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華 姜虎成 秦欽 鐘立強 張世勇 陳校輝 王江



摘要:以斑點叉尾“江豐1號”苗種為試驗對象,在池塘養殖密度分別為8 000尾/667 m2(B1)、10 000尾/667 m2(B2)、12 000尾/667 m2(B3)、15 000尾/667 m2(B4)的4個梯度下,進行為期150 d的斑點叉尾“江豐1號”魚種培育試驗,研究斑點叉尾“江豐1號”苗種在池塘養殖中的適宜放養密度。結果顯示,B3組的終末體質量、特定生長率顯著高于其他3個密度組(P<0.05);B1和B2組終末體質量、特定生長率無顯著性差異(P>0.05)。B3組的肥滿度顯著高于其他3個密度組(P<0.05)。飼料系數B3組顯著低于B1、B2組。試驗期間,苗種成活率為66.4%~74.7%,4個密度組中B4組的成活率最低,與其他3個密度組差異顯著(P<0.05)。養殖產量從高到低依次為B3組>B4組>B2組>B1組,B3組產量最高。B4組支出成本顯著高于B3組,導致凈利潤和投資回報率的降低。綜合分析,在本試驗條件下,體質量為(1.05±0.02) g的斑點叉尾“江豐1號”苗種放苗密度以12 000尾/667 m2為宜。該結果可為池塘養殖條件下苗種培育提供參考依據,有助于在生產實際中科學設置放養密度,提高養殖經濟效益及生態效益。
關鍵詞:斑點叉尾[XCZ11.tif,JZ]“江豐1號”;養殖密度;生長;養殖經濟效益
中圖分類號: S965.128?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0)14-0203-04
養殖密度是影響水體生產力的重要因素,水產養殖中,為提高水體利用率和養殖產量,生產者通過提高魚類養殖密度以實現單位水體養殖產量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是常用的一種手段[1]。研究表明,過高養殖密度會導致種內對空間和餌料的競爭,引起密度脅迫,增加額外的消耗,不僅直接影響養殖對象的存活率、餌料利用率、生長速度等,還間接影響水體的理化環境,引起水質惡化,增加魚病發生可能性,導致魚類成活率和群體生長率降低,養殖風險提高[2-5]。魚類的生長、攝食及生理功能均受到養殖密度影響[6]。因此,研究水產動物不同養[KG*8]殖密度下的生長性能,探索投放合理的養殖密度,從而提高養殖存活率和經濟效益已成為水產養殖業不可忽視的問題。
斑點叉尾“江豐1號”是經過近6年研究,于2013年成功育成的生長優勢明顯的斑點叉尾新品種(品種登記號:GS-02-003-2013),其肉味鮮美、營養豐富,屬于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水產品,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目前,池塘養殖條件最佳的苗種養殖密度還未見研究和報道。鑒于此,本研究將結合生產實際,研究斑點叉尾“江豐1號”池塘苗種培育的養殖密度與生長、存活、養殖產量及經濟效益的關系,以期探索適宜的池塘養殖模式下合理的養殖密度,為斑點叉尾“江豐1號”池塘苗種培育產量穩定和養殖效果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所用斑點叉尾“江豐1號”苗種為2018年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揚中基地人工繁殖培育所得,體質健康,平均規格一致,初始體質量為(1.05±0.02) g。養殖試驗于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揚中基地進行,選擇面積為1 000 m2的池塘共12個。2018年6月30日使用漂白粉對試驗池塘進行消毒和清塘,3 d后進水,向池中施肥,待培育池塘水色達到“肥、活、嫩、爽”,開始投放試驗苗種。苗種投放時,將裝苗塑料桶內的水和池水混合,待適應20 min左右至內外水溫基本相同,投放動作要做到慢而輕,防止產生應激反應。
1.2 試驗方法
本研究設置4個試驗密度組,分別為:B1組(8 000尾/667 m2)、B2組(10 000尾/667 m2)、B3(12 000尾/667 m2)和B4組(15 000尾/667 m2),于7月12日將準備好的幼苗按照以上密度隨機放入已準備好的各試驗池,每個密度組均設3個平行。每口試驗池塘套養規格4~6 cm的花白鰱苗種300尾,以調節水質。
1.3 飼養管理
試驗開始后,前3~5 d,每天投喂1次浮性顆粒飼料,隨著魚體馴化適應集中上來攝食,改為上、下午各投喂1次,投喂量根據水溫、攝食和天氣情況隨時調整;夜間采用底部微孔增氧設施對各試驗池進行增氧,每隔20 d使用聚維酮碘全池潑灑消毒,每月使用殺蟲劑預防1次寄生蟲。定期檢測水體的pH值、溶氧、氨氮和亞硝酸鹽含量,養殖高溫季節,根據需要每周換水1次,20 cm/次,維持良好水質,試驗期間水質指標維持在pH值7.5~8.0,DO值>4.5 mg/L,氨氮含量<0.4 mg/L,亞硝酸鹽含量<0.12 mg/L的范圍內。
