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忠強,梁 燕,王 鳳,呂雷昌,李宗泰,張 靖,徐慧梅,王清華*
(1.山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山東 濟南250014;2.淄博市張店區園林綠化服務中心,山東 淄博2550002;3.山東省林業監測規劃院 山東濟南250014;4.臨沂市河東區湯頭街道辦事處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山東 臨沂276000)
側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屬于柏科側柏屬,是我國荒山綠化時的主要造林樹種[1]。側柏人工林是山東省干旱瘠薄山地主要的生態公益林,在涵養水源、防風固沙、減少徑流、保持水土、凈化空氣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生態功能[2]。但目前對側柏人工林生態效應的研究相對不足,僅有少量報道[1-4],關于側柏林生態穩定性的研究尚屬空白。
目前,山東省山區的側柏人工林多為50年前營造,林分密度普遍過大,多數已呈高度郁閉狀態,導致樹木長勢減弱,林下植被稀疏,生物多樣性銳減,難以全面發揮其生態功能,生態穩定性普遍較差。課題組依托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2016GNC111008) 和山東省林業科技創新項目(LYCX03-2018-14)對干旱瘠薄山地側柏人工林生態穩定性開展初步研究,提出了側柏林生態穩定性評價方法,將23 個典型長期山地側柏人工林進行了穩定性分級(表1)[5]。本文以“不穩定”側柏林為對照,探討了穩定側柏林的生態服務功能。
供試林分位于燕子山林場和黑峪林場,分別地處濟南歷下區和淄博市博山區,林方設置及林分具體生長情況參見文獻[6,7]。在每個試驗點各選取2 塊樣地的側柏人林進行研究,編號為1-2、1-5、3-8 和3-9,林分基本情況見表2。根據前期調查結果及穩定性評價方法,1-2 號和3-8 號側柏林的穩定性等級為“不穩定”,1-5 號和3-9 號則為“高度穩定”(表1)。分別調查4 個供試林分的林下植被,計算多樣性指數:Patrick豐富度指數(Pa)、Margalef指數(Ma)、Simpson 多樣性指數(D)、Shannon-Wiener 指數(H)和Pielou 均勻度指數(Pj),具體調查和計算方法參見文獻[6]。

表1 魯中山地典型側柏人工林的生態穩定性等級

表2 供試側柏人工林樣地情況
供試林分為位于燕子山林場的1-2 和1-5 樣地,基本情況見表2,林方設置及林分具體生長情況參見文獻[6,7]。在每塊側柏林地各選取3 個樣方,采用標尺法[8]研究林分穩定性對林地土壤流失的影響,在1-2 號林地內的3 個樣方面積分別為3 m×5 m、4 m×4 m 和4 m×4 m,每1 m2鋪設一枚鋼釬;1-5 號林地內的3 個樣方面積分別為3 m×4 m、2 m×8 m 和2 m×9 m,同樣也是每1 m2鋪設一枚鋼釬。雨季前用游標卡尺分別測量每枚鋼釬露出地面的高度(mm),然后在雨季后再次測量高度。根據雨季前后鋼釬高度的平均差值,土壤容重,采用下式計算得出林地土壤流失量:

式中W 為土壤流失量(T/hm2);H1和H2分別為雨季前、后的鋼釬高度(mm);ρ 為林地土壤容重(g/cm3)。
供試林分位于燕子山林場和黑峪林場,在每個樣點各選取4 塊樣地的側柏林進行研究。燕子山所選樣地編號為1-1、1-4、1-5、1-6,其中1-1 和1-6側柏林的生態穩定性為“不穩定”,而1-4 和1-5 為“高度穩定”;黑峪林場所選樣地編號3-2、3-8、3-7和3-9,其中3-2 和3-8 側柏林的生態穩定性為“不穩定”,3-7 和3-9 為“高度穩定”。林分基本情況見表3,林方設置及林分具體生長情況參見文獻[6,7]。分別測定供試側柏林樣方內距地面1.5 m 高處的溫度、濕度、負離子含量、風速以及黑峪林場側柏林內的地表溫度,同時測定林外空地相應位置的上述指標,進行對比研究。

