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闡述期望理論的內涵,總結廣西貧困地區學生教育期望的具體表征,分析貧困地區學生教育期望的影響因素,提出有效提升廣西貧困地區學生教育期望的建議:加大財政投入,改善辦學條件;加強情感支持,提升學生能力信念;樹立自強意識,激發學生內在動力。
【關鍵詞】期望理論 ?廣西 ?貧困地區 ?學生教育期望 ?影響因素 ?建議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5C-0012-02
2017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支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實施意見》指出:要加強教育扶貧、就業扶貧、基礎設施建設、土地政策支持和兜底保障工作,打出政策組合拳。可見,教育扶貧作為扶貧戰略中的首要舉措,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扶貧必先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學生接受教育,接受高質量的教育,是實現脫貧目標的根本之策。
廣西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貧困地區人口受教育程度總體不高,因此實現廣西貧困地區教育扶貧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提升貧困地區受教育群體的教育期望,強化接受教育的內在動力,是實現貧困地區教育質量提升的重要內容。本文分析期望理論用于指導教育期望的相關作用,結合廣西貧困地區特有的學習教育期望表征,分析教育期望的影響因素,提出有效提升貧困地區學生教育期望的建議。
一、期望理論相關概述
期望理論(Expectancy theory)是由北美著名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維克托·弗魯姆1964年在《工作與激勵》中提出來的。弗魯姆認為,基于目標所發生的行為以及積極的心理,取決于該目標能否滿足自身的效用及實現該目標的可能性,即激勵(motivation)取決于行動結果的價值評價(valence)和其對應的期望值(expectancy)的乘積,用公式表示為:M=V*E。價值評價由個體的主觀感受所決定,不同的個體對同一個目標可能有多種不同的價值評價;而期望值則是個人根據經驗判斷自己能夠實現目標的可能性,反映的是個人對實現目標的信心。期望理論指出,個體只有在認為目標對自身有價值,并且能夠實現的情況下,才會在行動產生過程中表現出積極的心理。期望理論運用于教育過程中,可推論出,如果學生認為教育對自身有價值,且有足夠的信心實現教育目標,則會表現出足夠的動力去接受教育,主動學習。因此,期望理論對于調動學生接受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教育期望。
二、廣西貧困地區學生教育期望表征
在貧困地區,家長都希望通過有效方式消除貧困代際,但是卻較少有從觀念上認可教育是消除貧困代際的根本途徑。因為觀念意識的局限性,他們看不到教育投資的長遠性,導致對教育缺乏信心,造成學生失學、輟學現象嚴重。通過走訪調查發現,廣西貧困地區的學生教育期望中,男生的教育期望明顯高于女生,因為從性別差異來看,男生更加能夠對職業和未來有較為深刻的認識、想法,對于改變貧困現狀有強烈的愿望,因此教育期望較高。此外,貧困家庭中,父輩的教育程度越高,從小給予孩子教育理念、教育意識的灌輸,后輩的教育期望就越高;教師的激勵在一定程度上能激發學生的教育期望,基于對教師職業的敬仰、教師學識魅力的崇拜,學生個人的教育期望會顯著增強;同時,良好穩定的校園環境也能對學生教育期望的提升產生積極的作用。
三、貧困地區學生教育期望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家長教育觀念落后,教育投入不足
教育作為一種投資和消費行為,離不開經濟條件的制約。當前我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已經從根本上保證適齡兒童都能享受到應有的基本教育,但由于貧困地區家庭經濟情況的特殊性,部分學生仍然認為上學會對家庭造成較為繁重的經濟負擔,因此自我降低或消解教育期望。此外,基于貧困家庭父母受教育程度低,他們大部分只關注短期利益的獲取,認為教育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且結果不確定,而更加愿意通過一些底層低級的勞動形式,讓孩子過早參與社會勞動,獲得短期收益。教育脫貧意識淡薄,使孩子無法從內心認同教育能夠改變命運、改變貧困的作用,從而降低教育期望。
(二)教師教學壓力大,對學生關注不足
廣西貧困地區教師隊伍中存在著教師素質與教學能力不平衡的現象,使得教育質量得不到保障。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教學環境差,發展前景有限,大部分年輕教師無法安心執教,能在貧困地區堅守的教師大多是沒有經過正規的師范類學校教育,而且年齡偏大。這些教師長期工作于貧困地區,存在知識結構老化、教學方法簡單等問題。而且貧困地區教師緊缺,教師的數量沒有達到國家要求的生師比。因此,貧困地區教師除了完成自己的主課語文、數學等科目的教學外,還需要兼職講授英語、音樂、美術、體育、科學等其他多門課程,教學壓力大。這樣勢必會導致教師缺少時間關注學生的需求與身心狀況,導致學生學習興趣降低、學習主動性不強,極易消解教育期望。