1.4 數據采集
1.4.1 生長性能
試驗于2018年12月12日結束后,排干池水干塘統計數據,計算成活率,測定各試驗組魚體質量、體長,計算特定生長率、飼料系數、肥滿度和產量。用毛巾輕輕擦試體表水分后,采用電子天平稱質量(精確至0.01 g)。一些指標的計算方法為:
飼料系數=投入的飼料量/魚增重的體質量;
特定生長率=(lnWt-lnW0)/t×100%;
成活率=100%×試驗結束時存活尾數/試驗開始時放養數量;
肥滿度=Wt/L3×100%;
式中:W0與Wt分別表示正式試驗開始前后各試驗池魚體平均體質量(g),t表示試驗時間(d),L表示試驗結束時魚的平均體長(cm)。
1.4.2 經濟效益分析
經濟效益分析中的支出主要包括塘租、苗種、飼料、勞務工資、魚藥和其他費用,計算凈利潤。
凈利潤(元)=總收入-總支出;
投資回報率=100%×凈利潤/總支出。
1.4.3 數據分析
所有數據以采用“平均值±標準差”表示。本研究應用Excel和SPSS 16.0軟件對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差異顯著性檢驗分析用t檢驗計算P值,當P<0.05時為差異顯著。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養殖密度對斑點叉尾“江豐1號”苗種生長性能的影響
斑點叉尾“江豐1號”苗種在不同放養密度下養殖150 d后生長參數見表1。由表1可知,試驗池塘內不同密度組的斑點叉尾“江豐1號”苗種均能正常生長。不同密度組初始體質量無顯著差異(P>0.05)。B1組終末體長優于其他3個密度組,但4個密度組差異不顯著(P>0.05)。B3組的終末體質量、特定生長率顯著高于其他3個密度組(P<0.05);B1和B2組終末體質量、特定生長率無顯著性差異(P>0.05)。B3組的斑點叉尾“江豐1號”苗種肥滿度顯著高于其他3個密度組(P<0.05)。飼料系數B1、B2組顯著高于B3組(P<0.05)。
2.2 不同養殖密度對斑點叉尾“江豐1號”苗種成活及產量的影響
斑點叉尾“江豐1號”苗種在不同放養密度下養殖150 d后成活率和產量見表2。由表2可知,整個試驗期間,斑點叉尾“江豐1號”苗種成活率為 66.4%~74.7%之間,4個密度組中B4組的成活率最低,與其他3個密度組差異顯著(P<0.05)。養殖產量從高到低依次為B3組>B4組>B2組>B1組,B3組產量顯著高于B1組、B2組,B3、B4組2個密度組間的產量差異不顯著。
2.3 不同養殖密度對斑點叉尾“江豐1號”苗種養殖經濟效益的影響
由表3可知,各密度組養殖成本主要包括池塘租費、苗種費、飼料費、勞務人工和漁藥等費用。各密度組除池塘租費和勞務人工開支一致外,其他支出均存在較大差異,各密度組總支出差異顯著。養殖總收入的差異取決于產量和規格大小,本試驗中各密度組的出池規格較相近,苗種按相同的價格計算。B3組產量、凈利潤和投資回報率均高于其他密度組,B1組凈利潤和投資回報率最低,其次是B2組和B4組。B3組和B4組2個密度組之間的產量差異性不顯著,但B4組支出明顯高于B3組,降低了凈利潤和投資回報率。4個密度組池塘投放花白鰱均未計入內。
3 討論與結論
3.1 不同養殖密度對斑點叉尾“江豐1號”苗種生長性能的影響
飼料系數是衡量養殖性能高低的一項重要指標,而增重率和特定生長率是反映試驗動物生長速度快慢的一類重要指標。養殖密度的增高對魚類的生長及飼料利用率有抑制作用[1]。一般認為,養殖魚類在低密度條件下生長快,而在高密度特別是在超過關鍵點后,魚的生長速率將下降[7]。Lemos等在養殖羅非魚的試驗中認為,過低或過高的密度都會對群體生長產生抑制[8],這種結果可能與鱸科魚類領域占領性強,在低密度養殖條件下,易因相互驅趕追逐增加能量消耗,引起生長效率下降有關;也可能是由于在低密度養殖條件下,魚苗活動空間大,無形中降低了對飼料的利用率(餌料系數比較高),從而影響到群體生長。孫大川等在對寶石鱸的研究中發現,過低的養殖密度也會降低魚類的生長性能[9]。本試驗中,從低到高設置了4個密度組,觀察其養殖效果。從B3養殖密度組的終末體質量、特定生長率結果觀察,顯著高于其他3個密度組(P<0.05);B3組苗種肥滿度也顯著高于其他3個密度組(P<0.05)。B1和B2組終末體質量、特定生長率無顯著性差異(P<0.05)。B3組飼料系數明顯低于B1、B2、B4組。斑點叉尾為集群攝食[10]生活習性魚類,可能與此有關,過低的密度設置影響了其生活習性,過高的密度也會對群體生長產生抑制。
3.2 不同養殖密度對斑點叉尾“江豐1號”苗種成活及產量的影響
