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我們平時常常提及的教育有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對人的一生影響深遠,學校教育伴隨一個人至少十幾年。但是我們較少說“自我教育”,仿佛一個人只要打好了家庭教育的烙印,再接受十幾年的學校教育,他這一輩子的教育任務就基本完成了。其實,自我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是否有自我教育的意識,是否堅持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進行自我教育,這決定一個人的精神成長與生活品質。尤其是為人父母之后,家長首先要做一名“自我教育者”,然后才有資格談教育孩子,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正人先正己”。好家長首先是一名“自我教育者”,這樣他的育兒之路才會越走越寬,與孩子共同成長。
自我教育者應有反思的勇氣。很多人從學校畢業后,就沒再接受過什么教育,自我教育意識淡薄。而決定一個人有沒有自我教育的意識,是他有沒有進行反思的習慣。只有當一個人開始反思,他才會意識到,人除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外,還需要一直堅持自我教育。當一個人開始自我覺醒、自我剖析,他就有了反思的勇氣和悟性。作為家長的反思至少要包括三方面,也稱之為“三反”:反觀自己的童年經歷,反思自己的原生家庭,反問自己的育兒方式。只有進行了這三方面的反思,他才能比較深入地去理解童年、理解孩子,才能不斷改善育兒的思路和方法。
自我教育者應有學習的習慣。有了反思作為前提,家長就需要把學習當作一種習慣,堅持學習。因為我們在育兒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而孩子的成長又是一件充滿變數、非常復雜的事情。所以我們必須時時學習,遇到問題要主動思考,深入研究,反復求證……只有如此,我們才能跟得上孩子成長的步伐,也才能談得上與孩子共同成長。
自我教育者應有堅定的毅力。家長要成為一名“自我教育者”是需要毅力的。在教育大環境并不怎么樂觀的當下,父母會遇到很多的誘惑、困擾和困難,如果沒有足夠的毅力,很容易就被打倒、被嚇跑,在為人父母的路上當逃兵:要么把孩子扔給老人帶,自己逃避責任;要么把孩子交給學校就以為完事大吉;要么把孩子送到社會上的培訓班,以為自己只要出錢就盡到責任了。這些做法無論哪一種都會出現嚴重后果,因為為人父母沒有擔負起應有的責任。所以家長在成為一名“自我教育者”的道路上是需要毅力的。只有當我們有了堅定的毅力,我們才能不受誘惑,不隨波逐流,才能時刻保持高度清醒和獨立思考,在孩子成長的路上做一名“有益的父母”。
親愛的家長們,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也為了我們自身的精神成長,讓我們做一名有反思勇氣、有學習習慣、有堅定毅力的自我教育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