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師范第三附屬小學 鄧蕓蕓
HPM(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指數學史與數學教育,主要研究通過數學史提高數學教育的水平。借助數學史的研究,教師可以更加準確地把握數學學科內容本質,了解兒童學習數學的困難,觸及兒童的心靈,促進兒童持續建構數學知識體系,理解數學學科的核心思想方法,實現深度學習。
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曾指出,學習動機必須盡可能建立在喚起對所學內容的興趣的基礎上。數學史上的許多趣題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是絕佳的教學素材。在教學中合理運用,能有效地促進兒童主動探究,讓深度學習真正發生。
人類數學思想的早期歷史會引導我們更準確地認識自己的不足,理解錯誤產生的原因。通過研讀數學史,教師可以預測并接納學生在學習中會遇到的困難,依托數學史找到更好的辦法來幫助學生克服這些障礙。
以“用字母表示數”為例,人類歷史上代數學的發展經過了“修辭代數”“縮略代數”,最后到“符號代數”,經歷了漫長的三千多年的歷程,經過無數數學家的艱辛努力才成為今天的樣子。從最初的用語言敘述,到用特定的字母表示特定的數量,再到同一個字母在不同的時刻可以取不同的值,人類的認識不斷突破、不斷發展,符號化、抽象化的程度越來越高。我們怎能認為學生通過短短幾節課就能很快領會這一方法的本質,體會到它的精妙?出現各種認知錯誤是情理之中的事。有了以上相關數學史的研讀與分析,就會預測到學生在學習“用字母表示數”的時候會遇到的困難,并據此來對教學方法進行有效預設。
借助數學史的研究,教師能更加準確地把握數學學科內容本質,促進兒童持續建構數學知識體系,理解數學學科的核心思想方法,感悟數學的理性精神,提升核心素養,實現深度學習。下面以《認識負數》的教學為例來具體談一談。
中國是最早認識和使用負數的國家,成書于公元一世紀的《九章算術》中記載“糧食入倉為正,出倉為負”,給出了正負數的運算法則,直到1860 年后才逐步確立了負數的地位。對比研究發現,負數產生的根源是實際生活和運算封閉性的需要,因而注重解決實際問題的東方人更早接受和應用了負數。基于這樣的歷史,負數的引入可以創設情境,從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開始,進而引導學生經歷負數產生的過程。
引入環節,出示問題:“爸爸這個月工資收入6000 元,還房貸2000 元。這兩筆錢分別怎樣記賬?你打算怎樣表示?”在學生呈現多種表示方式后,我對他們創造的方法給予充分肯定,同時介紹可以用正負數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兩個量。接著讓學生回憶發現,溫度計上、電梯按鍵、海拔記錄等很多場景中都出現過負數。這樣的內容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會讓學生從一開始就感受到負數存在的價值,并初步了解負數的含義。
深度學習以發展高階思維為目標,注重理解數學學科的核心思想方法,感悟數學的理性精神。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在學生對正負數的意義有了較明確的認識后,依托溫度計模型,讓學生把一些正負數:10、15、20 和-10、-15、-20 填到直線上。經過討論學生發現,首先要確定0 的位置,再填入其他數。此時,學生必然感受到0 不僅表示沒有,還是正負數的分界,是一個標準。數學的本質被逐步觸及和理解。此時揭示數軸并引導學生觀察數軸,學生很快就領悟到數軸上越往右數越大,那么越往左數就越小,“如何比較負數的大小”這一難題迎刃而解,而且在此過程中,數形結合的重要思想也被凸顯。
此外,數學史還可以讓數學變得更有溫度,讓學生更能感受到數學的價值和數學的魅力,更能觸及他們的心靈,讓他們熱愛并深刻理解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