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全 米景川 尉瑞平
摘 要:目的 探討IgG、IgM在布病檢測和診斷過程中的輔助意義。方法 以SAT 1:100 ++ 作為布病診斷的金標準,采用RBT、IgG、IgM和IgG、IgM并聯的篩檢試驗分別對2013~2017年在內蒙古疾控中心布病門診首次就診的人員分析。結果 RBT和SAT相比:靈敏度是95.27%,特異度是98.53%。IgG、IgM并聯的篩檢試驗與SAT相比:靈敏度是94.98%,特異度是79.65%,其靈敏度與RBT非常接近。結論 IgG、IgM并聯的篩檢試驗對人間布病的檢測和診斷可能具有潛在的意義。
關鍵詞:布魯氏菌病;IgG;IgM;篩檢試驗
布魯氏菌病(以下簡稱布病)是由布魯氏菌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傳染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報告的乙類傳染病 [1]。人主要通過直接接觸病畜的流產物或食用污染的肉類、奶制品而感染。臨床癥狀以發熱、多汗、乏力、關節疼痛為主[2] 。由于與多種疾病的臨床癥狀極為相似,缺乏特異性的表現,臨床上極易誤診而錯過最佳治療期,慢性化的病人不僅治療周期長,而且易復發[3],慢性布病患者已成為我國一個較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4]。因此,探索更加靈敏的檢測方法和診斷標志物成為一項迫在眉睫的工作。
一、資料來源
2013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在內蒙古綜合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布病門診首次就診的人員。接診時詳細記錄就診者的基本信息(姓名、年齡、性別、職業、聯系方式等)和實驗室檢查結果(RBT、SAT、IgG、IgM)等重要信息。
二、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虎紅平板凝集抗原試劑、試管凝集抗原試劑盒、ELISA試劑盒(均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監制生產)。
(二)檢測方法:對門診首次就診的人員采集全血5mL。采用虎紅平板凝集試驗(RBT)和試管凝集試驗(SAT)檢測就診者血清中的布病抗體的效價;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ELISA)定量檢測就診者血清中IgG、IgM抗體的濃度。
(三)診斷方法:依據《布魯氏菌病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ws269-2007)。
(四)方法:以血清中IgG、IgM抗體的濃度為12u/mL作為判斷標準,探討IgG、IgM對人間布病檢測和診斷的輔助意義。
三、統計學分析
采用Excel 2019建立數據庫,采用SPSS 26.0軟件進行資料整理和數據分析。
四、結果
(一)總體概況
2013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在內蒙古綜合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布病門診首次就診的人員累計48394人,SAT 1:100++陽性共5495人,SAT 1:100++陰性共42899人。
(二)RBT篩檢試驗
RBT篩檢試驗的靈敏度是95.27%,特異度是98.53%,符合率是98.16%,結果見表1。
(三)IgG篩檢試驗
IgG篩檢試驗的靈敏度是79.47%,特異度是84.92%,符合率是84.30%,結果見表1。
(四)IgM篩檢試驗
IgM篩檢試驗的靈敏度是59.94%,特異度是92.82%,符合率是89.08%,結果見表1。
(五)IgG、IgM并聯篩檢試驗
IgG、IgM并聯的篩檢試驗的靈敏度是94.98%,特異度是79.65%,符合率是81.39%,結果見表2。
五、討論
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社會、經濟、政策、防控意識等方面的原因導致我國既往已經基本控制的布病疫情又再燃起來,報告病例逐年增多,布病的高發不僅給人群健康帶來了嚴重的危害,而且造成了大量的經濟損失。布病己經成為發展中國家正在面臨的一項重要公共衛生問題[5]。靈敏的檢測方法和診斷標志物有利于布病患者的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
布病的及時診斷對控制和治療布病具有重要意義,但傳統血清學試驗在感染早期容易出現假陰性[6]的結果。據報道,ELISA的敏感性和特異性[7]高于RBT、SAT等傳統血清學檢測技術,對布病的的早期診斷可能提供有價值信息。該研究以血清中IgG、IgM抗體濃度為12u/mL作為IgG 和IgM篩檢試驗的臨界值,結果顯示:以SAT 1:100++ 作為布病診斷的金標準,IgG篩檢試驗的靈敏度是79.47%,特異度是84.92%,IgM篩檢試驗的靈敏度是59.94%,特異度是92.82%,這兩種篩檢試驗與經典的虎紅平板凝集試驗(靈敏度為95.27%,特異度為98.53%)還有一定的差距[8]。而IgG、IgM并聯的篩檢試驗的靈敏度是94.98%,特異度是79.65%。IgG、IgM并聯的篩檢試驗靈敏度非常接近經典的虎紅平板凝集試驗,說明IgG、IgM并聯的篩檢試驗發現布病患者的能力與虎紅平板凝集試驗接近。因此,IgG、IgM并聯的篩檢試驗對人間布病的檢測和診斷可能具有潛在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布魯氏菌病防治手冊[M].北京:衛生部,2008.
[2] Vila A, Pagella H, Vera Bello G, et al.Brucella suis bacteremia misidentified as Ochrobactrum anthrobactrum anthropi by the VITEK 2 system[J].J Infect Dev Ctries, 2016, 10 (4) :432-436.
[3] 韓國義,崔步云,郝麗萍,等.2010-2017年河北省張家口市布魯氏菌病流行趨勢及控制效果分析[J].疾病監測,2018,33(06):489-492.
[4] 楊寧海,李超,熊浩民,等.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布魯氏菌病防控能力現狀評估[J].現代預防醫學,2015,42(05):837-840.
[5] 王季秋,張曉晨,肖瑛等.2011-2017年吉林省人間布魯菌病流行特征與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地方病學雜志,2019(05):390-394.
[6] Khan M Z, Zahoor M. An Overview of Brucellosis in Cattle and Humans, and its Serological and Molecular Diagnosis in Control Strategies.[J]. Tropical medicine and infectious disease,2018,3(2).
[7] Mohseni K, Mirnejad R, Piranfar V, et al. A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ELISA, PCR, and Serum Agglutination Tests For Diagnosis of Brucella Using Human Serum. Iran J Pathol. 2017,12(4):371-376.
[8] 尉瑞平,王美霞,宋利桃.布魯氏菌病3種檢測方法的比較分析[J].醫學動物防制,2019,35(07):71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