物防治[10],特別是對薊馬若蟲的控制效果尤為明顯[11],但是在煙草苗期的釋放方法鮮有相關系統研究報道。對苗期薊馬的發生危害規律和捕食螨在煙草苗期薊馬防治的最佳釋放方式進行系統研究,旨在為應用捕食螨防治烤煙上的薊馬提供理論依據,降低苗期感染TSWV的風險,切實提升煙葉質量安全。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生物防治效果評價所需薊馬為昆明田間采集活蟲西花薊馬雌性成蟲,捕食螨為昆明市煙草公司技術中心試驗室用橢圓食粉螨(Aleuroglyphus ovatus)飼養擴繁的胡瓜鈍綏螨(Amblyseius cucumeris),煙苗采用自主漂浮育苗的烤煙云煙87品種常規苗( 2018年2月27日播種,3月17日出苗,用于釋放捕食螨的控制試驗),苗籠采用由300目防蟲網定制的小網籠,小紙杯采用50 mL -次性試吃杯(直徑4 cm,高4 cm)。
1.2 方法
1.2.1 烤煙苗期薊馬的發生規律2018-2019年在昆明市富民縣款莊育苗點調查烤煙苗期薊馬的發生規律,每次隨機抽取3個育苗棚,采用對角線五點取樣法,自3月10日開始調查,每點隨機選取50株調查薊馬的發生量。從出苗開始調查,每10 d調查1次,直到移栽后(小苗膜下移栽)調查最后1次。
1.2.2不同捕食螨釋放方式對烤煙苗期薊馬的生物防治效果通過采用不同釋放方式處理的苗籠內(162孔常規苗盤,每籠半盤)在出苗期(3月20日)釋放等量含有載體麥麩和獵物螨的胡瓜鈍綏螨(300頭/籠)混合載體,調查其對煙草薊馬的防治效果,每個處理3次重復(3籠),共計9籠。對照(CK),未釋放籠;T1,點狀釋放籠(釋放時采用一次性小紙杯在苗籠中央釋放含有載體麥麩和獵物螨的混合載體);T2,面狀釋放籠(釋放時在苗籠內采用均勻撒釋含有載體麥麩和獵物螨的混合載體)。
在出苗期(3月20日),所有處理苗籠內統一接種30頭上述活蟲西花薊馬雌性成蟲(折合種群密度約0.37頭/株),各籠在接種當日便開始調查1次各籠活蟲西花薊馬總數量,之后每隔20 d調查1次各籠活蟲西花薊馬總數量,并計算各籠蟲口減退率和防效。出苗后不施用任何藥劑防治病蟲害,其他操作按照昆明市煙草公司常規漂浮育苗相關標準執行。
1.3 數據統計與分析
試驗數據采用Excel和SPSS 18.0進行統計分析,利用鄧肯氏新復極差法( Duncan's multiple rangetest,DMRT)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置信度P=O.OI。試驗所得數據采用以下公式計算:
蟲口減退率=(捕食螨釋放前活蟲數一捕食螨釋放后活蟲數)/捕食螨釋放前活蟲數×100%
防效=(捕食螨釋放處理區蟲口減退率一對照處理區蟲口減退率)/(卜對照處理區蟲口減退率)×100%
2 結果與分析
2.1 烤煙苗期薊馬的發生規律
烤煙苗期薊馬種群變化動態如圖1所示,2018年和2019年薊馬種群的變化動態基本一致,均表現為種群密度逐步升高,直至移栽前達到峰值,移栽后迅速下降。3月10日烤煙出苗以后立即可見薊馬發生危害,從平均每50株蟲量達7.84頭,逐步攀升至4月29日移栽前達到峰值,平均每50株蟲量達29.34頭。5月9日移栽后薊馬的種群密度迅速下降到平均每50株蟲量為6.34頭。
2.2不同捕食螨釋放方式對烤煙苗期薊馬的生物防治效果
由表1可以看出,兩種捕食螨釋放方式對薊馬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釋放捕食螨后20 d,T2(面狀釋放)處理表現出較好的防治效果,蟲口減退率和防效均可達70%以上;釋放捕食螨后40 d,兩種捕食螨釋放方式對薊馬的防治效果均在60%左右,T1(點狀釋放)處理效果略好,對薊馬的蟲口減退率達51.11%,防效達64.18%;釋放捕食螨后60 d,T1(點狀釋放)處理效果明顯較好,對薊馬的蟲口減退率達55.56%,防效高達71.叭%。方差分析結果表明,釋放捕食螨后20 d,T2(面狀釋放)處理的蟲口減退率和防治效果與T1(點狀釋放)處理和CK(對照)有極顯著差異;而釋放捕食螨后40 d,兩種釋放方式之間的蟲口減退率和防治效果之間沒有顯著差異(P>0.05),而與CK(對照)均有極顯著差異;釋放捕食螨后60 d,兩種釋放方式之間的蟲口減退率和防治效果之間有顯著差異,而與CK(對照)均有極顯著差異。
綜合釋放不同時間后兩種捕食螨釋放方式對薊馬的蟲口減退率和防治效果來看,T2(面狀釋放)處理的速效性明顯優于點狀釋放籠,但持效性明顯差于點狀釋放籠,且T1(點狀釋放)處理自釋放捕食螨后40 d開始,無論是蟲口減退率還是防治效果,都超過了T2(面狀釋放)處理。
