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以湘西州浦市鎮等四鎮為代表,湘西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部門 之間缺乏協調、村民積極性不強、特色產業培育緩慢、資金人才嚴重匱乏、民族文化保護不足等問題,制約著少數 民族特色村鎮的保護與發展。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形成政府主導、村民主體、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探索統籌 協調、穩步推進、落實責任的工作機制;打造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文旅融合的產業模式;創新投融資渠道、人才培 養模式和拓展傳承宣傳方式,落實國家精準扶貧、鄉村振興和全域旅游等全局性發展戰略,推動新時代少數民族 特色村鎮建設。
關鍵詞:湘西州;少數民族;特色村鎮
中圖分類號:D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20)13-0151-03
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建設是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關鍵時期,將推動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發展與傳承作為主要 目標,促進少數民族特色村鎮朝著持續和諧方向發展,探 索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的重要舉措。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保護與發展試點正式實施于 2009 年。2014 年,中央民族 工作會議對這一工作進行了重申“:要加強運用獨特地理 風貌以及文化特征,加快規劃具有民族特色的特色村鎮的 建設”。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加快推動 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建設,做好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的傳承與 保護,成為探索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的重要舉措 [1]。
一、湘西州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建設概況
自 2014 年開始,湖南省連續開展了四屆“湖南省最 美少數民族特色村鎮”評選活動,湘西自治州瀘溪浦市鎮、 永順萬坪鎮、龍山桂塘鎮和洗車河鎮(以下簡稱四鎮)分 別獲第二屆、第三屆“湖南省最美少數民族特色村鎮”稱 號。這些村鎮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還與《湖南省少 數民族特色村鎮保護與發展“十三五”規劃》的要求相 距甚遠。通過對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民族文化、民生事業、 民族團結五個方面 31 個指標體系進行中期考核,結果并 不樂觀,其中:經濟發展指標滯后;人民生活指標大部分完 成了中期規劃;民族文化指標除了“具有民族元素和特征 的特色民居比例”這一選項,其余均沒有達到既定要求; 民生事業指標發展良好;民族團結指標基本達標。
(一)鄉村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
少數民族特色村鎮保護與發展的實施,極大地改變了 村鎮的鄉村環境和基礎設施,基礎設施建設較以往獲得極 大改善,特別是交通條件顯著改觀,使得居民生活環境質量得到提升。一是四鎮的道路硬化率達到 85% 以上,通 村公路硬化全面實現,連組村道硬化基本實現,影響群眾 出行的斷頭路問題得到根本改善,鄉村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滿足特色村寨發展需要。二是特色村寨的危房改造工作 全面完成,村民居住條件得到改善。三是飲水安全工程全 面鋪開,四鎮的農村居民安全用水達到 90%。四是農網改 造全面完成,為特色產業加工提供動力。農村廣播電視、 通訊、互聯網電子商務平臺建設依托穩定電源得以有序鋪 開,為民族特色村鎮經濟社會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同建同治”工作,大力 對居民的廚房、廁所、豬牛圈、排污設施和組級公路進行 了整治改造,基本改變了過去農戶柴草亂放、糞土亂堆、 污水亂倒、家禽亂跑、垃圾亂倒的“五亂”現象。農村清 潔能源得以廣泛使用,封山育林成為鄉村居民自覺行動。 清潔能源使用率達到預期目標,完成了指標的 80%。
(二)特色民居傳統文化保護傳承良好
湘西州按照“村落布局符合本民族特點、體現本民 族特色、符合現代文明生活要求、村莊環境優美、村內環 境整潔”的原則,出臺了少數民族民居建設指導意見,對 傳統特色民居的建筑形式、細部構造、室內外裝飾等方面 所蘊含的民族特色文化進行解讀和闡釋,使傳統民居建 筑的民族營造法式和建造技藝得到傳承。四鎮傳統民居 完整保護率、傳統民居登記入檔率達到考核要求,如:作 為湘西四大古鎮之首的浦市鎮,保存有省級保護院落 12處,縣級保護院落 23 處,歷史建筑 174 處,古鎮內有 ?100多座保存完好的古宅院。 湘西州民族文化積淀深厚,源遠流長,彌足珍貴,尤其非物質文化遺產獨特而富集。辰河高腔、踏虎鑿花、盤 瓠傳說、土家族織錦技藝織錦、土家哭嫁歌、土家舍巴日、 土家擺手舞、土家打溜子都是國家級非物文化遺產。這 些非遺項目在四鎮中都有遺存,四鎮的民族傳統節慶活 動開展率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場所等非遺基礎設施完 好率,平均值達到 90% 和 84%。據了解,在浦市鎮設立 有踏虎鑿花傳習所,萬坪鎮文化站幫助各村組建了龍燈 隊、踩龍船隊、蘇區健身隊、曉寨腰鼓隊、河西秧歌隊、碑 立坪山歌隊等文藝隊伍,還確定了一些民族文化傳承人, 定期開展民族民俗表演活動。
(三)民生事業和民族特色產業長足發展
