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孔”是牟宗三在論述中國哲學之特殊性的過程中提出的具有理論支撐意義的概念。“通孔說”否 定了“以西釋中”,開辟了“以中釋中”的詮釋范式,具有使人表現自己精神世界的積極意義,并且闡釋了人類 文化存在差異的原因,而且從一個側面體現了人類文化的平等性。其對新時代文化自信的啟示是:追溯“通孔” 的形成過程,達到文化自覺,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把握“通孔”的內外限制,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的前 提下實現文化創新,是文化自信的保障;堅信“通孔”體現的文化平等觀,博采眾長,是文化自信的核心。
關鍵字:牟宗三;通孔說;文化自信;啟示
中圖分類號:B2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20)13-0139-03
牟宗三(1909-1995 年),字離中,山東棲霞人,被譽 為近現代中國最具“原創性”的“智者型”哲學家,現 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繼承發展了熊十力的 哲學思想,較多地著力于哲學理論方面的專研,謀求儒家 哲學與康德哲學的融通,并力圖重建儒家的“道德的形 上學”,代表作有《心體與性體》《中國哲學十九講》《中 西哲學之匯通》等。
在“哲學”一詞在中國出現之后,國內外學界一直 存在“中國究竟有沒有哲學”的疑問?牟宗三作為現代 新儒家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肯定了中國哲學的存在并 致力于探索中國哲學的特質問題,提出了具有理論支撐 意義的“通孔說”。牟宗三對中西方哲學進行了鞭辟入 里的對比分析,得出了中國哲學的特殊性在于中國哲學 是生命的學問,是調節生命、運轉生命、安頓生命的學問。 牟先生的理論著作洋洋大觀,給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的寶 藏,“通孔說”在有關研究牟宗三關于中國哲學特質文 章中稍有涉及。其中,李翔海分析牟宗三的“通孔說”, 認為其“對以追求普遍性為宗旨的哲學之所以出現中國 哲學、西方哲學與印度哲學等分殊形態的問題,作出了有 相當深度的闡釋。”[1] 李翔海、盧興還指出,牟宗三“通 孔說”論證了“中國哲學”的存在及其與西方哲學的平 等關系,否定了“以西釋中”范式的合理性 [2]。本文旨 在梳理牟宗三對中國哲學特質的分析,在“通孔說”的理論基礎上探索其對新時代文化自信的啟示,以期在傳 統文化中吸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一、“通孔說”的提出和基本內涵
牟宗三先生創造性提出的“通孔說”,雖然在其《中 國哲學十九講》《中西哲學會通之十四講》等著作中沒 有大篇幅進行闡述,但其很好地解釋了不同文化思想間 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問題。本文從“通孔說”的提出和內 涵兩個方面,對其進行簡要闡釋。
(一)“通孔說”的提出
牟宗三從“文化構成”的角度闡述了中國哲學存在 的合理性,然后由此進一步展開,論述中國哲學的特殊 性。牟宗三認為:“文化之范圍太大,可以從各角度、各方 面來看,但內向收縮到最核心的地方,當該是哲學。”[3]1 那么“任何一個文化體系,都有它的哲學,否則,它便不 成其為文化體系。因此,如果承認中國的文化體系,自然 也承認了中國的哲學。”牟宗三指出,哲學是文化系統的 核心精華。中國有自己的文化體系那必然中國也應該有 自己的哲學,由此論證了中國哲學存在的合理性。從邏 輯上講,哲學是文化的核心,那么比較不同文化的特殊 性,便能體察到哲學的特殊性。牟宗三也正是由中國特 殊的文化系統展開,論述中國哲學的特殊性。
牟宗三是從有限的存在——人出發來研究文化。他 指出人是有限的存在,這種限制是抽象于物質世界外的必然的存在,具有“形而上的必然性”。而作為有限存在 的人是受到內、外兩方面限制的,即“人的生命所本有的 固具的限制”——內在限制和“外部世界的環境”—— 外在限制。人們表現他的精神就是恰恰在這個限制中表 現,換言之,就是在一個通孔中表現,正所謂一孔之見,由 此便提出了著名的“通孔說”。
(二)“通孔說”的內涵
