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殘疾人福利事業逐漸體系化、制度化,現代化殘疾人福利保障體系初步形成。當 前,社會福利視角下殘疾人的社會需要主要體現為醫療康復、就業、經濟扶助、教育、社會服務、服務設施等。國 家、社會以及相關服務機構要從殘疾人社會需要出發,從殘疾人所在社區、殘疾人相關服務機構、宏觀政策、殘疾 人自身等層面,不斷地完善相關的政策,保護殘疾人的權利,幫助殘疾人改善生活,促進殘疾人的自身發展。
關鍵詞:社會福利;社會需要;殘疾人
中圖分類號:D669.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20)13-0158-03
社會福利制度是現代社會中的一個重要制度,完善 的社會福利制度能保障每個公民最基本的生存權,消除 或減緩國家中的公民所面臨的各種風險。在社會福利制 度視角下,人的需要是“應該有或必須有”的狀態,當單 個社會成員的需要集合成一種集體的、共性的社會需要 的時候,社會福利制度就充當了滿足需要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研究人的需要時,不能離開社會福利的視角。社 會福利體系視角下的社會需要是指人類為了生存和福祉 的生理、心理、經濟、文化和社會要求,是當個體通過自身 努力無法自我滿足的時候,進而向社會福利系統發出求 助的一種需求待滿足狀態。這種福利視角下需要的滿足 主要通過健全社會福利制度、完善各類福利政策以及提 高社會公益服務等方式來實現 [1]。殘疾人由于生理或心 理上的缺陷,在社會上處于劣勢地位,由于他們自身的特 殊性導致了其社會需要具有多元化、復雜化和特殊化的 特點。殘疾人群體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緊迫性,這種緊迫 性需要與人類基本生存以及社會公平是相聯系的,是需 要盡快滿足的基本需要 [2]。本文致力于從宏觀的社會福 利的層面,探討殘疾人的社會需要,以期改善殘疾人的生 活,幫助殘疾人實現自立自強,更好地融入社會。
一、我國殘疾人社會福利的發展
根據我國殘疾人福利政策發布的時間、內容和重大 事件,把殘疾人社會福利的發展大致劃分為三個時期。
(一)初步建立時期(1949—1987 年)
我國殘疾人福利政策在初期屬于補缺型福利制度。 此后十年“文革”,福利制度基本停滯發展。改革開放以 后,我國開始學習西方社會福利理念,逐漸開始創辦福利 機構,殘疾人可以享受在社會福利機構中進行康復和接 受照顧的福利。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社會福利發展受 水平限制,只能起到最基本的保障生存功能,無法發揮更 多的作用,保障效果有限。
(二)逐步發展時期(1988—2007 年)
這段時期是根據 1988 年中國殘聯成立這一時間來劃 定的。這一時期殘疾人社會福利不僅致力于保障其基本 的生活,而且開始關注其發展,通過政策傾斜對殘疾人發 揮庇護作用。政策內容集中在特殊教育、康復、就業、福利 行政和權益保障等方面。1990 年《殘疾人保障法》明確 提出“:各級政府要為殘疾人就業創造條件”。2007 年《殘 疾人就業條例》規范了殘疾人就業行為,明確了政府和用 工單位的職責,有助于更好地保障了殘疾人的勞動權益。 在教育方面,1994 年我國頒布了《殘疾人教育條例》,形 成了能夠滿足殘疾學生需求的教育體系。1988 年頒布 的《中國殘疾人事業五年工作綱要(1988 年~ 1992 年)》 提出:到 ?2015 年,實現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
(三)成熟完善時期(2008 年至今)
這一階段頒布了較多的殘疾人福利相關的政策文 件,開始建立具有發展性的殘疾人社會福利政策,說明國 家開始關注殘疾人的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 障法》于 2008 年修訂,在法律層面上確認對殘疾人的權 益保護。當前我國殘疾人社會福利政策已經形成了以《中 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為根本,輔之以《殘疾人保障法》《殘 疾人就業條例》等法規為補充的現代化殘疾人社會福利 保障體系。這一時期殘疾人福利政策逐漸形成體系化、 制度化,我國殘疾人社會福利體系已完成從補缺型福利 向制度型福利的初期進階,逐步形成了完善的殘疾人福 利保障體系。
二、我國殘疾人社會福利發展的特點
(一)福利提供主體由單一向多元轉變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福利需求的提高, 單純依靠國家提供福利的支持體系已經不能夠充分滿足 社會福利發展的多元需要。面對殘疾人群體的現代化發 展訴求,提供充足的社會福利保障,僅依靠國家提供社會 福利保障的形式難以適應殘疾人的發展需求。在中國特 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支持殘疾人發展的社會福利體系建設需要多方參與,建立起涵蓋國家、市場和非營利組織多 元參與的發展體系。
