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施 健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下文簡稱《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綱要》為幼兒園課程改革指明了方向,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則為我們對幼兒園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使我們對幼兒園課程有了新的理解。幼兒園課程需要生活化,即課程可以追隨幼兒的生活經驗與興趣,既可以由教師預設,又可以由師幼共同引發或幼兒自發生成。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思想。對此,陶行知先生有過很多論述,其內涵十分豐富。生活含有教育的意義,而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又是無時不變的,也就意味著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
為什么生活具有教育的作用?陶行知先生認為這是生活中的矛盾使然。他說:“受過某種教育的生活與沒有受過某種教育的生活,摩擦起來,便發出生活的火花,即教育的火花,發出生活的變化,即教育的變化?!彼哉f,生活與生活一摩擦便立刻產生教育的作用。摩擦者與被摩擦者都發生了變化,便都受到了教育。正因為生活的矛盾無時無處不在,生活也就在隨時隨地發生教育的作用。
感受是靈魂的語言,情感是學習的開端。一旦幼兒開始表達自我感受,學習的廣度和深度都會發生變化,對自己、對世界也會有更深的感知。傳統的教育總是強調知識對幼兒的影響,幼兒的情感與感受似乎很少被關注。因此,生活化課程就從記錄幼兒的感受與情感入手,傾聽他們對事物的看法與判斷。感受與情感的表達也往往意味著一個人靈性的覺醒。幼兒對事物、對自己、對他人,都有著很強的敏感度和洞察能力,幼兒越是能夠回歸本心、本性,就越能感悟生命的真諦,他們和教師的相互關系,也會在這樣的過程中發生質的改變。教師也會從內心深處熱愛幼兒,尊重幼兒,欽佩幼兒。
知識是學習的磚瓦,認知也是生活化課程的一個重要部分。幼兒通過認知獲得的知識在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介質作用,沒有知識,感受無從依托。人類在多年的進化過程中, 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但是,不管這套知識體系多么嚴謹,它也只是一種對客觀事物的主觀表達。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幼兒有自己的知識系統,他們即使不借助符號學習,也能按自己的方式在頭腦中獲得相應的知識。
在課程的探索中,我們發現,生活化的課程似乎能喚起幼兒原有的、內在的經驗系統。當然,我們現在還無法確定幼兒內在的知識體系是怎樣的,但可以確定的是,借助于外在力量,能夠喚起他們內在的知識經驗。我們除了喚醒,還可以幫助他們將零散的經驗結構化,形成較為穩固的體系。對于幼兒而言, 知識的獲得也不只是為了知識本身,也是為了使自己能夠獲得更大的發展。因此,我理解的“幼兒發展”的含義是“幼兒通過知識的學習,感覺到自我存在與自我成長,進而主動成長的過程”。對他們來說,知識只是一把開啟發展之門的鑰匙。
因此,在生活化課程里,我們并不強調用教授的單一方式進行學習, 而是在生活化、游戲化的學習過程中,讓幼兒用自己的方式來完成自我建構。如果我們觀察幼兒的學習過程就會發現,他們首先是通過感官探索外部世界,然后在思維層面自行整合。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幼兒沒有和真實的事物接觸,沒有真實的探索和體驗,那么,所謂的感知和學習都會變得毫無意義。由此可見,獲得知識與發展的最佳方式就是在生活與游戲中學習。
身體與動作不僅是學習的工具,也是學習要達成的目標。運用感官和動作學習符合幼兒的學習特點,同時,伴隨著情感形成的“技能”, 還會永久保留,成為生命深處的記憶。美國教育家布魯納將教學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動作”三個領域。于是,我們看到:行動練習可以形成一些重要技能(技能一般是指通過練習而獲得的動作方式和動作系統);技能和知識可以內化為個體一種重要的心理特征——能力。但這個技能的定義顯然不能滿足生活化課程的需求。我們試著在生活化課程中,將這種“技能”的獲得作為課程的落腳點。這種“技能”是一種非常個人化的能力,必須靠個人的努力才能獲得,這個過程也有利于幼兒形成專注 、堅持、不怕困難、不斷探索等學習品質。當幼兒努力習得該技能時,也是對知識進行記憶、理解和創造的過程。
至此,我們將“感受與情感”“知識與認知”“動作與技能”確定為生活化課程的三塊基石,因為它們既是形成課程結構的基本要素,也是課程的方向與追求。對我們而言,課程的探索過程改變的不單是課程本身,更是一次思想深處關于教育觀念與教育方法的變革。
生活是一種實踐,一種參與,也是一種體驗。生活是一個現實的動態過程,將所有的課程內容都還原為現實生活也許是不可取的,盡可能地利用現實生活環境實施幼兒園課程卻是必要的?,F實生活是感性的、真實的、多樣的,現實生活蘊含了許多發展的機會。在現實生活活動中,有許多變數,這是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和發展潛能的重要資源。課程可以順應“生活教育”理念,發揮更多創意。凡是幼兒需要的、感興趣的,尤其是隨時隨地在生活、學習過程中產生和發現的,又是他們急于知道或解決的問題,應被及時納入課程和活動中。在這樣的活動中,幼兒的經驗受到了真正的重視,幼兒的學習與他們的真實生活被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綱要》中指出:“要善于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反應,敏感地覺察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庇變涸诮邮芙逃?、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容易受情緒的影響,他們的注意力、記憶、思維和想象有很大的隨意性,常常會受情緒的支配,當他們被某種事物或想象所吸引而興奮的時候,他們的思維異?;钴S,頭腦里的問號特別多,語言表達也變得生動,更容易接受成人對他們的教育。因此,教師要關注幼兒情緒的變化,發現教育契機,施以適當的教育。幼兒園課程具有開放性、低結構的特征,教師憑借自身的知識和經驗與幼兒進行溝通,不是對幼兒居高臨下的“傾瀉”,而是平等的對話;不是灌輸式教育,而是與幼兒進行經驗分享。教師要尊重“生活教育”理念,讓課程擁有更多自由的空間。在生活化課程中,教師可以是傾聽者和觀察者,要分析與回應幼兒的疑問與需求,隨時準備給予幼兒必要的幫助。教師也可以是引導者和支持者,引導幼兒進行有意義的探索活動。教師還可以是合作者、學習者和欣賞者,讓活動成為師幼共同探索新知識和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過程。
《綱要》中指出:“生活教育要強調在做中培養,注重在真實的情景中練習,在‘生活’中生活,在‘生活’中發展?!庇變旱膶W習和生活環境是一個整體,追隨“生活教育”理念,運用幼兒生活中的已有經驗,并且創造機會,提供豐富的生活化環境,將教育元素有機整合,能使他們在活動中獲得情感的體驗與經驗的積累,這樣的學習才是自主的,這樣帶給幼兒的發展才是全面的。幼兒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不可替代,也不可直接控制,應讓幼兒通過動手操作和親自實踐去自主發現和探究,從而獲得關于物質與情感的直接經驗與行為方式。
幼兒園“生活化”課程是一種實踐,也是一種參與,更是一種教師與幼兒共同的體驗與探索。對于幼兒來說,生活化課程意味著游戲與快樂,讓幼兒獲得了更好的成長;對于教師而言,生活化課程則意味著無數的可能性。這種課程來源于我們的生活,是隨時隨地在幼兒的生活、學習過程中產生和發現的。在生活中,教師應與幼兒一起討論、實踐與探索,從而構建出適合幼兒的美好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