養殖密度的高低對斑點叉尾苗種規格、成活率和產量有很大影響。從試驗結果觀察,4個密度組中B4組為高密度組,其成活率最低,與其他3個密度組差異性顯著(P<0.05)。從養殖產量看,不同密度組養殖收獲時B3、B4組產量顯著高于B1、B2組,但這2個密度組之間的產量差異不顯著。B4組放養密度最高,以較大的種群個數為基礎,取得了高于B1、B2組的產量,但不是以高的生長效率為前提。另外,為取得好的養殖效果和更好的收益,除應考慮魚類的生長特性和池塘配置條件等因素外,還要考慮養殖者的經濟條件、養殖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等自身情況。
3.3 不同養殖密度對斑點叉尾“江豐1號”苗種養殖經濟效益的影響
商業性養殖目標是獲得最高的養殖效益,而養殖效益則取決于養殖品種的產量、商品規格和價格。本試驗中池塘養殖斑點叉尾[XCZ11.tif;%118%118,JZ]“江豐1號”苗種的主要成本有池塘租費、苗種費、飼料費、勞務人工等費用。4個密度組之間的開支均存在較大的差異,養殖期間,由于難于估計存塘魚準確的數量,按照初始放養量計算投喂餌料,造成飼料上的浪費,從而增加了養殖成本。各密度組的出池規格較相近,苗種按相同的價格計算。試驗結果表明,B3組凈利潤和回報率明顯高于其他3個密度組,表現出更好的經濟效益。因此,良好的經濟效益與其該密度下的有著較高的生長效率密切相關。
本試驗以養殖過程中的生長性能、成活率、飼料系數、產量及經濟效益作為判據,綜合認為,為提供50 g以上大規格優質斑點叉尾“江豐1號”魚種,池塘養殖條件下初始體質量(1.05±0.02) g的斑點叉尾“江豐1號”苗種放養密度以12 000尾/667 m2為宜,過低的養殖密度達不到理想的產量和養殖效益,而過高的養殖密度養殖成本加劇,降低養殖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曹 陽,李二超,陳立僑,等. 養殖密度對俄羅斯鱘幼魚的生長、生理和免疫指標的影響[J]. 水生生物學報,2014,38(5):968-974.
[2]逯尚尉,劉兆普,余 燕. 密度脅迫對點帶石斑魚幼魚生長、代謝的影響[J]. 中國水產科學,2011,18(2):322-328.
[3]戴習林,周夢穎,鞠 波,等. 養殖密度對羅氏沼蝦生長、性別分化與性腺發育的影響[J]. 水產學報,2016,40(12):1874-1882.
[4]劉寶良,雷霽霖,賈 睿,等. 養殖密度對魚類福利影響研究進展[J]. 中國工程科學,2014,16(9):100-105.
[5]步 艷,李吉方,溫海深,等. 養殖密度對大雜交鱘幼魚體組分和血液生化指標的影響[J]. 海洋湖沼通報,2014(3):69-74.
[6]葉建生,趙素珍,徐寶偉,等. 不同養殖密度和水溫對胭脂魚生長的影響[J]. 江蘇農業科學,2019,47(1):152-155.
[7]Jonathan S L,Britt L L,Matthew A C,et al. Effect of light intensity and feed density on feeding behaviour,growth and survival of larval sablefish Anoplopoma fimbria[J]. Aquaculture Research,2017,48(8):4438-4448.
[8]Lemos C P,Ribeiro C M,Couto R D,et al. Effect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pH and stocking density on the growth,haemat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responses of Nile tilapia juveniles[J]. Aquaculture,2018,495(1):62-67.
[9]孫大川,譚洪新,羅國芝,等. 養殖密度對寶石鱸生長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標的影響[J]. 漁業現代化,2009,36(2):12-15.
[10]胡小健. 斑點叉尾[XCZ11.tif;%88%88,JZ]實用養殖技術[M]. 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
收稿日期:2019-06-07
基金項目:江蘇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項目(編號:JATS[2019]391);江蘇省農業重大新品種創制項目(編號:PZCZ201741)。
作者簡介:王明華(1973—),女,江蘇南京人,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生態高效養殖模式研究。E-mail:w19731224@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