教育、衛生和社會保障領域的精準扶貧全面推進了 特色村鎮的民生事業發展。九年制義務教育鞏固率在四 鎮達到 95%,衛生醫療設施普及率 100%,基本醫療保險 覆蓋率全部超過規劃的 90%,基本養老服務補貼覆蓋率 接近 50%。依托精準扶貧政策,特色村寨建檔立卡貧困 家庭子女就讀率 100%,貧困戶家庭普通高中生免費入 學 100%。特色鎮衛生院建設全部達標,與村衛生室構成 醫療服務全覆蓋網絡。貧困人口參合率 100%,貧困人口 醫療救助報銷比例 85% 以上,特困群眾大病醫療報銷率 100%,農村勞動力得到實用技術技能培訓服務的比例完 成了預期的 80%。
根據突出優勢、合理規劃、把握重點、強調特色的整 體發展規劃,湘西州把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建設與“土家 探源”和“神秘苗鄉”兩條鄉村游精品線路緊密的結合 起來,著力把特色旅游產業這個大“資源”轉化為富民 強州的“大產業”。如浦市鎮第三產業對經濟的貢獻率 達到了 38.6%,被列入湖南大湘西“神秘苗鄉”12 條精 品旅游線路重要節點,竹編、蠟染、刺繡等傳統手工藝,為 當地民眾創業致富帶來了新的商機 [2]。
(三)打造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文旅融合的產業模式
因地制宜的含義應包括以下三層意思:一是少數民 族特色村鎮保護與發展模式和手段不能單一。由于資源 稟賦、區位條件、區域發展水平等方面的差異,導致在保 護、建筑模式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少數民族特色 村鎮保護與發展模式和手段也不能照搬照抄。二是突出 村鎮特色。村鎮建設中的不同環節,均應該注重體現當 地特色。三是對于不同類型的村鎮,要分類指導。如有 的村鎮受自然環境等因素影響,遠離交通主干線,交通極 為不便,但是這種村鎮往往民居保存完整,民族文化氛圍 濃郁,民風純樸,可作為研究基地予以保護。
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是少數民族村鎮的“特色”內 涵,要充分發揮苗族、土家族文化底蘊,加強民族民俗文 化旅游景區建設,創新民俗文化旅游產品,讓獨特優秀的 文化,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游玩。一是以旅載文,形 成顯著的經濟效益。湘西州要抓住旅游產業發展機遇, 以旅游發展民族特色文化,為廣大游客展現更好的民族 文化符號、文化作品,提升文化資源的經濟價值,加強民 族文化產業鏈建設。二是文旅融合,賦予旅游產業的文 化內涵,實現文化與旅游共生共存共榮?!吧衩叵嫖鳌逼?牌,在湘西州旅游發展中占有主導地位,是全州旅游要素 及旅游資源發展的要素?!吧衩亍笔窍嫖髦萋糜钨Y源的 共性和底色,也是湘西州品牌形象的圖騰與亮點,無論是 旅游線路,還是旅游產品,要突出“神秘湘西”這個主題, 如:“神秘湘西,浦市古鎮”“神秘湘西,土司王城”“神秘 湘西、蚩尤故里”等等。
(四)創新投融資渠道、人才培養模式和拓展傳承宣 傳方式
一是創新投融資渠道。建議省政府設立專項資金, 專項資金按照全省建設 100 個民族特色村鎮的整體規劃,每個村寨 1000 萬元,總額 10 個億,分年度逐年投入。 除政府專項資金,還應整合政府各個部門的資金,鼓勵民 間資本(含外地資本)進入特色村鎮建設領域,允許他 們參股經營并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民間資本的進入可 促使特色村鎮市場進入程度更高,經營模式更加靈活多 樣,經營效益更高。
二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人才隊伍的建設決定民族特 色村鎮建設的成功與否。對村支“兩委”人員進行系統的 培訓,包括旅游管理知識、項目管理、民族文化知識、金融知 識、禮儀等方面;與大專院校合作,委托培養村里的優秀青年;由組織部門選拔優秀大學生村官到民族特色村鎮所在 地任職;優先派省、州扶貧建整工作隊到民族特色村鎮扶貧 建整;有條件的可聘請職業經理從事經營管理。
三是拓展傳承宣傳方式。除了傳習所,還要把學校 教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重要陣地,在中 小學鄉土教材中,引入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在音 樂課堂中,為學生講授民歌、民樂的相關內容;在美術課 堂中,引入剪紙、手工技藝等內容教學 [5]。不僅要靠主流 媒體宣傳,而且要利用互聯網優勢在自媒體進行大力推 介,如微信平臺、微博平臺、手機 APP 等,尤其是旅游部 門向各旅游社推介特色村鎮,編制少數民族特色村鎮旅游 線路圖;各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制作精美宣傳小冊子,向社 會宣傳,更要在交通要道、城鎮制作標識牌、宣傳牌、路牌。
參考文獻:
[1] 李智 . 積極推進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建設探索民族地區鄉村 振興新路子 [J]. 民族大家庭 ,2018(10).
[2] 曉凱 . 做好少數民族特色村鎮保護加快推進民族地區同步 小康創建 [N]. 貴州民族報 ,2015-11-25.
[3] 段超 . 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思考 [J]. 中南民族 大學學報 ( 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1(9).
[4] 孫沁 . 湘西州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的實踐與思考 [J].新西部 ,2018(5).
[5] 孫沁 , 譚和平 , 夏曉莉 . 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 究——以湘西自治州為樣本 [J]. 民族論壇 ,2013(3).
作者簡介:孫沁(1977—),女,土家族,湖南新化人,中共 湘西州委黨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少數民族經 濟、文化。
(責任編輯:王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