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朱昊冰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們每一個人感受和審視正發生深刻變革的世界,而“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作為疫情之下的應急之舉,促生了一場全球范圍的在線教學實踐。這場浩大的在線教學實踐如同教育的新起點,讓我們重新思索教育的本質和初心,探索新時代發展下的教育策略。其中,音樂表演類課程因其專業特殊性,在線教學可謂“危”“機”并存。以鋼琴表演課程為例,一方面,網絡延遲、音色失真、示范性教學難以到位和情感啟迪局限等問題是目前線上教學較為突出的短板;而另一方面,在線教學以其協作共享的特點,有助于教師在教學互動過程中發揮“引領者、參與者、促進者”的作用。由此可見,在線教學必須進行有別于傳統教學的改革與創新。那么如何因勢利導找到核心教學理念和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除了對學生進行傳統的演奏技藝指導,如何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多元指導評價和教學設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和參與性?基于這些思考,筆者結合自身的在線鋼琴教學實踐,從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管理三方面對鋼琴表演課程的在線教學進行探討。
在課程范式上,將核心教學內容與支撐性教學內容有機融合,形成以鋼琴演奏為核心的系統性課程。在內容范式上,融合線下的研讀演繹與線上的多人研討與交流,讓教學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在手段范式上,通過導學、導讀、集體研討激發學生的內在驅動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團隊學習、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開展在線教學以來,筆者在傳統“一對一”演奏實踐課程的基礎上,增設探究式專題研討課、“樂”讀匯學習沙龍等教學環節,以進一步幫助學生使用音樂語言進行不同層次的思考和認知,培養學生音樂分析和賞析能力,繼而進行創造性和批判性的思考,以此達到“授之以漁”的目的。
1. 探究式專題研討課為主題性的小組或集體討論課。開課頻率為每三周一次,以更好地回顧總結前三周一對一專業課的學習內容,通過個別課與集體課的交叉進行使得整體教學內容呈螺旋上升式。研討課中,以五步學習法加強對音樂作品創作風格、文本分析、演繹詮釋等方面的講解。內容涵蓋:
(1)領學引導。課前給學生研討大綱。如在“肖邦練習曲的演繹”專題研討中,要求學生在課前對練習曲這一體裁的起源、肖邦時代的鋼琴、肖邦練習曲的織體特點、肖邦練習曲的整體風格等進行預習研究。
(2)預習探究。學生根據主題及大綱進行自主探究并搜集整理相關文獻。如學生基于對肖邦總體音樂風格的了解后,對肖邦練習曲的技術特征進行了分類,進而思考技術訓練的真正意義。
(3)課堂展示。課堂上學生進行云講解和云演奏的雙重展示。學生需在演奏作品前,進行五分鐘的相關闡釋,以體現對音樂作品的深入理解。
(4)合作互評。學生相互進行點評分析。學生在演奏后,客觀評判自己的演奏;其他同學作為小老師,提出意見和建議。該項旨在鍛煉學生的思辨力和判斷力。
(5)總結分析。教師以研討者身份傾聽、參與并進行總結分析。如在“練琴的藝術”專題研討課中,在學生們各抒己見的基礎上,筆者從練琴前的準備、練琴的狀態、如何慢練、聆聽的重要性、練琴后的反思等要點進行分析歸納。又如,根據學生在演奏中出現的“通病”,在音色、觸鍵、層次、踏板等方面進行歸納總結,并“對癥下藥”給出解決方案,幫助學生更為貼切地表達出音樂風格。
2. 在鋼琴表演的教學中,除了關注學生音樂素養的拓展,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也是至關重要的。筆者在學生中開展的“樂”讀匯活動是通過“師生共讀一本書”“自我拓展一本書”“梳理評價再出發”三個階段的課外閱讀,激發師生間更多心靈碰撞,在增強教學互動性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過程中,將閱讀引向深處:思考對生命的敬畏、對生活的感恩,同時在任何時候都不失去探索世界真理的熱情。在第一階段的“師生共讀”中,筆者選取的是《音樂是什么》(芥川也寸志著),選擇讀本時,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慮:第一,能夠幫助拓展學生的音樂人文素養,有助于解決平日教學中發現的一些“通病”;第二,兼具專業性和趣味性;第三,長度適中,適合在一個假期內進行深度閱讀。
在收到第一篇讀后感后,被學生在文末的附語“感謝老師推薦的好書,充實了我的假期,并有機會重溫一下認真寫作的感覺”所觸動,萌發了進行第二階段的“自我拓展”的想法,即在完成指定閱讀的同時,自選一本自己喜歡的書籍,并分享讀后感。學生們的自選書單涉及自主選擇了哲學、心理學、人文等方面的書籍。第三階段為梳理學生讀后感,給予評價,并根據學生反饋內容有針對性地提出后續閱讀建議。
鋼琴表演實踐與音樂史、音樂理論等方面的學術積淀和綜合音樂素養是息息相關的:如對音樂作品的分析能力,包括對音樂語言、音樂結構、音樂織體的理解,又如結合時代人文背景,探究作曲家的音樂創作風格、音樂的情感內涵和審美特點等,都將影響演奏者對音樂作品的詮釋。以上兩個教學環節看似并未全部發生在黑白琴鍵上,但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后,卻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們將鋼琴演奏與其他學科涵養、綜合理論知識融會貫通,極大激發了創造性思維,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
