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自古以來是禮儀之邦,有著強勁的文化底蘊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現代化社會的發展讓幼兒園、家長十分注重對孩子文化知識的啟蒙教育,但也不乏追求教育的目的過于功利,對傳統文化和傳統戲劇文化的教育更是少之甚少。本文就如何加強中國傳統文化對幼兒的教育、戲劇文化對幼兒美育提升的重要性、如何將傳統戲劇文化教育滲透于幼兒的一日生活等問題做了分析,并給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戲劇教育;幼兒教育;幼兒美育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有著悠久而深厚的歷史,各種傳統文化的集結使中國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底蘊。這種文化是需要傳承和發揚的,而教育作為傳播知識、教書育人的紐帶,自然而然要承擔起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賦予新的生命力傳承給下一代的重任。幼兒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基石,理應在教育的過程中將優秀的傳統文化滲透到幼兒的一日生活當中去,讓幼兒從小就對傳統文化加以了解和學習,以助于形成優秀的品格,建立科學正確的價值觀,增加民族自豪感,發揚祖國優秀的文化。
一、中國傳統文化與幼兒教育融合的現狀分析
(一)幼兒園教育中存在的瓶頸
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內容非常多,從四書五經到詩詞歌賦,再到國粹,數不勝數。這些內容如何運用到幼兒的一日生活教育中,在現實教育環境下依舊存在很大的矛盾。做幼兒教育的人都知道,給幼兒上課不能像給小學生上課一樣一板一眼,游戲教學在幼兒園是常態化的教學模式,但我們的傳統文化內容又偏向于抽象化,如何將抽象化的內容用具象化的形式呈現給幼兒,使他們能夠懂得就顯得彌足珍貴。再者,如何將傳統文化的內容建立在幼兒的興趣點上,這一點也非常重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幼兒園的孩子來說這一點毋庸置疑。興趣能夠激增他們的專注力,使他們對相關內容有更加想要了解的欲望。幼兒園在教授傳統文化內容的同時和自己的園本課程、教材、主題活動和幼師的課時量等的安排上是否存在沖突,幼師是否對自己選擇的傳統文化內容有足夠的了解和認知、是否真的利于幼兒身心、能力發展等這些問題都需要考究。
(二)家庭教養觀念上的輕視
如今孩子的教育問題是每一個家庭的頭等大事,“起跑線教育”“全面發展式教育”等成為現下流行的教育代名詞。這兩年的“國學熱”同樣也是,家長的急功近利讓孩子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越來越多地停留在書本和試卷上。對幼兒園的孩子來說,不是會背誦古詩詞就是學習傳統文化,“孔融讓梨”“孟母三遷”這些優秀的典故背后是孩子學習的精髓,而幼兒期的教育作為個體行為習慣培養的陣地,這些正能量的榜樣是在給孩子的價值觀樹立一個標桿。所以,家長的盲目跟風勢必會造成孩子發展的缺陷。
二、中國傳統戲劇教育對幼兒美育提升的重要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中戲劇文化就是一種能和幼兒緊密融合的文化類型。京劇作為我國的國粹,200多年的歷史積淀讓京劇獨具韻味,京劇中的行當、身段、唱念做打都足以讓幼兒驚嘆,這些獨具韻味的表演和京劇內涵對幼兒美育的熏陶是錦上添花。
(一)戲劇教育提升幼兒美的欣賞水平,培養審美感知
幼兒需要戲劇教育的熏陶和滋養,他們具有戲劇天性,而戲劇是他們把握外部世界、認識自我的主要途徑之一。在戲劇教育的環境中,他們對自己、對戲劇本身內容的感知會不斷地提升,對戲劇中所傳達和表現出來的東西進行感知、消化、理解,對戲劇中的語言、動作、行為都會建立自己的認知系統,在戲劇表演的每一幕中感受美、體驗美、欣賞美。
(二)戲劇教育培養幼兒的審美情感,給幼兒帶來美的感受
