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蘇州古典名園獅子林從1342年建園始,至今歷經了近七百年的歷史更迭,在此期間,屢易其主,幾乎每一個朝代的主人都對獅子林有所增建和改造。現如今,雖然已失去了初建時的樣貌,但我們依然能從中國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對獅子林的贊美文本和畫家的繪畫中窺探到當年的風貌。本文通過分析獅子林的歷史發展進程、獅子林的繪畫以及獅子林中所體現的禪宗思想來探究獅子林獨特的造景手法和藝術要素,希望能對當代景觀園林設計有一定的啟發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獅子林;獅子林的繪畫;禪宗思想
中圖分類號: J20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0)08-0148-03
英國著名的建筑理論家查爾斯·詹克斯寫道:“中國園林有實際的宗教和哲學上的玄學背景”[1]。正如詹克斯所說,中國古典園林藝術在具象形態的基礎上以尋求精神文化的審美特征。中國美學大家宗白華先生也曾說過:“禪是中國人接觸佛教大乘以后體認到自己心靈的深處而燦爛地發揮到哲學境界與藝術境界”[2]。自古以來,中國的禪宗思想與中國古典園林的關系十分密切,正所謂:“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這是梵我合一、空靈雋永的造園意匠和審美境界。東漢時期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禪學思想的“凝神靜坐”“由定發慧”與春秋時期老子的“滌除玄鑒”和魏晉時期宗炳的“澄懷觀道”“澄懷味象”息息相通。文人逸士在玄學之風的濡染下,將情懷寄托于自然山水之間,以獲得精神上的澄澈與安寧。如唐代王維的輞川別業、白居易的廬山草堂和履道坊宅園、宋代蘇舜欽的滄浪亭……一代代文人雅士將情感寄托于園林之中。到明清時期,隨著佛學的衰落,禪宗思想在園林中也漸漸流失。中國禪宗思想對中國古典園林的滲入,使得中國園林藝術遠遠超越了西方園林單純的形式美層次。寺廟園林是中國禪宗思想影響下的直接產物,而獅子林是寺廟園林和文人園林的代表性園林。本文以各時期的獅子林繪畫和獅子林為例,探討繪畫和造園的禪學意境。
一、獅子林的歷史與發展
獅子林位于蘇州城內東北部姑蘇區園林路,始建于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占地面積1.1公頃,是典型的中國古典寺廟園林和私家園林,也是蘇州四大名園之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因為獅子林內以太湖石堆砌的假山著稱,所以有著“假山王國”的美譽。
“姑蘇城中,有林曰師子,有寺曰菩提正宗,天如禪師維則之門人為其師創造者也。林有竹萬個,竹外多怪石,有狀如狻猊者,故名師子林”[3]。元代臨濟宗發展繁盛,天如禪師到蘇州講經,備受弟子愛戴,弟子們為他建造了禪林,俗稱“師子寺”。因為獅子林曾是菩提正宗寺的后花園,所以后改名為“菩提正宗寺”,又因為天如禪師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獅子巖,故名為“獅子林”。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獅子林的主持如海上人邀請當時著名畫家倪瓚參與修建獅子林并作畫《獅子林圖》,這為獅子林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由此,獅子林吸引了一大批文人墨客前來賦詩作畫。明萬歷十七年獅子林逐漸荒廢,無人居住,又改稱為“圣恩寺”。后來獅子林幾經易主,到清乾隆初年,黃軒之父購得,改名為“涉園”,乾隆曾六次南巡親臨獅子林,為獅子林作詩十首,并賜“畫禪寺”“真趣”扁匾,還在圓明園中的長春園和承德的避暑山莊模仿獅子林造園,以表達對獅子林的喜愛之情。隨著黃氏家族的衰落,獅子林也逐漸頹廢。到清末時期,獅子林已經荒蕪不堪,黃氏將獅子林出售,1912年由上海民政總長李鍾鈺購得,后轉手上海經營染料的巨富貝潤生。耗資七十萬銀圓,歷經七年修葺重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貝潤生的后代貝煥章將獅子林獻給人民政府,經修繕后獅子林于1954年正式向市民開放。獅子林近七百年的發展歷程,經歷了從禪林到寺廟到私家園林,再到現在的旅游勝地的過程。為我們展現了不同的歷史風貌和園林類型。
