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容 遂寧市中心醫院
靜脈留置針是臨床治療中行靜脈輸液時所使用的醫療工具,由于靜脈輸液治療是將藥物直接注射進人體血液中,無任何緩解過程,諸多研究表示,注射藥物對血管具有一定的傷害性,其次是長期反復的靜脈穿刺對血管造成的損傷,在靜脈輸液過程中也常常出現一些不良事件,如血管損傷、疼痛等。而靜脈留置針具有操作簡單、無需反復穿刺等特點,在一定程度上較好的減少了對血管的損傷,尤其是結合靜脈輸液護理技巧的情況下,能夠更好的降低相關不良事件的發生。本研究對我院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130例老年糖尿病病人均采用靜脈留置針輸液,試分析護理技巧在臨床中的應用價值,詳見下文。
將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130例老年糖尿病病人納入研究,經告知后所有研究對象均自愿參與,并簽署相關文件,經我院相關醫學部門準許。根據抽簽法進行分組,將病人分為實驗組(n=65)和參照組(n=65)。參照組中男39例,女26例;年齡61~79歲,平均年齡(69.1±2.6)歲。實驗組中男41例,女24例;年齡62~81歲,平均年齡(70.2±2.4)歲。所有研究對象基本信息對比無顯著差別(P>0.05),存在可比性。
1.參照組。參照組病人實施一般護理,包括常規消毒、壓脈等操作,同時向病人及其家屬講解輸液相關知識、注意事項,指導其正確按壓。2.實驗組。實驗組在靜脈輸液過程中采取護理技巧,具體內容包括:(1)在輸液前檢查相關設備質量、有效期、包裝有無破損、型號、導管、針頭等是否正常。選用一次性密閉式靜脈留置針,穿刺前向患者及其家屬告知靜脈留置針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并告知相關注意事項,以增強患者對穿刺輸液的配合性,有助于一次穿刺成功。(2)穿刺護理:選擇病人較為明顯且富有彈性的靜脈作為穿刺點,不得在關節、韌帶以及有靜脈瓣的血管周圍穿刺;若患者血管不夠充盈,可先扎止血帶1min,隨后解開,手臂下垂30s后再扎止血帶,可使病人血管快速充盈,有助于穿刺成功。對穿刺部位進行常規消毒,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3)靜脈炎預防護理:在輸液過程中,護理人員使用生理鹽水將導管中的殘留藥物融合注入,盡量減弱對血管的刺激,從而預防靜脈炎的發生。同時當病人連續注入兩種或兩種以上藥物時,在更換藥物時需兌入生理鹽水,避免不同藥物間出現化學反應對病人的血管造成刺激。若已經發生靜脈炎,則需對其進行評估分級,并按照相關處理規程給予相應的處理措施,加以觀察。
觀察對比兩組病人的不良事件(血管損傷、局部腫脹、血栓、靜脈炎)發生情況。
將數據納入SPSS19.0統計軟件中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x2檢驗,P<0.05可認為有統計學意義,P<0.01有非常顯著性的差異。
1.對比兩組病人相關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實驗組病人的不良事件發生率4.62%低于參照組的18.46%,差異較大(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相關不良事件發生率對比[n(%)]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疾病,需要長時間進行輸液治療,而老年糖尿病病人作為特殊群體,機體功能逐漸衰竭、皮膚松弛,加上高血糖狀態下極易發生血塊凝固、感染、腫脹等不良事件。因此,在靜脈輸液過程中采取有效的護理技巧對于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具有重大意義。靜脈留置針操作簡便,適用于任何部位的穿刺,在注射藥物治療的同時減輕了病人反復穿刺的痛苦,也簡化了護理工作,在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靜脈輸液也是護理工作中必須掌握的技能,在該過程中采取積極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能夠最大限度降低相關不良事件的發生風險,對病人的治療效果和快速康復具有重要意義。在靜脈輸液治療中,通過提前與病人進行溝通,促進其對靜脈留置針的了解,有助于提升配合度;并選擇合適的穿刺部位,降低對病人造成的皮膚損傷,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減少穿刺部位受感染的可能;密切觀察病人局部皮膚以及不適癥狀的發生,以便于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降低對病人造成的不利影響。
綜上所述,對采用靜脈留置針行靜脈輸液的老年糖尿病病人實施輸液護理技巧,使病人在享受舒適護理的同時減少輸液不良事件的發生,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