表3 供試側柏人工林樣地概況
供試4 塊樣地側柏人工林林下的植物多樣性指數列于表4。對位于同一試驗點的2 個側柏林分進行比較,由表3中結果可以得知,生態系統非常穩定的1-5 號側柏林的豐富度指數Pa 和Ma 分別較1-2 號側柏林的相應指數增加了1.50 倍和2.67倍;多樣性指數H 和D 分別增加了14.64 倍和9.68倍;而均勻度指數Pj 增加了5.73 倍。
將生態穩定性非常高的3-9 與不穩定的3-8進行比較,經計算后可知,3-9 號側柏林的豐富度指數Pa 和Ma 分別較3-8 號側柏林的相應指數增加了0.60 倍和0.89 倍;多樣性指數H 和D 分別增加了3.29 倍和3.83 倍;而均勻度指數Pj 增加了2.31 倍。
兩個調查點的研究結果均表明,側柏林生態穩定性提高后可顯著增加林下植物多樣性指數,這也是導致林分穩定性較高的重要影響因素。利用本研究提出的側柏林穩定性構建技術,提高林分生態穩定性后,可使林下生物多樣性得到顯著提高。

表4 不同樣地側柏林的林下植物多樣性指數
由表5調查和計算結果可以看出,生態系統高度穩定的1-5 號側柏林的土壤平均流失量為31.68 T/hm2,而不穩定的1-2 號側柏林的土壤平均流失量為51.19 T/hm2;方差分析結果表明,這兩塊林地土壤流失量存在顯著性差異。研究結果表明,1-5 號林地較1-2 號林地的土壤流失量減少了38.11%,這說明生態穩定性高的側柏林有利于林地土壤的保持。

表5 不同樣地的土壤流失量
2.3.1 負離子含量
由表6和表7測定結果可以看出,與林外相比,側柏林內的負離子含量和空氣濕度較林外測定結果均有明顯增加。燕子山林場1-1 和1-6 側柏林的負離子增幅分別為12.50%和5.26%,而生態穩定性高的1-4 和1-5 側柏林林內負離子增幅分別為65.71%和17.39%;黑峪林場側柏林內外的負離子含量也存在相似規律,不穩定林分(3-2 和3-8)和高度穩定林分 (3-7 和3-9) 的增幅分別為7.50%-8.54%和26.19%-34.15%(表8)。
2.3.2 風速
與林外風速相比,側柏林內風速得到明顯降低(表6和表7)。高度穩定側柏林對風速的抑制作用較不穩定側柏林有大幅增加。以黑峪林場供試林分為例,3-2 和3-8 均為生態系統不穩定的側柏人工林,其林內風速分別較林外減少了20%和35.29%;而對于高度穩定性的3-7 和3-9,降低百分比分別為84.62%和87.50%。
2.3.3 空氣溫度
兩個試驗點空氣溫度的變化規律與負離子結果相反(表6和表7)。燕子山林場不穩定林分(1-1和1-6) 的林內空氣溫度較林外下降了0.71%-3.17%,高度穩定林分(1-4 和1-5)則降低了9.74%-5.48%。黑峪林場不穩定林分(3-2 和3-8)的林內空氣溫度較林外下降了3.37%-5.39%,高度穩定林分(3-7 和3-9)則降低了了11.63%-12.50%。
2.3.4 空氣濕度
兩個樣點空氣濕度與負離子林內外變化結果類似,燕子山林場不穩定林分(1-1 和1-6)的林內空氣濕度較林外提高了2.43%-3.17%,高度穩定林分(1-4 和1-5)則提高了4.74%-5.87%;黑峪林場不穩定林分(3-2 和3-8)的林內空氣濕度較林外提高了6.45%-13.10%,高度穩定林分(3-7 和3-9)則提高了28.76%-15.98%。
2.3.5 地表溫度
黑峪林場供試側柏林地表溫度變化規律與空氣溫度相似。由表7中結果可以看出,對于生態系統不穩定的3-2 和3-8 側柏人工林,其林內地表溫度分別較林外減少了4.60%和5.94%;而對于高度穩定性的3-7 和3-9,降低百分比分別為23.77%和10.75%。

表6 燕子山樣點供試側柏林的指標調查結果

表7 黑峪林場樣點供試側柏林的指標調查結果

表8 林內各指標較林外增加或降低幅度
對側柏人工林林內和林外的空氣負離子含量、空氣溫度、風速、空氣濕度、地表溫度的測定結果表明,穩定性高的側柏人工林在提高林內負離子含量和空氣濕度,降低林內空氣溫度、風速、地表溫度的效果更好,相比生態系統不穩定的側柏林所發揮出的生態服務功能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