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之秀
2019年5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公開發布。《意見》指出,必須深化改革創新,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這“四個最嚴”,進一步顯示了黨中央、國務院加強食品安全防護的堅定決心。為確保食品安全,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在參加2020“兩會議食廳”云會議上建言“加強農產品食品安全防控 ”“建立食品安全誠信機制”“建立健全市場監管‘最前一公里”等多方面,以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全國政協常委胡定旭:從三個環節入手,筑牢食品健康防線
食品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一環,與每個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關。全國政協常委、香港醫院管理局前主席胡定旭表示,解決食品安全問題著重要抓住以下三個環節:
一是生產環節。生產商要從源頭上扎牢第一道防線,提供給客戶的是健康的真材實料,并對消費者提供真實的產品說明,防止虛假廣告宣傳。同時,監管部門在第一個關口就要設好防線,針對不同生產企業有針對性地強化管控。
二是流通環節。疫情的暴發,給通過電商網上購買食品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隨著人們消費習慣的改變,疫情之后,很多人不去超市了,開始利用網上銷售渠道來購買食品。政府要因勢利導,推動把網上食品供應鏈做大做強,同時要引導企業把食品的科學食用、營養構成、健康功能等介紹給消費者。
三是消費環節。首先,人們在進食前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做到進食前要洗手、不吃過期變質食物。同時,要掌握基本的合理膳食知識,做到營養均衡、搭配合理,這樣才能增強自身免疫水平,提高抵抗病毒的能力。
全國政協委員何一心:加強農產品食品安全防控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食品安全工作雖取得了許多成效,但仍面臨不少挑戰,如微生物和重金屬污染、農藥獸藥殘留超標、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預警等基礎工作薄弱,基層監管力量和技術手段跟不上等等。”全國政協委員何一心說,這些問題已成為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明顯短板。
當前形勢下,如何控制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做好風險防控?何一心給出了以下建議:
一是在土地管理方面,要對全國農產品適用土地實行分類分級管理,加大對農產品產地周邊環境的監測力度,科學制定農產品產地土壤污染防治與保護規劃,開展重點地區涉重金屬行業污染土壤風險排查和整治,同時加大對土壤改良修復工作的扶持力度。
二是在農產品檢測方面,加強快速檢測體系的建設,鼓勵企業自檢檢測室的第三方認證,推動農產品檢測體系的完善。同時,充分整合所在地高校、科研院所和龍頭企業的檢測資源,建立資源共享平臺,搭建農產品行業國家級科研及檢測平臺,加快實現資源的信息化、網絡化,采取適當集中與適度分布相結合的檢測資源配置格局,提升基層的檢測能力和效率,擴大檢測覆蓋面,加大對一家一戶式的小而散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個體的檢測工作力度,努力消除質量監管的空白區域。
三是在經營主體培育方面,加大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力度,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從根本上提升農產品質量。加大扶持以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龍頭企業為主體的力度,引領帶動分散的農戶按標準化要求進行規范生產,促進從業人員工種細分,提高標準化生產規模和經營效益與質量,從而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
全國政協委員嚴琦:加大對餐飲行業復工、復產支持力度,出臺精準幫助政策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餐飲行業仍處于市場復蘇階段。全國政協委員、重慶陶然居飲食文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嚴琦建議,加大對餐飲行業復工、復產的支持力度,出臺精準幫扶餐飲企業特別是大型餐飲企業紓困解難的專門政策措施。加大對餐飲企業的稅收優惠力度,尤其是餐飲龍頭企業的支持力度。
她建議,政府有關部門規定疫情期間(不低于6個月)餐飲企業承租的國有經營性房產租金全部免除。同時規定非國有房產出租方減免餐飲企業不低于4個月的租賃費用(可比照營業收入減少比例減少相應房租),由政府給予一定比例的財政補助,或由稅務部門給予免除該房產疫情期間的房產稅、增值稅、個人所得稅等優惠措施。
此外,不少餐飲企業以外賣作為主要的復工、復產形式經營,但外賣外送平臺收費過高。嚴琦建議,政府有關部門出臺降低平臺傭金的指導意見,控制外賣平臺傭金費率在10%以內,防止形成行業壟斷。
同時,嚴琦還建議,政府有關部門可以將大型餐飲企業比照商超,列入各地防疫“重點支持企業”和銀行再貸款名錄。要通過稅費社保免繳優惠、發放餐飲消費券、給予財政貼息貸款、建立專項紓困基金等方式,加大對餐飲企業的融資支持和政策優惠力度。對解決就業多、帶動企業多、參與扶貧工作積極的龍頭企業,采取“一企一策”,明確專人對接幫扶。
全國人大代表俞學文:建立食品安全誠信機制
食品安全關系到群眾的切身利益,誠信的社會監督控制機制是防范信用缺失的有效措施。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武義縣青坑村委會主任俞學文表示,建立和完善食品社會誠信監督、懲戒機制,確保食品誠信體系正常運轉。
俞學文認為,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主要通過以下幾種途徑來實現。一是加大市場執法監督力度。二是加強輿論監督。發揮大眾媒體、互聯網、電視的導向作用,揭露事實真相,引起社會各界重視,致使失信行為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三是金融機構、工商部門、人力資源部門要聯合建立信息共享通道。通過構建信息數據庫,使企業和個人信用度共享,使那些誠信記錄差的企業和個人受到限制,從而有效防止公司和個人失信行為發生。
在他看來,要建立食品業失信懲戒機制,對失信行為進行打擊。一是工商、銀行、稅務等有關部門要進行道義懲戒;二是行規處罰;三是法律懲處。司法機關要根據失信者情節輕重,給予相應的行政、民事處罰,違法特別嚴重的、觸犯法律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全國人大代表李秋喜:建立健全市場監管“最前一公里”
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呈現出假冒偽劣商品、食品制假售假向農村和城鄉接合部轉移的趨勢。全國人大代表、汾酒集團董事長李秋喜表示,食品安全作為“過程安全”,需要從源頭治理,“抓大不放小”,建立“最前一公里”獎懲制度。
對于監管的具體措施,李秋喜提出了以下四點建議:
第一,將小市場主體納入食品安全紅黑名單制度,加大監管力度;第二,建立健全食品生產經營主體質量檔案和食品監管信用檔案,對重點人員實施動態監控,加大處罰力度;第三,將重點人員納入整體社會信用體系,將制假人員申請列入失信人名單;第四,在全社會范圍內宣揚制假售假即誠信缺失的概念,打造“誠信教育”的大眾文化。
全國人大代表華曉麗:厘清食用農產品安全責任邊界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無小事,農產品質量安全事關百姓的餐桌安全,歷來受到社會的高度關注。對此,全國人大代表、重慶永輝超市黨辦主任華曉麗表示,希望國家相關部門積極探索和逐步解決目前存在的“吃得安全與賣得順利”的實際問題。
華曉麗認為,由于目前我國農業生產多數以分散農戶、農村合作社、小微農業企業為主,在種植、采摘、貯存、銷售等環節,很難落實農產品檢測真正“合格”。圍繞農產品的食品安全,華曉麗提出《關于厘清食用農產品安全責任邊界的建議》,希望國家相關部門積極探索和逐步解決目前存在的“吃的安全與賣的順利”的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