1.“三管齊下”夯實教學質量。除了演奏實踐,輔以相關文獻閱讀、音樂文本分析、演繹版本比較等,將對學生演奏、寫作、演講的綜合能力培養融入教學中,并加以分析、評價和實踐,以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創作欲和思辨力。如通過研討課的預習以及“樂”讀匯的讀后感撰寫,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而寫作能力的鍛煉即是思維能力的鍛煉。此外,在研討課中,學生需在云課堂中進行五分鐘的陳述,闡釋自己在預習探究中的學習要點。這樣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不僅與鋼琴演奏中的音樂結構把控能力融會貫通,也是學生們在未來教學實踐中必不可少的專業技能。
2. 直播、錄播點面結合。在實時在線教學中,對教師敏銳的聽覺和形象有效的講解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針對網絡延遲、在線音色失真等局限,在實時在線課程結束后,可讓學生以視頻方式發來問題突出段落,第一時間進行解析,并與學生進一步討論后給予更具針對性的指導,打造個性化學習方案。同時,根據學生學習曲目,可推薦相關作曲家的不同體裁和題材的音樂作品,以豐富學生的學習層面。戰“疫”期間,注重選擇有關家國情懷、生命教育的音樂作品,讓學生能有更真切的感受,進一步提高課程的高度、溫度與效度。
1. 以主動學習延伸在線學習時間。在每周的課堂小結筆記中,通過精準提問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和拓展延伸,引導學生從逐字逐句的“傳話筒”式記錄提高至要點提煉,繼而能夠結合自身進行反思,最后學會融會貫通、舉一反三。以此有效引導學生回顧和鞏固所學知識,并為后續內容予以鋪墊,最終促進高效課堂的構建。自主性的教學模式延長了在線教學給予學生的“自主時間”,每次在提交交流材料時,學生都會在課程內容的基礎上花費時間自主思考,進行資料收集、分析、練習、對比、研究等工作,再進行筆記創作。學生普遍反映,對作品的音樂內涵和演繹知曉得更為透徹了。
2. 以互學互助提高在線學習效率。小組課和集體課的交流互動,給學生們營造了良好的集體學習氛圍。大家在分享和交流中鍛煉了搜集信息、歸納信息、提煉要點的能力,在互彈互聽中提高了觀察力和判斷力。錄音、錄像的方式也讓學生們更為客觀地了解自己并作自我檢查,提高了學習的專注度和效率。同時,在線教學也需要更多的人文關懷,學生們在互評互學中增強了團隊歸屬感,從而形成隔著屏幕,卻更有溫度的課程。而人文關懷亦是音樂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元素,具有了人文主義情懷,才更能具備欣賞音樂美、感知音樂意義的胸懷。
3. 以師生互動加強教師教學能力。在課堂筆記、讀后感及預習整理的PPT等一系列學習材料中,筆者透過屏幕進入學生豐富的內心世界,而有些學生在平日的課堂中甚至是沉默寡言的,這也讓我反思在教學中如何有效洞察學生的心理,如何多維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有人戲稱,在線教學讓師生關系成為了網友關系,而這在一定程度上,或許就是我們一直在尋找的“亦師亦友、教學相長”的狀態。目前的傳統課堂中,教師可能更多是單項主導和提供知識體系,而隨著未來在線教學的發展,學生將擁有更多獲取知識的途徑。這意味著教師除了幫助學生的個人成長,還需關注自我成長,提升層次、拓寬視野,以更具體系的知識技能供給能力幫助學生獨立思考,滋養學生心靈,哺育學生成長。
面對各種危機和文明的災難,人們更容易產生對人性本真的思考,我們開始重新審視生命的意義,尋求人文精神的回歸。大眾從社會的多個維度探尋應對危機和解決困難的辦法,而教育在這其中承擔著孕育智慧的使命。通過疫情,我們更加認識到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和時代需要的是面向世界的教育,而音樂教育則是美育的一個有力抓手,更需要教師樹立具有育人內涵的科學教學觀。
通過這場在線教學,或許會引發我們再次思考什么是完整的鋼琴教學?我們通過鋼琴學習到底要學什么?“藝術畢竟不是技術,音樂終究是有豐富充實的內心生活的人的心靈的聲音”。這其中蘊含著情感教育、價值觀教育、審美教育,培養的是思辨能力、創新能力,是知識、能力與素質的融合教育,因此我們更需關注的是“大鋼琴教學”,除了演奏技藝的傳授和藝術素養的熏陶,教師更肩負著立德樹人的使命。當下技術手段日新月異的發展賦予了傳統教學新的藝術形式和呈現方式,能夠更為多元地實現教學理念。然而,就如同一切好的技術都是為表現音樂服務的,一切先進優化的技術工具都是為了教育理念服務的,所有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也都是由教學理念做支撐的。作為承擔高校鋼琴表演課程的教師,應結合藝術類大學生培養和藝術類課程實施規律,積極更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結構、豐富教學內容,依托信息化教學優勢,以“云端課堂”推進鋼琴教學,積極從“以教為主”的模式轉化為“以學為主、教學相長”的互動模式,為學生創造個性化的學習空間與體驗,不斷培養與增強學生自主性學習、個性化學習、現代化學習的能力,以期不斷提升音樂表演課程的在線教學成效。
如果說一場疫情帶來的是教育的新起點,那么作為教師,更應清晰地將教育目標樹立為培養一個完整的人,而大學之道也正是在于: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