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雨欣 楊雨綺 劉敏
【摘要】隨著科技的發展,幼兒生活與學習的空間、方式、內容等也伴隨網絡發生著微妙變化,但我園在線上互動的探索中卻發現了諸多問題。如何改善現狀以求得家園共育有實質性的突破,關健在于了解家庭需求,有針對性地探索建立以“網絡平臺為媒介,形成家園合力”的模式,真正解決家長困惑。
【關鍵詞】家園共育;線上聯動
天府五幼課題組的幼師在對園所開展的線上活動及對全園家長進行的一次調研中發現,當前的線上互動模式存在諸多問題,并就此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一、線上互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活動目標指向不明
假期線上互動的方式多以微信群、公眾號為渠道,以微視頻錄播、資源分享等為內容;以教育目的與教育內容是否有意義、是否利于居家開展為標準進行搜集,使得推送資源缺乏系統性。而活動內容作為教學系統里的重要組成部分無層次變化、內容推進,形式過于單一、結構過于零散。資源的過剩也使得優質的網絡資源難以被篩選、被整合,得不到有效利用,更談不上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教與學。
(二)活動內容脫離生活
家庭教育不能脫離生活,教育者要學會在社會的大課堂中隨時捕捉教育契機。幼兒學習應是以習得更多生活經驗為主,雖然線上活動形式豐富多樣,卻忽略了“難得的”生活經驗,也忽略了將生活中的點滴轉變為成長契機的機會。
(三)指導對象出現偏差
由于幼兒長期的假期居家生活,生活學習模式已從師幼互動逐漸轉變為親子活動,此時對幼兒的指導若只是單純進行資源的分享,可能會因各不可控因素,如:家長工作、場地、材料、網絡及時間等,使得這一指導模式成為空設。家庭和幼兒園的合作是雙向的,而假期中的互動應以家長實際需求為著力點,基于現代信息技術構建新型E時代+家園共育模式,促進家園共育;在家園共育中可運用的策略有:樹立新型共育觀念,破除園主家客的定式關系;交流形式和內容多元化;提高網絡家園共育的參與水平;深化家園共育管理,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便利條件,加強與家長的緊密聯系和有效溝通,向家長及時傳遞最新最優的教育方式,使幼兒獲得最優的發展。
二、當前家庭教育面臨的實際需求
提升幼兒發展水平,促進家園合力,重點在教師,關鍵在家庭。不同的父母教養方式和水平千差萬別,對兒童教育的興趣水平也各不相同,而家庭的配合問題,說到底仍是教師的專業性不足,未從家庭的實際需求出發。據此,根據園所情況,幼師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對家長進行了調研,并將收回的數據進行了分析與整理,問卷發放總數量516份,收回389份,回收率為75.4%,主要結論如下:1.本次問卷填寫的389人中有效填寫人數為383人,父親占比20.82%,母親占比77.63%,其他占比1.54%,對于線上互動母親的關注度較父親高;2.有46.27%的家庭較少參與線上互動,甚至有0.51%的家庭沒有參與過;而55.49%的家庭因為工作太忙,沒時間關注,還有48.35%的家庭是因為祖輩照顧得較多,對手機操作不熟練;3.對于家園共育,幼兒園家長最想了解關于情緒、安全、行為習慣和自理能力四方面的培養,分別占比為56.04%、48.84%、47.04%、44.47%;
三、加強家園合力的對策與建議
針對前期線上互動存在的問題及現階段家庭教育面臨的實際需求,提出以下對策與建議:
(一)“專題分享+線上答疑”,解決實際困惑
從家庭需求出發,以關鍵詞“情緒管理”“自理能力”“行為習慣”三方面入手。一是系統性建構,從各網絡平臺中搜集并整理素材,以每月一個主題、每周一次的頻率進行專題推送,以實操型、案例性為主,引導家長自主選擇,結合家庭實際情況及時把握生活中教育的契機;二是針對性解惑,依據每周的專題推送內容,設置相應的答疑時間,有針對性地解決家長的實際需求,幫助家長回歸“教育者”身份。
(二)“線上沙龍+互動交流”,凸顯家庭主體
專題分享,建立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橋梁;線上沙龍,搭建家長與家長之間的思想碰撞。結合已推送的專題內容,組織家長間的交流互動,根據家長間互動的反饋結果,對當月整體活動效果做出評價,在解決每個家庭面臨的問題及困惑的同時,優化后期家庭育兒指導內容。
(三)“教研+評價+反思”,提升師資力量
以了解幼兒各階段的認知、思維特點、社交情感、語言發展等為導向;以如何引導家長利用生活經驗指導幼兒活動為主題;以發展幼師專業性為核心,通過研培內容體系化、研培形式多樣化的方式,保證幼師知識的掌握、素養的提升,以便及時解答家長提出的問題及需求,使得假期中以網絡為平臺仍能使“幼師一家庭一幼兒”三方真正融合,從而使每一位幼師都能在網絡時代發揮自身最大的能量,形成家園合力,共同促進幼兒成長。
參考文獻:
[1]沙銀芬.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與家庭教育[J].教育探索,2009(10).
[2]李玉榮.家園共育走進E時代——基于信息技術的家園共育[J].教育界,20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