(二)從“問題視角”向“優勢視角”轉變
殘疾人固然存在著劣勢和缺陷,但是聚焦于“問題 視角”,將解決殘疾人問題的思路置于其原本就存在的問 題和困難上,雖然注重了問題或困難的解決,卻忽略了殘 疾人的持續發展。進而,人們逐漸轉向了“優勢視角”。 該視角關注人的內在潛能和外在資源,找到人們自身的 優勢、特長及所在環境中的資源,以這些作為提供福利時 關注的焦點。我國在針對殘疾人這一群體時,社會福利 政策正在轉向優勢視角下“積極性”福利政策。隨著殘 疾人福利政策從“問題視角”向“優勢視角”的福利思 想轉變,越來越多的機構和組織開始注重殘疾人內在潛 能和力量的開發,希望能避開其先天的劣勢和缺陷,挖掘 殘疾人自身的獨特天賦,為該群體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奠 定基礎。
(三)殘疾人社會福利供給主體逐漸整合化
以前的殘疾人福利提供是以福利政策供給方意愿和 決策為主導的,服務形式是分散的、不統一的。各個福利 機構以及相關社會組織等在提供殘疾人服務時沒有統一 的標準,使得殘疾人接受服務并不方便,殘疾人去各類服 務機構辦理事項時,面對著不一致的信息與冗雜的流程。 此外,各機構能提供服務的數量較少并且服務能力的不 足,使得殘疾人的需求得不到回應。為了解決這種弊端, 國家在政策體制調整中,逐漸形成了統一的標準與整體 的格局。現如今的殘疾人福利服務理念是強調支持服務 是一體化的服務、以家庭需求為中心的服務、以社區內正 式和非正式支持體系為基礎的服務。
三、我國殘疾人的社會福利需要
殘疾居民的福利需要在社會政策體系中體現為醫療 康復、就業、經濟扶助、教育、社會服務、服務設施等。
(一)社會保障層面來分析
近年來,在社會保障層面,主要包括殘疾人的社會福 利和救助、殘疾人社會保險以及殘疾人托養服務。殘疾 人由于年齡差異、殘疾類別不同、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以及 不同地域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其需要是各不相同的,沒有 完全一致的。一般來說,老年殘疾人群體其需要通常集 中于滿足自身的生存需要。因此,他們的保障需要聚焦 在各類社會保險殘疾人參保優惠政策和殘疾人津貼方 面。處在學齡階段的殘疾兒童的需要主要在教育和康復 上,需要通過殘疾兒童社會福利機構以及特殊教育學校 等滿足其需求。處在就業階段的有智力或精神殘疾以及 重度肢體殘疾的人,從社會保障層面來講,其需要托養服 務可能性較大。
(二)從特殊資助層面來分析
社會福利視角下在特殊資助層面有關專門針對殘疾 人群體的項目有:教育、住房專項救助補貼、康復救助等。 由于殘疾人群體大多數都或多或少存在經濟上的問題, 需要設立專項的資助,因此在這方面也有較高的需要。
(三)從社會福利服務層面來分析
雖然殘疾人福利服務涵蓋項目比較多,但是由于殘 疾人受到自身條件的限制及其在社會生活的社會融入受 限等因素,導致許多人對這些更細致和具體的福利供給 需求要求不一致,一般來說受教育程度越高和所處地域 越發達的殘疾人對服務層面的需要越高。
(四)從康復救助和無障礙設施等方面分析
殘疾人由于自身的生理問題,使得相較于其他社會 群體來講,在醫療康復這一層面上的需要比其他群體更 加迫切。此外,為便于殘疾人更好地融入社會和實現自 身的發展,無障礙設施等便于殘疾人生活和出行的設施 等也是殘疾人所非常需要的。
綜上可知,殘疾人的社會福利需要存在于其基本生 存生活、教育、就業、醫療康復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 果不能滿足就會對殘疾人的生存和生活造成影響。殘疾 人的需要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性,因此,殘疾人的基本需要 必須被滿足。因此,國家在制定相關的殘疾人社會保障 政策、社會救助政策等福利政策時要注意殘疾人的需要 更具有多樣性、差異性和特殊性。
四、滿足殘疾人社會福利需要的建議
由于殘疾人的需要是迫切而又重要的,國家已經出 臺了一系列相關的政策來滿足殘疾人的需要,但是還需 要不斷完善相關的政策,以更好地保護殘疾人的權利,促 進殘疾人的發展。
(一)殘疾人所在社區的層面
近年來,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及社區中自組織、社會工 作機構等今年來為居民提供服務的作用日益凸顯。因 此,在滿足殘疾人需要以及為該群體提供服務的過程中, 從基層社區層面出發,發揮社區的優勢滿足殘疾人的社 會需要是非常重要的。社區工作人員、自組織內部的成 員及社會工作者可以根據殘疾人的需求,具體提供相應 的服務來幫助殘疾人,為本區域殘疾人群體提供生活上 的幫助,為其鏈接相應的社會資源,提供殘疾人托養服務 等。社會工作機構以及社會工作者等也可以發揮其自身 的作用,為殘疾人提供更多的服務。
(二)殘疾人相關服務機構層面
殘疾人相關的協會應該發揮自身的獨特優勢,將殘 疾人聯接到一起,讓殘疾人群體產生歸屬感,實現殘疾人 增權,讓殘疾人能夠運用集體的力量滿足自身的需要。
此外,殘疾人相關的協會或團體應代表殘疾人的利益,保 障殘疾人的權益,為殘疾人需要的滿足而不斷努力。
