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亮
作為家長,是孩子換位思考的示范者,一定要在潛移默化中把換位思考根植在孩子的心中。
換位思考又稱同理心,就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將心比心地維護別人的尊嚴,感受別人的難處,理解別人的不幸,體諒別人的不易,不動聲色地呵護對方的體面。高情商的背后是不動聲色的善良和高貴修養的自然流露。
全世界最早的現代成功學大師拿破侖·希爾說:“懂得換位思考,能真正站在他人的立場上看待問題、考慮問題,并能切實幫助他人解決問題,這個世界就是你的。”如果能學會換位思考,就不會有不孝、不忠、不慈的事情發生。可實際情況是很多孩子在父母的過度呵護下,變得自私、任性、不合群,甚至交不到朋友。父母該怎么改變和引導,才會讓孩子具有換位思考的能力呢?
父母是孩子接觸時間最長的老師,父母的所作所為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對孩子具有言傳身教的作用,與孩子相處家長要做到換位思考,傾聽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內心。家長能否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孩子是能感受到的,家長的言傳身教比直接說教要好得多,也是促使孩子成長的有效方法。我們一起來看下面的案例。
案例一:因不適應疫情期間的居家學習,八年級的小王在班級QQ 群吐槽:“我就不想活在這個世界上?!卑嘀魅伟l現后,與家長進行了長達五十分鐘的語音溝通。
作為父母,遇到這種情況該怎么與孩子溝通呢?
做法一:媽媽嘮叨,給孩子做思想工作,讓孩子不要發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因與孩子溝通不順暢,媽媽一怒之下摔了孩子的眼鏡,還打了孩子幾下。結果,孩子直接反抗,每天上午10 點才起床,老師的直播網課不聽,作業更是不提交,下午5 點多去操場打籃球,晚上很晚了才回家,媽媽去操場叫,回復的是一串難聽的話。
做法二:爸爸對兒子說,“爸爸理解你,因為你是我的兒子,長期居家學習人人都會產生焦慮、不舒服,所以爸爸理解你的吐槽和發泄。如果選擇與好朋友或媽媽吐槽可能會更好?”結果,兒子告訴爸爸,自己吐槽其實是發給微信好友的,不小心發到了班級群中,無法撤回了。自己以后一定會注意吐槽場合,多與父母溝通。
案例二:球球期中考數學考了102分,班級第二名。
做法一:爸爸批評球球,“跟你說了多少次,每次數學必須達到110分以上才行,你就是不聽,你們班級這次第一名是116分,你為什么總是第二名,不會動動腦子。現在知識這么簡單,才考這點分數,到了高中會考得更差。”結果,球球感覺很委屈,說自己已經盡力了,班級第二名爸爸還不滿意,氣得把門一摔,躲在房間里大哭。
做法二:媽媽表揚并鼓勵球球:“我的球球真厲害,又是第二名,我說你很有潛力吧,媽媽真為你高興。相信以后你會注意優化思維方式的,那時候會提高得更快?!苯Y果,球球高興地說:“我也相信自己,我會尋找最適合自己的思維方式,讓自己有更大進步,媽媽瞧好吧!”
家長是孩子換位思考的示范者,一定要在潛移默化中把換位思考根植在孩子的心中。
家長要及時規范孩子的言行,對一些嚴重的錯誤行為,必須嚴厲批評,萬不可放任,聽之任之。這樣的細節很多,比如開關門不可以“砰”的一聲推開或者關上,這樣會影響到別人;在參加活動需要鼓掌時,要文明鼓掌,給別人鼓勵與尊重;當看到別人不高興時,不要落井下石;在公共場合,要告訴孩子不要亂丟垃圾,“如果媽媽是環衛工人,別人都像你這樣亂扔垃圾,你說我該有多辛苦??!”通過日常的點滴小事,父母要正確引導和教育孩子,學會換位思考,懂得將心比心。
換位思考是需要技巧的,僅僅通過講道理,有些孩子是很難做到的。如果通過一些小技巧,或者象征性的行為,孩子的感觸會更深刻。
日常生活中,父母與孩子一起經歷一件事或者一起看書的時候,可以引導孩子想想,如果出現類似的一幕自己會如何反應:“如果我是他,我會怎么做?”在談論中順帶指導孩子,在公共場合不要大聲說話、在樓內不要跑跳等。
很多學校經常號召家庭成員之間進行角色互換,家長做“一日孩子”、孩子做“一日家長”,以此讓孩子體驗父母的辛苦。家長一定要支持學校開展這種活動,加強親身體驗,形成相互理解、相互體諒的良好氛圍。慢慢孩子就學會換位思考的“四部曲”了:
1.如果我是對方,我需要的是……
2.如果我是對方,我不希望……
3.如果我是對方,我的做法是……
4.我是以對方期望的方式對待他嗎?
如果孩子和別人發生矛盾,正處于情緒爆發期,此時不宜引導孩子換位思考。當孩子情緒平靜下來以后,再引導孩子進行換位思考。只有孩子學會換位思考,才能設身處地理解別人,親子之間的矛盾沖突也會減少,關系會得到改善。
“你訊息”:以第二人稱開始,往往有指責的意味。“我訊息”:以第一人稱開始,重在表達感受和陳述事實?!拔矣嵪ⅰ比绾伪磉_?依照三個步驟:描述行為、表達感受、表達期望。在人際關系中,父母要經常引導孩子從不同角度去看問題,不要非黑即白。要引導孩子思考別人的感受。
案例三:有一天你的孩子參加籃球賽,在激烈競爭中,對方球員小A 故意犯規,把孩子撞倒了。然而小A 卻不承認是故意犯規,導致孩子所在的班級輸了比賽,結果雙方隊員起了沖突,鬧得很不愉快。孩子回家后憤憤不平,面對這種情況,家長該怎么辦?
正確的做法:家長要先站在孩子輸球的角度理解并接納孩子的情緒,盡量讓孩子把情緒表達出來。此時,孩子一定會站在自己的角度說別人的不對。家長聽完后可以說:“按照你這么說,小A 同學真的不厚道,輸不起球。兒子,如果你是小A,知道兩個班級水平差不多,你會怎么辦?”這個時候,及時引導孩子認識到公平競爭的重要性很重要。接著,你可繼續引導:“兒子,在當時特定的狀況下,你能站在小A 角度描述一下事實經過嗎?”在多次訴說中,孩子就會慢慢地站在小A 的角度思考并評判他的行為了。
經過家長的多次引導,孩子會體驗到,換位思考就是要善于從對方的角度和處境認知對方的觀念、體會對方的情感、發現對方處理問題的個性方式。帶著善意進行換位思考,會使人與人走得更近;帶著善意進行換位思考,會使心與心貼得更緊。
換位思考不是單向思維,它有利于思維的多點爆發,引導孩子走向成熟。通過這些途徑與方法,讓孩子學會看待問題的角度是多元的,慢慢地,孩子們就會少一點自以為是,多一點換位思考,他在人際交往中會少很多誤解和摩擦。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說:“你讓人舒服的程度,決定著你所能抵達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