二、獅子林繪畫中的禪宗思想
《新唐書·五行志》記載:“天寶后,詩人多……寄興于江湖僧寺”。其中唐代詩人王維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王維晚年在仕途的挫折,再加上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營造了輞川別業,并創作了《輞川集》,體現了他“澄懷觀道”的審美趣味。“王維所代表的這種人生態度和生活情趣具有普遍性。唐宋以來,士大夫普遍取出處之情一致、筌蹄之義兩忘得人生哲學和自然清凈、淡泊適意的生活情趣”[4]。倪瓚也是如此,他早年是一位志趣高雅、孤傲自恃的富門公子,曾自建清閟閣,用來收藏名畫法帖,并整日在此讀書作畫。但家世的衰落和社會的動蕩,使他不得不面對世俗的困擾,他曾在詩中寫道:“春多風雨少曾晴,愁眼看花淚欲傾。亂離漂泊竟終老,去往彼此難為情”[5]。許多畫家也曾描繪過獅子林,其中最著名的是倪瓚的《獅子林圖》,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倪瓚為獅子林繪制了橫幅全景圖,晚年的空虛寂寥使倪瓚將內心的憧憬寄托在繪畫上。此外,最早為獅子林作畫的是天如禪師的好朋友朱德潤繪制的《獅子林圖》,但可惜此畫早已丟失;元末明初吳中四杰之一的徐賁繪制了《獅子林十二景圖》,并裝成冊頁。洪武七年,徐賁受到當時獅子林的主人如海禪師的邀請,為獅子林作畫,徐賁與倪瓚為獅子林作畫的不同之處在于,徐賁將獅子林分十二圖景,分別繪制,最后裝訂成冊,而倪瓚繪制的是一幅全景圖。二人的共同之處在于采用了寫實的手法對獅子林進行了描繪。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吳門畫家杜瓊看過徐賁的《獅林十二景》冊后繪制了《獅林圖》。
三、獅子林中所體現的禪宗思想
自唐宋以來,南宗禪在文士階層受到了極大的影響,禪宗思想影響著文人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態度,與此同時,禪宗的發展也為園林的筑造奠定了審美基調。獅子林之所以聞名,主要原因是惟則禪師所弘揚的禪宗精神,獅子林中的造景元素與禪宗思想所倡導的“即心是佛,亦復如是。除此心外終無別佛可得,離此心外覓菩提涅槃無有是處”有很大關系。獅子林中運用借景的造園手法,以表達園主——惟則禪師澄懷觀道的終極追求。
元代文人危素曾這樣描述過獅子林的假山疊石:“林中坡陀而高,石峰離立,峰之奇怪而居中最高狀類師子,其前布列于兩旁者,曰含暉,曰吐月,曰立玉,曰昂霄,其余亂石磊磈,或起或伏,亦若狻猊然……”[3]。“狻猊”意為獅子,危素談到獅子林中的假山形似獅子,形態各異。清代的乾隆帝曾六次下江南,五次到訪過獅子林,據說能看出假山石中有五百種獅子的形象,這與佛經中的“五百羅漢”數目相同,也反映出獅子林與禪宗有著不解之緣。元代文學家歐陽玄曾游覽過獅子林并留下《師子林記》的著作,寫到:“以師子還師子,以石還石,以林還林,然后佛自還佛,法自還法,菩薩自還菩薩哉”[3]。明代文學家高啟:“余久為世驅,身心攫攘,莫知所以自釋,閑訪因公于林下,周覽丘池,復取十二詠者諷之,覺脫然有得,如病暍人入清涼之境,頓失所苦;乃知清泉白石,悉解談禪,細語粗言,皆堪入悟”[3]。