(三)宏觀政策層面
從宏觀政策層面上,國家在制定政策上要能保障殘 疾人的基本生活,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和社會救助制度。 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殘疾人的需要也是隨著歷史的變 遷而不斷產生變化的。因此,相關政策制定者應考慮如 何更好地滿足殘疾人動態性變化的需求,致力于掌握殘 疾人真正的社會需要。除了殘疾人的社會需要是動態變 化的這一點之外,也應該考慮到如何分配社會資源,把有 限的社會福利資源應用到殘疾人最需要的地方。
(四)殘疾人自身層面
優勢視角注重挖掘人的內在優勢和力量,強調關注 人、尊重人,促進人的發展。從優勢視角出發,需要挖掘 殘疾人的內在優勢,尊重殘疾人的發展需求,塑造殘疾人 的發展期望,分析殘疾人在應對困境中的優勢,培養殘疾 人應對和解決困難的信念,激發殘疾人應對困境的奮斗 信心,提高自信心,促使殘疾人自身提升發展動力,激發 其潛能,有效調動和發揮殘疾人內在優勢,最大限度地降 低殘疾人的功能喪失并提高生理功能;提升殘疾人應對 困境的自我處理能力,增強抗逆力。殘疾人自身要實現 增能,只有在自身不斷奮發圖強的基礎上才能夠滿足自 身的需要并且為自己的需要發聲。
五、結論
殘疾人作為弱勢群體一直是福利政策領域關注的重 點,然而,由于政策的不全面和滯后性使得社會福利保障 與滿足殘疾人需要存在差距。因此,國家、社區、社會組 織團體等各個層面應該多去考慮殘疾人的需要,根據殘 疾人的需要去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給予殘疾人社會福 利上的支持,幫助殘疾人更好地實現個人發展和融入社 會,使其共享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成果。
參考文獻:
[1] 王云 . 殘疾人福利接受與福利需要研究 [D]. 南京 : 南京大 學 ,2015.
[2] 肖萍 . 基于福利需要視角的城市殘疾居民福利體系探討 [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 ( 社會科學版 ),2012(6).
[3] 劉繼同 . 人類需要理論與社會福利制度運行機制研究 [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 ,2004(8).
[4] 劉繼同 . 歐美人類需要理論與社會福利制度運行機制研究[J]. 北京科技大學學報 ( 社會科學版 ),2004(3).
[5] 何玲 . 我國殘疾人社會福利發展路徑和特點研究 [J]. 殘疾 人研究 ,2016(1).
[6] 彭華民 . 論需要為本的中國社會福利轉型的目標定位 [J].南開學報 (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4).
[7] 姚進忠 , 李建川 . 需要導向:殘疾人社會福利供給困境 與整體性治理研究 [J]. 華東理工大學學報 ( 社會科學 版 ),2018(5).
[8] 劉婧嬌 . 從形式平等到實質平等 [D]. 長春 : 吉林大學 ,2014. [9] 孫曉歌 . 馬克思的需要理論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D].昆明 : 云南師范大學 ,2006.
[10] 王然 . 社會需要產生社會福利──訪香港大學教授周永新[J]. 中國民政 ,1997(1).
[11] 李麟 . 需要理論及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意義 [D]. 合肥 :合肥工業大學 ,2005.
[12] 彭華民等 . 西方社會福利理論前沿:論國家、社會、體制與 政策 [M]. 北京 : 中國社會出版社 ,2009.
[13] 彭華民 , 李倩 . 臺灣身心障礙者社會福利制度:社會需要 與制度構建 [J]. 東岳論叢 ,2011(6).
[14] 周沛 , 曲紹旭 . 優勢視角下殘疾人康復中的專業社會工作 介入 [J]. 殘疾人研究 ,2011(1).
[15] 金海琴 , 王凌菲 . 論蘇北福利企業殘疾員工的人力資源開 發 [J]. 延邊黨校學報 ,2011(1).
[16] 楊立雄 . 中國殘疾人社會政策范式變遷 [J]. 湖北社會科 學 ,2014(11).
[17] 齊薇 . 社區康復中社會工作倫理的運用 [C]. 中國康復研究 中心 . 第八屆北京國際康復論壇論文集 ( 下冊 ). 中國康復 研究中心《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編輯部 ,2013.
[18] 陳振聲 . 中國殘疾人輔助器具服務體系的構建 [J]. 中國康 復理論與實踐 ,2011(6).
作者簡介:王冬瑩(1995—),女,漢族,遼寧鞍山人,單位 為長春理工大學法學院,研究方向為社區社會 工作與服務。
(責任編輯:王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