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策劃、統稿 肖松
在前不久召開的2020 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史家教育集團校長王歡建議,應推進學校家庭教育一體化,開展學校、家庭教育一體化示范項目,將學校、家庭、學生構建成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并通過系統措施和手段幫助教育對象形成共識,共同成長,鼓勵家長定期進校參加學習。這個建議再一次強調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強調了家長自身學習的重要性。
我們常說,要做“優秀的父母”,或者退一步說,要做“合格的父母”。對這兩種說法,有人認為,做“優秀的父母”容易給家長一種壓力,而這種壓力更容易由家長傳導給孩子,給本已不堪重負的孩子又加壓一層。而且對“優秀”的理解容易出現偏差,不少人把金錢、地位上的成功當作“優秀”,過分強調物質,而忽略了為人父母的精神成長;“合格的父母”這一說法又似乎對家長要求過低,只要合格、差不多就行,容易給人得過且過的感覺,沒有表達出為人父母需要不斷成長的意思。
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河合隼雄在其《有益的父母,有害的父母》一書中,倡導家長們要努力成為“有益的父母”,遠離家庭教育的種種誤區,幫助、支持孩子健康成長。《有益的父母,有害的父母》是一本影響日本幾代人的大師級親子教育經典。中國生命化教育專家張文質先生,也在其《奶蜜鹽》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有益的父母,通常都是那些自身精神質量高、一直處于積極狀態的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他們總是用鼓勵的方式去支持孩子,讓孩子在探索世界的過程中處于一種被肯定、被打開的狀態,激發出孩子的主動性以及樂觀、勇于探索等品質。”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僅憑美好的愿望和強烈的動機并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因此,做父母也需要取得“資格證”,不懂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就培養不好孩子。那么,我們要怎么做才能成為“有益的父母”呢?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怎樣才能避免成為“有害的父母”呢?本期就此專題我們邀請了多位專家撰文,從不同角度闡述如何成為精神質量高、處于積極狀態、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總是能給予孩子力量的有益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