獅子林中建筑的命名中也蘊含著禪宗思想的文化內涵,如“修竹閣”“問梅閣”“指柏軒”“立雪堂”等建筑名稱。獅子林園林意境的營造以疊石假山(如圖2、圖3所示)而著稱,禪宗注重意境為先,假山擬獅的造型寓意于形、巧奪天工、妙趣自然,獅子林的清幽之境與玄遠的禪境混為一體,在這里禪即是景,景即是禪。“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故古人筆墨具此山蒼樹秀,水活石潤,于天地之外,另構一種靈奇”[6]。 這里講的是中國山水畫的創作,而獅子林的造園理念與之相似,在處理物理空間時,根據造園家和園主的心境造出一種靈奇妙趣的虛幻之境。
獅子林與蘇州其他的私家園林不同。首先是園林的類型不同,蘇州園林主要以私家園林為主,而獅子林首先是用作禪師的禪林,后逐漸演變為私家園林;其次是造園手法不同,在造園手法上獅子林追求師法自然的山林野趣,園中沒有奢侈豪華的建筑,也沒有珍貴的奇花異草,其房屋建筑命名多富有禪宗特色,植物也是多以禪宗相關的松柏、梅、竹為主;再次是園林主題不同,獅子林以假山疊石而聞名,童寯在《江南園林志》中這樣稱贊獅子林中的假山:“斯園主體,全在疊山,堆鑿鬼工,湖石奇絕,盤踞蜿蜒,占全園之半”[7]。獅子林中的假山都是由太湖石疊造而成,以“九獅峰”為獨特的景觀,似九頭形態各異的獅子,惟妙惟肖。湖石大假山指的是位于指柏軒南面的假山群,皆是仿照獅子而建成,有獅子峰、玄玉峰、吐月峰、昂霄峰和含暉峰五個獅峰組成,齊集太湖石的“漏、透、瘦、皺”于一身,太湖石經過湖水的洗刷和沖擊,石身多孔洞而呈現出千姿百態,形式奇異。太湖石抽象的美學形式具有較高的歷史意義和藝術價值。
四、結語
從歷代對于獅子林的繪畫中我們可以看到,畫家對寫意山水畫意境的追求,而獅子林在造景中所表現的自然山水景觀是一代代園主對山水精神和生命意識的追求和向往。如今的獅子林已和元代建造的獅子林景象相去甚遠,但當我們置身于獅子林中所體驗到的新奇、古怪、靜謐的審美經驗仍然可以感受到當年濃厚的禪宗思想。置身于假山群中仿佛處于迷宮一般,有種“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樂趣。這種樂趣如同禪宗里的“離此心外覓菩提涅槃無有是處”的頓悟之感。園中的假山疊石給人一種冷寂、奇絕之感,這種感覺和倪瓚本人的精神和情趣有直接的關聯,獅子林的審美理念和普通園林不同,獅子林具有特殊的表現性,園林美感的表現性。園林的造園者作為藝術家,他把自己的意趣、美感通過園林直接表現出來,以前的園林設計者不是文人,不具有這種表現性,但是獅子林有。獅子林利用有限的自然空間營造了無限的精神世界,這種“芥子納須彌”的空間營造表達了靜默觀照的禪學意境。
參考文獻:
[1](英)查爾斯·詹克斯著.李大夏譯.后現代建筑語言[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6:82.
[2]宗白華.美學與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15.
[3]衣學領.蘇州園林歷代文鈔[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30+31.
[4]任曉紅.禪與中國園林[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112.
[5](元)倪瓚.清閟閣集(卷三)[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
[6]宗白華.藝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105.
[7]童寯.江南園林志[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4:29.
[責任編輯:楊楚珺]
收稿日期:2020-03-06
作者簡介:郭潤滋,女,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藝術學理論專業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視覺文化與藝術創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