(三)教育資源配置不足,教育吸引力低
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的環境條件差、可利用資源少,在教育資源配置上,貧困地區教育資源明顯不如城市,教育資源配置嚴重失衡。
近年來,國家正在逐步加大對貧困地區教育的資源配置,但由于貧困地區教育的多變性和復雜性,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仍滿足不了教育需求,無法有效保證教育教學質量,難以吸引家長讓孩子入校接受教育。就學吸引力低,學生的教育期望也就無法得到有效提升。
四、提升廣西貧困地區學生教育期望的建議
(一)加大財政投入,改善辦學條件
廣西貧困地區雖然已經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但受限于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大部分貧困地區學校仍然存在辦學條件差、基礎設施配置不足的問題。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教育投入是縮小當前我國城鄉教育差距的最直接途徑,也是解決教育公平問題的關鍵所在。貧困地區一直以來存在著教育資源緊缺的突出問題,政府應該加大對貧困地區基礎教育的投入,給貧困地區學校提供穩定的財力支持。政府相關部門要認真落實教育經費的“三個增長”,責任到人,重點關注改善貧困地區的校區建設情況,保證基本教學設施落實到位,從而強化教育吸引力,增強家長的教育信任,提升學生的教育期望。同時,教育部門應更多地在政策制度、師資隊伍等方面給予貧困地區充足的教育支持。
(二)加強情感支持,增強學習自信
情感是行為產生的直接動力,學生教育期望的提升直接受制于不同主體的情感支持。有效的社會關注、家長認可、教師激勵能夠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心態,強化自我認知及自我評價,提高教育期望。因此,要重視對貧困地區學生的情感支持。家庭層面,要為子女接受教育提供有利的物質和非物質條件。家長要強化教育參與意識,主動參與子女教育過程,關心子女受教育情況,給予子女充分的情感支持。學校層面,要為學生學習創造良好的硬件條件,通過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課外活動類型,關注學生身心發展狀態,及時掌握學生學習生活需求,給學生提供穩定、歸屬的情感支持。社會層面,轉變教育評價方式,通過考量貧困地區學生各方面情況的特殊性,加快推進素質教育,讓貧困地區學生除了追求學習成績外,更能全面提高綜合素質,增強學習自信,提升教育期望。
(三)樹立自強意識,激發學生內在動力
思想認識是行為的先導。貧困家庭的學生,更應該樹立不屈服現狀、通過知識改變命運、通過接受教育從根本上改變家庭貧困的意識和信念。學校應定期邀請教育專家、心理專家舉辦相關講座,通過講授貧困學生通過教育改變命運的真實案例,使學生消除因家庭貧困可能存在的消極心理及不良情緒,鼓勵他們銳意進取、奮發向上。學校教師在注重教學的同時,還應關注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態,多溝通激勵、多啟發引導,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家長應為孩子創造學習條件,重視參與教育的作用,關注孩子學習進度,減輕孩子生活壓力,鼓勵孩子珍惜學習機會。通過多方協作,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增強其學習動力,提升教育期望。
扶貧扶智,教育先行。在國家大力倡導教育扶貧的背景下,改變貧困地區教育現狀,促進貧困地區學生學習自信,提升教育期望,有效消除貧困代際,促進貧困地區進步發展,是學校需要重視的重要內容。通過多方教育主體的協同努力,定能實現教育扶貧目標,促進貧困地區有效脫貧。
【參考文獻】
[1]司樹杰,王文靜.中國教育扶貧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陳旭鋒.農民地位代際流動何以可能?——農民市民化水平對子女教育期望影響的實證研究[J].人口與發展,2013(6).
[4]黃超,吳愈曉.中學生教育期望的性別差異:表現與成因[J].江蘇社會科學,2016(4).
[5]黃超.教育期望的城鄉差異:家庭背景與學校環境的影響[J].社會學評論,2017(5).
[6]李若璇,朱文龍,劉紅瑞,等.家長教育期望對學業倦怠的影響:家長投入的中介及家庭功能的調節[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8(4).
[7]劉在花.父母教育期望對中學生學習投入影響機制的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5(9).
【基金項目】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2019年院級重點科研項目“期望理論視角下廣西貧困地區學生教育期望研究”(2019YJKY04)
【作者簡介】劉微微(1986— ),女,漢族,碩士,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教育經濟與管理。
(責編 黎 原)