3 討論與結論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來看,苗期薊馬發生危害較為普遍,且隨著苗齡的增長,危害逐步加劇,因此在進行苗期薊馬防治時,尤其是采用釋放天敵進行生物防治時,應盡早著手,最好是出苗以后釋放,以便起到預期效果。因為小苗移栽的膜下溫度較高,可以達到45℃以上[12],薊馬難以存活,因此移栽以后薊馬種群數量急劇下降。在捕食螨釋放技術方面,兩種捕食螨釋放方式各有優勢,在實際烤煙育苗生產中,當苗期薊馬的蟲口基數較大時,建議采用面狀釋放方式來防治薊馬;當苗期薊馬的蟲口基數較低時,建議采用點狀釋放方式來防治薊馬,因為點狀釋放期間,捕食螨仍具備一定的自主擴繁能力,可以起到很好的緩釋作用。然而,考慮到生物防治效果的滯后性,在條件允許情況下,仍建議在烤煙苗期采用提前點狀方式釋放捕食螨,既可以對薊馬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又可以在一定程度內防治薊馬;本試驗顯示自釋放螨后40 d開始,對薊馬的防治效果達60%以上,且逐步升高,一直到70%左右,這在生物防治案例里[13]較為理想。當蟲口基數過大時,仍需要采用噴施高效低毒的生防制劑或者化學農藥來防治薊馬,以免薊馬對煙苗造成進一步較大的危害。
參考文獻:
[1]黃保宏,林桂坤,王學輝,等.防蟲網對設施蔬菜害蟲控害作用研究[J].植物保護,2013,39(6):164-169,187。
[2] CHAPPELL T M. BEAUDOIN A L P,KENNEDY G G Interactingvirus ahundance andtransmission intensitV underlie tomato spottedwilt virus incidence: An example weather-based model for cultivat-ed tobacco[J]. PLos one, 2013.8(8):e73321.
[3]董大志,秦西云,張麗坤.云南煙草害蟲及其天敵近期調查研究[A].云南省昆蟲學會2011年學術論文集[c].2011.252-257.
[4]謝永輝,張宏瑞,劉佳,等.傳毒薊馬種類研究進展(纓翅目,薊馬科)[J].應用昆蟲學報,2013,50(6):1726-1736.
[5] PETERS D, KITAJIMA E, HAAN P DE,et al An overview of 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J] .ARS-US department of agric ulture-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 USA), 1991, 87: 1-14.
[6] SRINIVASAN R,SUNDARAJ S, PAPPU H R,el al.Transmissionof Iris yellow spot virus by Franlcliniella fusca and Thrips tabaci(Thysanoptera: Thripidae) [Jl. 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2012.105(1):40-47.
[7]謝永輝,張留臣,王志江,等.烤煙不同生長期薊馬種類和發生規律分析[J]煙草科技,2019,52( 11):23-29
[8]薛超群,段衛東,王建安.煙草病蟲害綠色防控[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
[9]張禮生,陳紅印,李保平,天敵昆蟲擴繁與應用[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10]黃建華,陳洪凡,王麗思,等.應用捕食螨防治薊馬研究進展[J].中國生物防治學報,2016,32(1):119-124.
[11]尚素琴,劉平,張新虎.不同溫度下巴氏新小綏螨對西花薊馬初孵若蟲的捕食功能[J].植物保護,2016,42(3):141-144
[12]趙芳,楊軍章,石磊,等.烤煙小苗膜下移栽膜內外溫度關系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6.32( 10):47-52.
[13]穆青,潘悅,蔣水萍,等.釋放捕食螨對薊馬傳播煙草番茄斑萎病的控制效果[J].貴州農業科學,2016,44(9):63-67.
基金項目:云南省煙草公司科技計劃項目(2017YNl3);中國煙草總公司、云南省煙草公司科技計劃項目(110202001033;2020530000241011)
作者簡介:謝永輝(1986-),男,河南周口人,農藝師,博士,主要從事煙草病蟲害等相關研究,(電話)15087030660(電子信箱)xiaohui361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