幼兒在觀看或參與戲劇表演時會產生最初的審美情感,并將此情感貫穿于整個的審美活動中。他們會對戲劇活動中的某一幕內容印象深刻,在戲劇活動結束后依舊念念不忘,對戲劇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認為美的那部分內容產生美的情感體驗。大班的孩子在學唱《戲說臉譜》之后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都對京劇中的人物和動作、旋律記憶猶新,他們喜歡將京劇中的人物形象用自己的肢體動作進行表現,仿佛在表現的過程中自己就是那個京劇人物。
(三)戲劇教育促進幼兒美的創造力,培養審美想象和創造
《幼兒園工作規程(試行)》中規定幼兒美育目標為:“萌發幼兒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現美的情趣。”馬拉古奇說“用身體去想,用腦袋去做”。幼兒的戲劇天性,自然地流淌在身體與思想的對話中。在戲劇欣賞和體驗的過程中,幼兒對美的感受逐步增強,逐漸建立自己的“審美標準”,在“標準”之上拓展自己關于美的創造,將已有經驗與當前活動聯系起來,創造出新的經驗和活動。
三、中國傳統戲劇教育在幼兒一日生活中滲透的方法
(一)對幼兒進行分層教學
大、中、小班幼兒身心發展能力皆有差異,我們必須立足幼兒實際、結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要求,分層教學。對小班幼兒來說以欣賞感知戲劇文化為主,中班則積極鼓勵幼兒大膽表現,到大班可以引導幼兒與同伴、老師分享交流對所欣賞的藝術作品的美感體驗。先培養幼兒對戲劇作品的熱愛,再進一步讓幼兒感知體驗戲劇作品的美好,最后讓幼兒即興創造屬于自己的戲劇作品。
(二)依托園本課程開展戲劇教育
在以幼兒現實需要為出發點,以幼師為主體構建的園本課程的帶動下,教育者會有更大的權限開展戲劇課程。比如某幼兒園開展“博物館課程”,京劇的內容就可以作為園本課程下的子課程而開展。幼師可以先確定和梳理有關京劇主題活動的內容,然后分類、分層、分難易程度決定哪些內容是需要幼兒自己了解、哪些需要家長配合、哪些內容是需要幼師詳細講解、哪些內容是需要園方的支持邀請專業人員來給幼兒講授的……這些問題梳理完畢,幼師腦中有思路,心中有主線,自然戲劇教育就可以很好地開展起來。另外,班級的主題墻和區角也可作為活動開展的支撐手段,將戲劇教育的主題內容呈現在主題墻上讓幼兒更加直觀地感受,在區角活動中加入和穿插戲劇內容,讓幼兒更加有代人感。
(三)建立戲劇工作坊指導戲劇教育
戲劇工作坊是在專門的戲劇空間中,幼師帶領幼兒圍繞特定主題,用肢體、聲音、語言等共同創作戲劇角色、情節和情境,并在創作過程中發展想象力、創造力及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兒童戲劇教育形式。在幼兒園中戲劇工作坊可以是以小組的形式,參與幼兒人數不宜過多,可區角形式開展,也可單獨進行。幼師可一周選一個戲劇主題,有大致的內容分類,以幼師引導、幼兒感知、師幼互動、幼兒自主表現等層次遞進,最后呈現戲劇作品,在這個過程中幼兒一步步感受戲劇帶給他們的美。
戲劇教育可以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建立自我概念,可以增進幼兒與幼師、同伴的親密關系,可以拓展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建立社會認知并養成合群的美德;在戲劇表演中,幼兒可以運用語言來創造藝術表演,進一步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在戲劇教育中,不僅可以促進幼兒知識、經驗和社會的統整,還可以引導幼兒學習與欣賞戲劇藝術本身。其實幼兒的美育體現在方方面面,感知生活中的美好才是我們追求幼兒美育發展的目的,讓幼兒充滿對未知世界的體驗的新奇感、熱愛感才是教育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張金梅.表達·創作·表演——幼兒園戲劇教育課程[M].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
[2]幼兒教育導讀.幼兒園戲劇教育探究[J].教師教學,2019(11).
作者簡介:石明明(1994.01-),女,漢族,甘肅省臨夏市人,本科,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幼兒園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