“通孔”是牟宗三提出的極具理論特色的概念,是指 人類通過由于內、外兩方面的限制形成的“通孔”來探 索真理。那么,什么是內在限制和外在限制?筆者認為, 內在限制和外在限制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事物發展的 內因和外因。內在限制就是事物發展的內因,是首要原 因,外在限制就是事物發展的外因。雖然牟宗三沒有進 一步說明內、外兩方面限制的關系,但是通過分析可知, 外在限制是通過內在限制起作用,“通孔”是內在限制、 外在限制共同作用的結果。
舉例來說,我們看外部世界只能通過眼睛這一器官。 眼睛長在前面而沒有長在后面,因為這個限制了人們只 能看到前面的事物,不能看到后面的事物,這便可以理解 為內在的限制。商人和動物學家一起觀察一片草叢,商 人能敏銳找到草叢里的一枚硬幣,而動物學家則敏銳地 發現草叢里的一只昆蟲,這便是外在的限制。內、外不同 的限制就形成了兩個不同的觀察世界的“通孔”,于是商 人關注利益而動物學家關心研究對象。
一個人如此,一個民族也是如此。但一孔之見,“也 就是《莊子· 天下篇》所說的‘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 好……由于人各得一察焉以自好,于是‘道術將為天 下裂。”[4]6 這樣一來,“道就在一個通孔上顯現,并沒 有全體表現出來,這不就是被限制了嗎?”[4]6 一個人、 一個民族只能通過自己形成的通孔望道,望到的只是被 限制了的一部分的道。這就如同“盲人摸象”,站在不同 的角度,摸到不同的部位,便形成了對大象的不同認識。 但大象是一個整體,人們只是由于角度的限制而沒有完 整認知。那么為什么一個民族的文化是通過這樣的孔而 不是那樣的孔,就只能用歷史的必然性來解釋,即通過道 德判斷與歷史判斷,它必然如此。進一步推論,是因為歷 史的理由使得中國哲學的開端如此而不如彼。
那么,中國哲學的主要課題是什么?換言之,中國哲 學的特殊性在于哪里?牟宗三指出:“西方文化的重點, 其所關心的是‘自然或‘外在對象”[3] ?但是,“中國 文化之開端,哲學觀念之呈現,著眼點卻在生命,故中國 文化所關心的是‘生命”[3] ?而“這里所說的生命,不是 生物學研究的自然生命,而是道德實踐中的生命”[5]7,由 此,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的區別在于中國哲學是“生命的學問”。
雖然牟宗三的著作并沒有直接點出中西文化的差別 在于中西方形成的不同的“通孔”,但通過邏輯分析可以 得出該觀點。古今中外的學者傾力探究,得出的中西方 文化差異的表現,便是中西方通過各自的“通孔”得到 的“道”的不同方面;而學者不論是從中西的語言結構、 自然條件,還是從人文環境等方面探究差異產生的原因, 都可以化歸兩個方面——“通孔”形成的外在限制和內 在限制。所以,從本質上說,中西文化的差別就在于中西 方形成的不同的“通孔”。
綜上所述,牟宗三以哲學是文化的核心為論據有力 地樹立起中國存在哲學這一觀點,進而以人通過內、外限 制形成的“通孔”體察真理,推出一個民族也正是因為 由于歷史必然性形成的不同的“通孔”才產生的不同的 文化,而通過中國與西方哲學的對比,牟宗三提出了中國 哲學是關心生命的哲學這一特質。
二、“通孔說”的意義
第一,“通孔說”否定了“以西釋中”,開辟了“以 中釋中”的詮釋范式。與胡適和馮友蘭不同,牟宗三致 力于以中國特色書寫中國哲學。牟宗三說:“以西方哲 學為標準,來在中國哲學里選擇合乎西方哲學的題材 和問題,那將是很失望的,亦是莫大的愚蠢與最大的不 敬。”[5]“牟宗三提出‘通孔說以甄定中國哲學的自 身特質”[2],開辟了“以中釋中”的詮釋范式。
第二,“通孔”具有使人表現自己的精神世界的積 極意義。由于存在限制才通過通孔來表現,便只能得到 道的一方面,從這個層面來看,通孔的存在是極具消極意 味的,但是通孔的積極作用也在于此,因為通孔的存在, 人才能表現自己和自身的精神世界。牟宗三利用無限的 上帝卻無法表現自己,只能通過耶穌、通過耶穌背上十字 架來表現自己這一例子,肯定了“通孔”的積極作用。
第三,“通孔說”闡釋了人類文化存在差異的原因。 牟宗三首先通過對哲學普遍性的分析得出中國存在哲學 這一結論,再通過“通孔說”分析了哲學的特殊性問題, 對中國、西方、印度哲學的不同形態作了深度闡釋。通孔, 通“道”之孔,牟宗三形象生動地用通孔這一概念體現 人類在限制中探索真理的過程,指出因為每一個人、每一 個民族的限制不同,所以通孔不同,便到達了真理的不同 方面,這就是人類文化存在差異的原因。
第四,“通孔說”從一個側面體現了人類文化的平 等性。在通孔說的論述下,每個文化體系只是因為不同 的限制、不同的通孔而得到了道的不同方面。道是全的, 是完整的,每個部分相互聯系不可分割,既然如此,那得 到道的不同方面的不同文化體系又何來高低貴賤之分?
