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沙裕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促進幼兒的發展。”環境作為一種“隱性”的教育資源,在幼兒發展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幼兒園公共區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教師對公共區域活動的開發和利用正逐漸從表面向深層次發展。隨著幼兒園課程游戲化項目的深入推進,幼兒園公共區域環境創設的自主權也逐漸回到了幼兒的手中。教師可以通過支持和鼓勵,吸引幼兒參與公共區域環境的創設和互動,促進幼兒全面發展。那么,我們該如何創設幼兒園公共區域環境,引導幼兒獲得人際交往、情緒管理、團隊協作、自我評價等社會技能的發展呢?
幼兒是幼兒園環境創設的主人,幼兒園公共區域環境創設的過程應是師幼共同參與的過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環境的布置也通過兒童的雙手和大腦,通過兒童思想和雙手所布置的環境,可使他們對環境中的事物更加認識,也更加愛護。”可見,環境的教育性也蘊含在環境規劃的過程中。只有寬松自主的環境,才能真正發揮公共區域活動的教育價值,進而激發幼兒的積極性、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力。在創設公共區域環境的過程中,教師要多傾聽并了解幼兒的意見與想法,與幼兒共同規劃并打造公共區域環境,保證幼兒的主體地位。
創設前,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討論公共區域的功能劃分:在這個區域里,你想玩什么游戲?你想怎么劃分場地?你認為可以收集哪些材料做游戲呢?你想給這個區域取什么名字?你有什么辦法可以讓其他幼兒知道這塊區域的用途呢?引導幼兒們根據公共區域的地理位置和資源特點開展小組討論,通過投票的形式確定最終方案,真正將公共區域環境的規劃權交給幼兒。
在營造溫馨、充滿童趣的游戲環境時,用幼兒的作品進行裝飾布置,可以提高幼兒參加活動的積極性。例如,我園美術室環境的創設是圍繞“可愛的動物”主題進行的,我們引導幼兒圍繞“瓶子”開展主題創作,請幼兒們制作瓶子動物,幼兒用瓶子自由創意,自主選擇輔材,獨立創作。教師只要做好材料提供和技能指導工作。當幼兒們的作品完成時,教師只需稍加藝術性地擺放,就可使整個美術室的藝術環境充滿靈氣了。整個環境的創設體現了幼兒的主人翁意識,在這樣的環境中,幼兒將會變得更加主動、自信,大大提高了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在公共區域環境打造的過程中,公共區域資源的梳理和統計工作必不可少。我們可以以此為契機,以班級為單位,引導幼兒對公共區域已有的資源進行梳理、統計、分類與整理。公共區域有著空間大、材料多、資源廣的特點,幼兒需要通過相互合作,才能完成資源梳理和統計工作,這一過程也能提升幼兒的團隊協作能力。引導幼兒完成公共區域資源梳理和統計工作,一方面,可以幫助幼兒了解材料收集和整理擺放的注意事項;另一方面,還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公共區域資源的具體情況,便于及時進行補充和完善。
教師可以結合園所資源,選擇幼兒感興趣的資源,開展觀察、統計、記錄等活動。例如,幼兒們發現爸爸媽媽會喝蒲公英茶降火,他們想到園所內的草坪區上有那么多草,會不會有蒲公英呢?通過上網查詢資料,幼兒們認識了蒲公英的外形。于是,他們分組在草坪區里尋找蒲公英。在分享活動中,幼兒們發現除了蒲公英,草坪區內還有許多不一樣的草,這些草可以吃嗎?于是,幼兒們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資源調查與統計。在探索的過程中,為了方便其他幼兒辨認,幼兒還自發地為小草們制作“身份卡”。在資源梳理的過程中,幼兒對區域資源也進行了整理。草坪區里有幾座草房子和葡萄連廊,通過討論,幼兒們認為可以利用這些房子,開展“奶茶鋪”“水果店”“小飯店”和“畫廊”等角色游戲。于是,幼兒們又自發地收集了許多奶茶杯、吸管、碗筷、鍋、貝殼、木塊等材料。他們對這些材料進行了分類統計,并且為這些材料選擇了合適的收納地點,還制作了標記。整個梳理統計的過程中,幼兒們自發組合,分工合作,團隊意識得到了明顯提升。
我們要打造安全、平等、尊重、信任、友愛的公共區域游戲環境。幼兒是公共區域環境規劃的主導者,更是公共區域環境建設的主力軍。在游戲時,幼兒們需要進行選區、分組、討論、記錄、繪畫等多項活動,這為幼兒之間的語言交往、情緒管理等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會。當幼兒之間意見相左或者發生沖突時,教師應平等地與幼兒進行溝通,鼓勵幼兒通過小組討論、語言表達、作品展示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引導幼兒尊重、接納和欣賞同伴們的觀點。
例如,在玩木區玩游戲時,幼兒們對玩木區里灶臺的擺放位置存在分歧。有的幼兒認為灶臺要放在木屋里,因為廚房都是在家里的;也有的幼兒認為灶臺要放在木屋外,這樣拾取“柴火”、烹飪“食物”會比較方便。兩組幼兒意見相左,相持不下。于是,在評價環節,教師引導幼兒們展開了一個小型辯論會。請雙方小組各抒己見,再請其他幼兒做裁判,以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確定灶臺的擺放位置。
教師要引導幼兒學會與同伴通過討論的方式解決問題,讓他們逐漸掌握化解矛盾的方法和途徑,這是突破幼兒交往難點和增強交往技能的關鍵。當幼兒之間出現分歧和沖突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通過協商來解決問題。最后,教師可以請幼兒交流彼此的感受,了解怎樣的言行舉止才能得到別人的認可,受到大家的歡迎。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幼兒在游戲和學習的過程中更需要規則的引導。而有效的規則源于幼兒自發的約定,幼兒通過集體討論而確定下來的規則更易于遵守。我們可以引導幼兒共同探討“約定內容”,自主設計、制定公共區域的“約定”,讓幼兒真正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在公共區域規則制定方面,我們也要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以“幼兒為主、教師為輔”的形式,將規則呈現在公共區域活動展板上,讓每位幼兒都能夠直觀、具體地看到。以這種形式制定出來的《游戲公約》,才可以讓幼兒自發地控制自己的游戲行為,更好地進行自我評價與反思,從而促進幼兒內省能力的發展。
公共區域環境的創設不是一蹴而就、一成不變的,它應隨著幼兒游戲活動的發展而不斷地更新和調整。我們要結合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理念,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依據,以幼兒關鍵經驗和發展需要為指引,不斷地豐富、完善、調整我們的戶外公共區域環境,為幼兒打造一個安全、溫馨、多樣、適宜的游戲活動環境,從而促進幼兒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