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杰 蔡長舉 李長江貴州省水利科學研究院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國家節水行動,標志著節水從行業管理上升為國家意志和全民行動,必將有力促進節水型社會建設[1]。為大力推動全社會節水,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保障水安全,推動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形成節水型生產生活方式,2019年12月,貴州省印發了《貴州省節水行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貴州節水方案》)。灌區是水利改革發展的重點,同時也是節水型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貴州節水方案》中實現農業節水的“重要載體”,可以充分發揮其空間優勢,利用區域內水資源,通過工程、管理、農藝、生態等節水措施,達到節水增效目的,助力生態農業發展,實現糧食增產,保障糧食安全。
貴州是我國唯一一個沒有平原支撐的內陸省份,巖溶地貌發達,山多地少,石多土少,雨多庫少。①灌區規模方面,貴州有大型灌區10個(都為中小型灌區“打捆”組成),中型灌區118個,小型灌區29000多個。②灌區種植作物方面,以傳統五大作物為主的基礎上,近年全省加快推進500畝以上壩區產業結構調整,調減低效玉米種植面積,增加了高效經濟作物面積。③高效節水灌面建設方面,“十三五”期間全省高效節水灌面建設快速,截止2018年,全省高效節水灌溉面積累計達到約240萬畝。④灌區工程方面,灌區內水源工程多為“蓄、引、提”形式,其中多以蓄為主;輸水工程以渠系工程為主,隨著高效節水工程的實施,近年以管道輸水為主的建設項目逐年增加。
《貴州節水方案》制定的農業節水主要目標是:到2020年,貴州省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480以上;到2022年,全省用水總量控制在136億立方米以內,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490以上。根據《貴州省水資源公報》,統計貴州省2006年至2018年農業用水總量(圖1)和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圖2),可知我省農業用水占比2013年以來呈小幅上升,每年增加約4%;2018年農業用水總量和占比歷年最高,為106.79億m3和54.3%,但占比低于當年全國水平(61.3%)。農業用水效率方面,2006年至2018年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由0.385提高到0.472,但處于同年全國水平(0.554)以下。
兩項指標雖與全國水平有一定差距,但也表明我省農業用水的節水潛力還有較大提高空間,而灌區規劃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進一步挖缺并提高灌區的節水潛力,如何實踐并完成節水目標,縮小與節水先進地區的差距,建議以節水措施中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為主要工作內容,從現狀“短板”中找問題,開展適宜本灌區的節水工作。

圖1 貴州省2006年至2018年農業用水總量

圖2 貴州省2006年至2018年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
《貴州節水方案》提出要加快灌區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積極推廣高效節水灌溉和水肥一體化技術。到2020年,水肥一體化面積達到30萬畝,每年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5萬畝;到2022年,積極推進節水型灌區和節水農業示范區創建。
針對《貴州節水方案》制定的目標,筆者以《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和相關技術標準為依據,將灌區節水工程措施分為水源工程、輸水工程、排水工程、生態環境保護工程和信息化工程,結合本省灌區水利設施存在的“短板”,提出以下建議。

表1 灌區工程節水措施建議表
工程節水措施不僅是為了實體建設,更重要的是為管理節水措施提供硬件條件;管理節水措施的制度優勢,為工程運行提供保障。兩者相輔相成、同功一體。對照《貴州節水方案》任務目標,建議從以下四個方面提出管理節水措施建議。
1.完善支撐灌溉管理的硬件條件
響應方案中總量強度雙控行動和農業節水增效的水資源管理目標,按照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要求,根據灌區水資源情況,建議以首部—取水處、節點—用水戶取水處、尾部—田間用水,在三處計量設施的硬件基礎上,制定適合本區域的灌溉用水管理對策措施,使農業用水總量和農業用水效率的量化目標有數據可依、有制度可行。完善灌溉實驗站建設,為灌區所屬區域范圍的農業用水定額管理、節水灌溉制度落實提供基礎設施保障。
2.強化管理機制的監管作用
為響應《貴州節水方案》用水全過程管理、強化節水監督考核的任務目標,可借鑒農村人飲建后管護的“三個責任”制度,建立地方政府主體責任、行政管理部門行業監管責任、灌區管理單位或用水戶(組織)運行管理責任的建后管護責任制度,強化政府在灌區節水方面的主體責任意識和行政管理部門的監管力度,鼓勵并支持灌區管理單位或用水戶(組織)開展能體現用水價值的市場行為,微觀上為灌區運行提供管理保障,宏觀上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
3.強調水價機制的針對性和合理性
為響應《貴州節水方案》“深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同步建立農業用水精準補貼”的任務目標,根據灌區水資源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在區域內農業用水戶用水方式和規模的基礎上,制定本灌區的農業水價形成機制。特別是全省正在開展的500畝以上壩區產業結構調整工作,產業更加多樣化和規模化,滋生了眾多以高效經濟作物為經營對象的用水戶。在此背景下,要求灌區水價機制更有針對性和合理性,最終目的是促進節約用水和保障工程良性運行。
4.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水平
現階段傳統灌區向現代灌區發展的目標是更加精準化、高效化、智能化,可以充分發揮信息化手段在空間布局、水情測報、安全監測、通信預警和遠程控制等方面的技術優勢,提高管理節水水平。如基于3S技術的“灌區一張圖”,可實現灌區空間數據最大限度的統一管理;貴州大數據優勢,可提高社會與灌區的融合度,讓公眾更多參與到灌區的公益性服務中;推廣自動化技術,實現灌區水利設施高效管理,提高灌區集中控制和調度水平。
筆者理解響應節水行動方案的灌區節水工作思路,應先滿足基本的任務要求,同時對照節水行動方案制定的目標,提出本灌區的具體節水措施,與節水方案相互呼應;最終層面是將相關成果與建設節水型社會“四大體系”相銜接,將灌區作為“點”,推動節水社會這個“面”,以點推面,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