雖然牟宗三在某些方面體現出些許“中國哲學優位論”, 但其提出的“通孔說”確是為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的平 等地位進行了有力辯護。
三、“通孔說”對新時代文化自信的啟示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95 周年大會 上的講話強調:“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 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6]312 筆者認為, 我們可以利用“通孔說”找尋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和精 神標識,堅定和彰顯文化自信。
首先,追溯“通孔”的形成過程,達到文化自覺,是 文化自信的前提。我們要對本土民族文化做到有自我認 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善于把弘揚優秀傳統文 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6] ???文 化自覺”最先由費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覺只是指生 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7]194“通 孔”是文化的表現,可以通過追溯“通孔”的形成過程, 明白其所具有的特殊性和它的發展趨向,了解它背后包 含道德判斷和歷史判斷的歷史必然性的方式,來達到對 我們的文化有“自知之明”的目的。近年來,各類弘揚 傳統文化的節目熱播,極大地滿足了人們對娛樂需求背 后的學習需求和文化審美主張。雖然文化類節目發揮著 喚醒國民文化追求的作用,但更需要在全社會形成共同 合力,將寓教于樂的電視節目和學校教學體系相結合,在 全民學習的良好氛圍中,使人們明晰中國文化的來歷、形 成過程以及它的發展趨向,從而自覺繼承、創新發展。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追溯“通孔”的形成過程需要 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要明白“通孔”形成過程 必須分析其中的對立統一關系,把握主要矛盾及矛盾的 主要方面。要自覺運用否定之否定規律來把握文化發展 的趨向,辨證思考問題,防止片面性、絕對化思維。
其次,把握“通孔”的內外限制,在堅持中國特色社 會主義方向的前提下實現文化創新,是文化自信的保障。 我們要努力實現文化創新,形成文化自信與文化創新相 互支撐、互為促進的良好文化氛圍。“努力實現傳統文化 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 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6] 實現創造性轉化、創 新性發展本質來說就是實現“通孔”與時俱進的改變。“通 孔”是由于內、外兩方面的限制形成的,我們不能忽略限 制。隨著歷史的發展,“通孔”也發生了變化。從外在 限制來說,隨著新媒體的發展,文化傳播和群眾意見表達 已經突破了時空限制,并且出現了獨具特色的網絡文化。 傳統文化與網絡文化的相互碰撞,也為文化創新提供了 新的方向。我們要積極發揮網民的創造性、主動性,努力 為其提供傳統文化與網絡文化融合創新的良好環境。但是,變的同時更要把握住不變。從內在限制來看,我國是 社會主義國家,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這就要求文 化創新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通孔”體現 的中國特色是文化發展的核心,文化自信來源于中國特 色,文化創新要堅持中國特色,中國特色越濃厚我們的文 化自信便越有力量,文化創新要讓“以人民群眾為中心” 成為最大的中國特色。
最后,堅信“通孔”體現的文化平等觀,博采眾長, 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我們要博采眾長,學習其他民族先 進文化。“通孔說”有力地說明文化不分高低貴賤,文化 是平等的。文化自信的真正含義在于我們可以正視自己 的文化也要平視其他民族的文化,既不能貶低自己抬高 他人,也不能自視過高。只有樹立平等的文化觀,才能正 確分析互相學習,達到共同進步。文化自信不是高抬本 民族的文化,而是自信中國文化可以滿足我們民族的精 神需求,自信地包容文化的弱點從而開放地學習,由此增 強補弱。文化沒有高低,但是我們發展文化有本末,要始 終以本民族的文化為本、為主干,其他民族優秀的部分為 枝,“創作更多體現中華文化精髓、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 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又符合世界進步潮流的優秀作 品,讓我國文藝以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屹立于世。”[6]
四、結語
綜上所述,“通孔”是我們體察“道”的路徑,同時 也是追溯文化形成過程的有力中介。在馬克思主義理論 的指導下,我們要利用“通孔”追溯文化本源,整合社會 各方力量營造學習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達到文化自覺, 以更好地繼承發揚傳統文化。在文化創新過程中,“通 孔”也是堅持中國特色的標桿,我們要時刻以中國文化 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通孔”來要求自己, 堅持社會主義,創新中國特色文化;在文化交流的過程 中,“通孔”是文化交流的平等平臺,我們要理性分析, 積極吸取優秀文化,更好地發展中國文化,由此堅定文化 自信。
參考文獻:
[1] 李翔海 . 牟宗 三“ 中國哲學特征 ” 論評析 [J]. 哲學研 究 ,2008(4).
[2] 李翔海 , 盧興 .20 世紀中國哲學的一個面相——從牟宗三、 勞思光看港臺地區的中國哲學研究 [J]. 學術研究 ,2008(7).
[3] 牟宗三 . 中西哲學會通之十四講 [M].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 社 ,1997.
[4] 牟宗三 . 中國哲學十九講 [M].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5] 牟宗三 . 中國哲學的特質 [M].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6] 習近平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 第二卷 )[M]. 北京 : 外文出版 社 ,2017.
[7] 費孝通 . 文化與文化自覺 [M]. 北京 : 群言出版·社 ,2010.
作者簡介:王月圓(1995—),女,漢族,山東煙臺人,單位為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威海),研究方 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